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翻译语境对等

2016-03-16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译者

陈 倩,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省毛泽东诗词外译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215)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翻译语境对等

陈 倩,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省毛泽东诗词外译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215)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生态环境。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翻译毛泽东诗词要实现原语与译语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原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译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对等。

语境;生态翻译学;毛泽东诗词翻译;语境对等

毛泽东诗词是其生活追求、思维方式、思想境界、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语言凝练质朴、精辟独到,其诗词文化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个性和文才;其诗词内涵深邃,富于思想性与哲理性。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领会其诗词丰富的内涵,解读源诗词的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交际语境,并在译语中尽量重现。本文试图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运用到毛泽东诗词英译的语境对等研究中,探讨源诗与译诗间的语言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的对等。

一、生态翻译学

国内,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他借用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并根据翻译的实际,将翻译的全过程定义为“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1],即翻译的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明确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动态“双重身份”的译者,一方面受制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选择和操纵译文[2]。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谓之“多维”转换,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传达文化、传递交际意图。

二、语境对等

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原文、译者和译文共同构筑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译者通过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并做出与译文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进而形成译文。原文和译文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称之为语境。语境对等是翻译所追求的目标。生态翻译学认为语境对等是指源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译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相同。即通过译者的“翻译适应选择”以达到源文和译文间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进行选择的活动。译者如果要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必须充分考虑源语和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对三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说要做到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语境对等、文化语境对等以及交际语境对等。

三、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在选词上善用夸张的数词、境界大的形容词、极具动感的动词、绚丽的色彩词以及程度高和跨度大的副词来描写飞扬流动的景物,并将高昂的革命热情、伟大的斗争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融合了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经典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创造出了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常常引经据典,极大地拓展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意韵意境。其诗词常集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景中含情、景中寓志、情中显志,借景以抒情言志并把三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诗词语言表达含蓄,引经据典,信息更多地独立于文字,而存在于文化的内涵之中,属于高语境文化,“需要依赖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如经典的历史典故、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和社会普遍公认的行为模式”[3]。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语境对等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整合适应度高”是翻译追求的目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照顾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以及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度的总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多维度整合”原则,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三维”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从而使译语的语言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对译语读者的影响与源语语言语境对等、文化语境对等以及交际语境对源语读者的影响是对等的。

(一)语言语境对等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8。在进行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应先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以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进而产生译文。译者要做到在语言层面上实现适应性转换,也就是说这种转换要达到以下两种效果:一是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义、意境、形象和形式的对等;二是要达到原文读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译文读者对译文语言的理解的对等。

例(1)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彩桑子·重阳》)

汉译: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老天——宇宙自然界却难于衰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语境:1929年,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写成此词。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因此重阳常和菊花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理解词中的黄花确指的是菊花。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译文(1):Man ages all too easily,not Nature; Year by year the Double Ninth returns.On this Double Ninth.The yellow blooms on the battlefield smell sweeter.[5]19

译文(2)Man ages all too soon,but Nature not; Year after year the Double Ninth we’ve got.Again the Double Ninth had come around.Golden flowers all the sweeter on the battleground.[6]16

英文中 yellow和 golden指黄色时区别在于: yellow笼统泛指“黄色”,golden特指具体鲜亮的“金黄色”,而菊花之黄就是鲜亮的金黄。因此,要真实确切地再现源语意义,译文(2)译者首先适应了源语的生态环境,不拘泥于“黄花”的字面意思,而是领悟其实质含义“菊花之金黄”,再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产生译文“golden flowers”,从而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做到了最佳适应与选择,达到原文读者对“黄花”的理解和译文读者对“golden flowers”的理解的对等。

(二)文化语境对等

成功的翻译不应仅停留在语言维层面的对等转换,还应关注其文化差异。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在目的语中源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4]8。在进行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应了解源语和译语文化性质和内容上的不同,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再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以避免从译语文化现象出发曲解源文。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异同,关注适应译语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偏离源文,做到译文读者对译语文化的理解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是对等的。

