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自省 涵濡本心
——论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
2016-03-16邓绍秋黎仁河
邓绍秋,黎仁河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醴陵石亭镇中心学校,湖南 醴陵 412219)
随机自省 涵濡本心
——论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
邓绍秋1,黎仁河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醴陵石亭镇中心学校,湖南 醴陵 412219)
少儿经典阅读,是促进个体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的美育途径,同时也是少儿反脆弱性素养的培育过程。这种反脆弱性,指的是他们面向复杂环境所保持的自由灵活性,即具有“一体三心”(爱心、慧心、定心)的特性。在视觉文化时代,少儿经典阅读的过程,既是个体超越图像局限性即随机自省的过程,同时也是涵濡本心即美育意义生成的过程。以《论语》《道德经》《心经》为代表,在培育少儿“反脆弱性”素养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阅读《论语》,培育爱心;其次,阅读《道德经》,培育慧心;最后,阅读《心经》,培育定心。
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经典阅读;反脆弱性;美育
少儿经典阅读,是促进个体情感生命发展的美育途径,也是面向复杂随机环境保持自由灵活性的重要措施,即培育反脆弱性的过程。这种反脆弱性,指的是他们克服复杂、随机现象的干扰,潜心阅读经典而涵濡本心,即获得“一体三心”(爱心、慧心、定心)的特性。在视觉文化时代,少儿经典阅读活动,既是个体生命面向复杂环境随机自省的过程,同时也是涵濡本心、培育审美心胸的过程。以《论语》《道德经》《心经》为代表,在“涵濡本心”即培育少儿“反脆弱性”素养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阅读《论语》,培育爱心;其次,阅读《道德经》,培育慧心;最后,阅读《心经》,培育定心。本文拟从“无序事件”“图像时代”“语言经典”三个面向展开论述。
一、塔勒布理论:面向无序事件的智慧选择
所谓反脆弱性,是美国学者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从复杂无序事件中受益的灵活性。脆弱性的反义词,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强韧性,而是比强韧性更强的反脆弱性,因为它能从无序、波动、混乱事物中受益,并且还特别需要用这种不确定性来维持生存。例如,易碎的包裹是脆弱性的,牢固的包裹是强韧的,而经任意抛掷却安然无恙的包裹则是反脆弱性的。塔勒布指出:“用数学公式来写,反脆弱性其实就是在脆弱性前面加了一个‘负号’。”[1]他把古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怪作为反脆弱性的代表。传说它是阿尔戈斯附近的一种生物,长着数不清的头,当一个头被砍掉,它就马上长出另一个头来[1]。尼采有一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这大概相当于反脆弱的“九头蛇怪”。塔勒布认为,反脆弱性策略在经济、政治、战争、医学、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运用价值。我们从塔勒布反脆弱性理论去观照东方经典文化,亦能获得如下启示:
首先,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与中华经典蕴藏的“复杂性的灵活性”智慧存在某些相通之处。当然,这种灵活性在儒、道、佛三家中的表现不相同。第一,它与儒家内省思维相似。儒家非常关注自身的觉悟,面对外物的复杂性,强调回到自身,正心、诚意、修身等等都是主张内向自我反思。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够自觉内省。塔勒布反脆弱,无非是对外在不确定的矛盾、波动、混乱事物的对待方式与主体反应。以儒家随机自省的态度,外物不能对“我”构成威胁、形成干扰,因为“我”达到了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的境界。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富贵”“贫贱”“威武”都是脆弱的因素,而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是反脆弱的力量。第二,它与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相通。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第78章)水具有面向复杂环境的自由灵活性,用塔勒布的话说,水是反脆弱性最强的事物。第三,它与佛禅内观智慧也有相似的地方。中国佛教禅宗主张,不离开自我而超越自我,“烦恼即菩提”,在行住坐卧中修行悟道,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与塔勒布提出在挫折、创伤、困境中反而有利于事物成长的思想存在某种类似之处。当然,两者的思维层次境界还是差距很大的,塔勒布反脆弱理论是对待无序、波动、不确定事件的西方科学策略(形而下之术),而佛禅思想则是“即色悟空”的东方哲学智慧(形而上之道)。总之,不管是儒家的内省思维,还是道家的“以弱胜强”,抑或是佛家的“即色悟空”,他们的共性是在复杂不确定事件中表现出充分的主体灵活性,这就是塔勒布反脆弱性理论的核心思想。
其次,塔勒布反脆弱理论具有生命超越的美育意义。人的生存过程是复杂随机运动的存在过程,而为什么活着则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动力状态。”[2]对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强韧的人是擅长于理性思考的人,脆弱的人是沉迷于物欲快感的人,而反脆弱性的人则是从无序混乱事件中受益,达到感性与理性和谐自由的人。根据北京大学张世英先生的美学观点,美可以分为感性之美,理性之美,超理性之美三重境界[3]。由此观之,少儿经典阅读的最高美育价值,不是一般的感性愉悦,也不是抽象的理性内涵,而是感性与理性交融、浑然一体的超理性美境界。沉迷感性的人是脆弱的,富于理性的人是强韧的,而体悟超理性美的人则是反脆弱性的。以下准备讨论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价值问题,其实就是探究少儿面向图像(直观易感性)和经典(内涵深刻性)所保持的自由灵活性,即培育成为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的人。
我们在文章开头之所以指出塔勒布反脆弱理论与中华经典文化思想的这种相通性,是因为它正是从塔勒布的反脆弱视角探究少儿经典阅读美育意义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前提。
二、随机自省:面向图像时代的超越态度
