APP下载

和谐社会语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6-03-16南京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工商管理学院南京00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高校

徐 刚,章 莹(南京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工商管理学院,南京003)



和谐社会语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

徐刚1,章莹2
(南京财经大学1.党委组织部2.工商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联系,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和谐社会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集中体现的目标之一。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壮大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不断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和党员培养机制,适度控制发展学生党员数量,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谐社会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学生党员更是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能否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能否时刻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认真分析、冷静对待和谐社会语境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和谐社会之意义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主要载体,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凝聚广大人心、增强“中国梦”的认同感的核心作用。高校是先进青年的集聚地,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增强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动力源泉,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执政党的重要使命。又好又快地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对广大劳动人民这个动力源泉的作用,又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的教育,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政治信仰的培养等激发和引导人的创造能力,规范社会行为,凝聚建设力量,共谋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一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教育和宣传的作用,认识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为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保证。通过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凝聚广大人心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最直接的展现平台,也是各种矛盾的聚集点。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凝聚广大人心,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显性要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建设,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发展中来,基层党组织必须一心一意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使广大青年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人心即民心,凝聚人心首先要得民心,以民为根,以民为本,以民为天。

(三)增强“中国梦”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感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而努力增强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感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师生对于“中国梦”的认同感是当务之急,基层党组织要以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不断化解校园矛盾,实现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使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抓住和谐这个根本,着力解决高校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使“中国梦”在校园里有深厚的培育环境。

二、现阶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校近年来扩招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的扩招,促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这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亟待改善。

(一)高校扩招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从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情况和高校党建工作现状看,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一些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数量达到毕业学生人数的50%以上,有些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数量甚至达50人以上。面对不断壮大的学生党员队伍,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的规模并没有随之相应增长,仍旧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高校学生党支部一般只有一个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而教师或辅导员有自身的日常工作,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去,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伴随在校大学生发展党员数量的快速增加,一些传统的组织活动形式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提高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的时效性,如何组织党员过好组织生活,是每个基层党组织都需要面对的新问题[1]。为此高校党务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责任和压力明显增加。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力量和水平较为薄弱

基层党建工作缺少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兼职党务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虽然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一般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1%左右。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都达不到这一比例。在高校中,基层党组织负责培养、教育和发展学生党员的主要是学生党支部书记,他们多数是由学工秘书、行政秘书、团总支书记、教师、辅导员和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大多是兼职人员,有各自的本职工作,主要靠业余时间完成党务工作,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出现了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党员教育考察环节被简化甚至忽视的现象。部分兼职学生党支部书记接受专门的学习培训较少,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发展党员的程序和要求了解不够全面,又缺乏教育培养经验,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工作不到位、不严谨,甚至违反组织发展程序的现象,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和全面考察,致使一些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学生加入到党组织当中来,出现了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纪律松懈等不良现象,损坏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多校区管理加大组织活动开展的难度

扩招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普通高校通过兼并或者新建,在同城或异地成立了新的校区,这样的新老校区在地理上会存在一定距离。一般来看,高校的新校区多为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和开展活动的区域,而教职工主要在老校区周围生活,这样在8小时之外他们与新校区的联系就有了局限性,开展组织活动有一定难度。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指导难以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而在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且学生正式党员少,工作分配困难,使支部书记无更多的精力思考和组织开展组织教育活动。多年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党员在这些组织活动中,大都是被动地接受和参加,主动学习思考不足,剖析思想、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足,对党内的民主生活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压力较大,现实工作中很多组织活动与完成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交织在一起,对党员的教育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缺乏创新性的党组织活动,很难激发师生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五)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重发展、轻教育培养的现象

扩招使得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发展学生党员成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工作,通常情况下,党员的发展工作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前一直在稳步进行,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重视发展新党员,而对学生入党后的培养教育管理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入党前的材料准备和培养教育工作,有相对完备的推优制度、党校培训制度、思想汇报与谈话制度、入党公示制度等,相对而言,入党后的教育工作较薄弱,一些学生党员毕业后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出现不履行党员义务、不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活动,甚至不按期结转组织关系,形成“口袋党员”等现象。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3]。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