例(2)原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汉译: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而不能学楚霸王项羽那样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放走敌人。

语境:词中的“霸王”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在鸿门宴上因“沽名”,放走了刘邦,后来刘邦壮大之后,灭了项羽。毛泽东以此告诫革命战争中不要和反动派妥协。

英译(1):With our courage unspent pursue the foe 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7]

英译(2):With power and to spare we must pursue the tottering foe

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the idle fame.[6]89

英译(1)的Herculean典出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大力神Herculean(赫拉克勒斯),他神勇非凡,力大无比,虽然屡遭迫害,但最终能战胜强敌,转危为安。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骁勇、霸气。中外版把“霸王”译成“Herculean”,带有文化翻译的归化倾向,为译语读者所熟悉,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源语文化的流失;在理解源语文化的基础上,英译(2)把其译为“Xiang Yu the conqueror”,采取了音译加释义的方法,使得源文和译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最为贴近,并符合译语读者对源语生态环境的期待,可谓整合适应选择度高,准确地传递了源语的信息意义及文化内涵,做到了文化维的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

(三)交际语境对等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8。译者在实现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关注源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是否得以体现、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是否得以实现。交际意图包括不同层次的显性意图和隐含意图,翻译的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其焦点集中在实现源语不同层面的交际显性意图和隐含意图。

例(3)原文:我失骄扬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汉译:我失去了深受自己宠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杨柳二人的英魂轻轻飘向深广的长空。表面是杨花柳絮轻扬直上重霄九,实际上是指杨开慧烈士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离开人间。

语境:诗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树和柳树,实指烈士杨开慧和柳直荀。杨柳耦合二烈士的姓氏,其间妙不可言。诗句的表层含义是描绘杨花柳絮轻扬直上重霄九,但在深层次上是指杨开慧烈士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虽离开了人间,但烈士们精神永垂,虽死犹生,抒发了作者对亲人、战友牺牲的无限惋惜和至深的怀念。

英译(1):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Poplar and Willow soar to the Ninth Heaven.[5]35

英译(2):I lost Yang,that tough poplar,You lost Liu,that willow they flew up to highest heaven.[8]

英译(1)直接将杨、柳译成Poplar、Willow,虽首字母大写将其转换为专有名词,但不会让人联想到以杨、柳为姓氏的两烈士,其深层次的交际意图也无法实现。英译(2)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将原文的字面含义和内在含义一并译出,译出其表层显性意图——杨、柳两烈士已牺牲,同时也表达出其深层隐含意图——赞扬烈士的高贵品质,虽死犹生,并抒发作者对亲人和战友牺牲的无限惋惜和至深的怀念。英译(2)充分传递了源语的交际意图,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来看,英译(2)“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成功实现了源语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从而再现了源语的交际环境,使得译语读者所处的交际环境与源语读者所处的交际环境对等。

结语

毛泽东诗词翻译时,译者既要适应源语生态环境,也要适应译语生态环境,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是相互缠绕,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译者在充分分析源文和译文的整体生态环境后,不仅要注重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和选择,更应注重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从而向译文读者展示毛泽东诗词的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传递毛泽东在诗词中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元素,展现其诗词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体味其言语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90-95.

[3]赵胤伶,曾绪.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45-50.[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10.

[5]毛泽东诗词英译小组.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6]赵甄陶.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3.

[8]Hua-ling Nieh Engle&Paul Engle.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72.

Contextual Equivalence of Mao Zedong’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CHEN Qian,LIU Ming-dong
(Hunan Provincial Research Base of Mao Zedong’s Poetry Transl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Context refers to the Eco-environment in which languages are used.Mao Zedong’s poetry is rich in contex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ng Mao Zedong’s poetry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adaption and selection (linguistic,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The aim is to achieve the bas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effect of the Eco-environment system on the reader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at on the reade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ext;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of Mao Zedong’s poetry;context equivalence

H315.9

A

1674-831X(2016)06-0088-03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07-1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606)

陈倩(197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刘明东(1964-),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