(六)面对新问题,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不够及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待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解决。例如,出国留学预备党员的考察与转正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处理起来具有随意性;在国外工作人员和在没有基层党组织的企业工作的党员组织归属问题不够明确;大学生党员交纳党费的额度几十年没有改变,缴纳党费的意义被削弱等,都亟待通过完善制度加以解决。另外,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没有统一明确的制度规定,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党组织返还的支部党员上缴党费。有些基层组织活动费用没有纳入年度预算,党组织活动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因此,党组织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给组织活动创新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也是造成党支部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

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阶段既是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得高校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已经成为执政党的迫切任务和重要责任。但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这既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也需要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4]。

(一)壮大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德才兼备的专兼结合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的关键。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到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1)增加基层党组织专职党务人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兼职党务人员的数量,把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热心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员教师引入党组织工作队伍中;积极聘请政治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离退休党员干部兼任组织员的工作。

(2)增加基层党务工作者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增强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尤其对刚刚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年轻教师,更需要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对新党章的学习领会。

(3)尽可能多地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使党务工作者增长见识,增强素质,提高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4)重视和承认党务工作人员的付出,从制度层面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通道,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相应的工作补贴,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给予必要的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集聚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把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中心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打造学习型党支部

高校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思想敏锐度,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强,因此在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时,要提高创新性和实效性,让党组织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师生党员政治素养和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1)组织活动要与学习科学的理论、时事政治,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加强党员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教育,加强党员的公共道德教育和培养,增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纪国法,强化宗旨意识。

(2)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活动构思应该主动贴近师生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不能停留在读文件、看报纸的层次上,要引导党员主动思考,勇于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时代精英。

(3)要积极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全力打造学习型党支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趣味式、互助式等多种形式,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使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良好组织活动氛围,逐步使党员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调动师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组织活动要讲务实,从解决问题出发,真正做到有一说一,避免讲假话、空话,避免互相吹捧,避免用业务活动代替组织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切实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策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养。

(三)控制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调整学生基层党组织规模

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增加较快,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数量也相对较多,为了有效地开展党组织工作,保证学生党员质量,提高学生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组织活动的实效性,有必要适度控制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并对目前基层党组织的规模进行调整。支部规模过大,在开展组织活动时,党员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很多党员没有发言的机会,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强。所以有必要创新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新模式,通过规模调整和支部分散,努力将学生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的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将原有的党支部分成若干分支部。比如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先设立专业党支部,下设年级、班级党支部,专业党支部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担任书记,指导年级、班级党支部开展活动;年级、班级党支部书记由学生党员担任。这种两级模式基层党支部的好处是:一方面由于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加强了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色,丰富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党支部的指导下结合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党组织活动[5]。

(四)及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规范组织工作程序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党组织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制度,出台有关办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规范组织工作程序。比如,应与时俱进,尽快修订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有关规定;尽快制定在境外工作党员、出国留学党员组织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在无基层党组织的企业工作党员的组织管理办法及细则等。要落实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措施。

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保障机制,虽然各地方党组织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制度,但由于有些规定内容不够具体明确(如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来源和额度不够明确等),执行起来有困难;有些规定虽然有具体要求,但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单位落实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活动经费保障制度,将基层组织活动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用制度来规范工作,保证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五)完善培养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动机考察

针对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重视发展学生党员、轻视入党后的党员教育现象,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的党员发展全过程。要控制高校发展党员的数量,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入党动机的考察和政治素质的培养方面,加强对党员的学习培训,特别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宗旨教育、先进性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党组织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要给新党员压担子,让他们承担一些组织、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之锻炼成长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矢志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

总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会是密切联系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提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为了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统一起来,要努力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学校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中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校园和谐,促进和带动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2(4):94-96 .

[2]冯英豪.高校基础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0-21.

[3]赵亨利.新时期高校党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楼成礼,林伟连,赵文波,张子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3(6):18-20.

[5]盛育冬.建设和谐校园:高校党组织的新任务和新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123-125.

(编辑:陈承红徐永生)

On the Selection of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CPC Organization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XUGang,ZHANGYing
(1. Department of CPC Organization 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CPC organization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it is not only the exact practice but also the indic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Moreover,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lso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CPC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situ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enlarge CPC organization staff,optimize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CPC member development, moderately control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PC members,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PC member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hesion and power of the grassroots CPC organizations, guarantee the the mutual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grassroots CPC organizations;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简介:徐刚(1983—),男,安徽巢湖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高等教育管理;章莹(1962—),女,江苏江阴人,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11

中图分类号:D 26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6)01-0066-05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高校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