首先,图像对少儿经典阅读的冲击:视觉文化对少儿经典阅读的冲击。当代视觉文化是以图像为主的流行文化,具有鲜明的感性色彩,满足人们的身体欲望,对人们的感官刺激很大,对少儿阅读以及精神成长形成较大的冲击。图像以其直观性取代语言文字,读图失去语言的含蕴性和想象空间。视觉图像化表达的日趋盛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图像化阅读引发了经典阅读的危机[4]。图像时代表层化、低俗化、随机性现象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有图像而无本质;二是有科技而无诗意;三是有速度而无深度。图像表层化、低俗化、随机性现象的实质,就是现代人丧失精神家园而娱乐至死的困境的表征[5]。视觉形象具有复制快捷性,它易于被大众接受,认知的成本也很低,打开网络视频,时时可见,处处可见。而文字经典阅读,则需要深入思考,其内容深奥,接受认知成本高。少儿经典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精神文化书写活动,特别需要宁静的心态,而视觉文化依赖物质性、技术性的图像。从视觉文化的消极影响来看,当代混乱、波动、直观的视觉文化,确实对少儿经典阅读形成较大的冲击和干扰。但从积极方面看,如何引导少儿从不确定的文化现象中获益,应当引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其次,少儿经典阅读对图像的超越。根据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理论,经典阅读所处的困境同时也是超越创新的前奏,这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辩证法。少儿投入经典阅读,可以超越图像的局限,发挥“精神补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经典阅读,克服图像的消极影响。少儿经典阅读所获得的想象力和批判力,能够打破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界限,克服图像的消极因素,发挥语言的优势,拓宽图像的精神空间。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指出,文字让我们朝前看,图像朝后看,而在整个人类中,时间上的距离却是威力的加速器。书写文字具有批评性,而图像却是赏鉴性的;前者起唤醒作用,而后者却让人松懈警惕甚至慢慢地昏睡过去[6]。
二是通过经典阅读,加强图像的本体诠释。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传播,传统的语言文化失去昔日的核心地位。但是,视觉文化的理解还是离不开语言的理解。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说,所谓用“纯真的眼”去观察世界,是不可能的。即是说,缺少特定代码的观者,看不出一幅画、一个图像的深层含义,而广泛深入阅读了经典的读者,则能够以语言文化的“前理解”发掘图像背后的本体意义和审美意义。例如,深入阅读了《论语》,再去观看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形象,就会发现影像存在着平面化、快餐化的倾向。这不仅突出了图像平面化的短板,而且也彰显了语言经典在图像面前的优势。
总之,少儿经典阅读具有双重的反脆弱性,对语言经典来说,有利于理解语言的生命意义,即打破物质媒介的依赖性,补充想象言外之意;对视觉图像来说,则有利于把握图像的存在意义,即克服图像异化、浅表化倾向,感悟图像背后的身体存在状态和心灵家园意义。
三、涵濡本心:面向语言经典的美育途径
随机自省是少儿面向图像的超越态度,涵濡本心则是面向经典的美育途径。以上讨论了阅读经典对图像超越的意义,那么,少儿应当怎样阅读经典?精选哪些经典去读?这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探究“涵濡本心”在少儿经典阅读总体活动中的涵义与意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涵濡”有包涵、涵养、濡染、滋润、沉浸等意思,一般是指外在事物包容、渗入主体世界并与之相互渗透、不分彼此的状态。宋代苏辙《墨竹赋》:“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7]表面上看,《墨竹赋》中的涵濡只是自然界雨露对竹的滋润,其实艺术中的“墨竹”何尝不是社会文化、审美体验、艺术熏陶各方面濡染渗透的结果。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如雨露涵濡园中之竹那样,要细心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律,玩味文本的言外之意。“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情波澜,显现于读者的精神境界之中,是涵濡磅礴于胸中的精神反刍。”涵濡是体验自得的途径。“读者的精神亦在不知不觉得受到陶冶,是朱熹的读书变化气质论精义所在,乃本诸涵濡以体之的方法论。”[8]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强调涵养本原、湛然定心是读书的前提和路径:“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又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子语类》第1册第177页)“涵濡本心”是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途径,是指经典滋润、濡染少儿心灵(本心)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与少儿心灵感悟、沉浸经典的审美体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涵濡本心”中的“本心”都有内省之意,但在各家文化经典中的侧重点又有不同:在儒家经典中侧重“爱心”,在道家经典中侧重“慧心”,在佛家经典中侧重“定心”。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指出,审美的人生包含三重意思,即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9]。少儿作为审美人生的初级阶段,也应当在诗意、创造、爱三个方面奠定基础。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就是涵濡本心,即“一体三心”的审美素养的培育。其中,“一体”是指少儿面向未来的生命主体,由外而内、回归本心;“本心”又包括“爱心”(儒)“慧心”(道)“定心”(佛)三个扇面。从反脆弱性理论来看,少儿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反脆弱性素养与审美素养同步进行、相互渗透的过程。反脆弱性素养是少儿面向复杂环境保持自由灵活性,且做出自身价值判断的能力。少儿经典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反脆弱性素养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美育意义的生成过程。少儿经典阅读的意义,可用表格直观表示:感性波动现象(脆弱性)——理性语言秩序(强韧性)——经典阅读获取自由灵活性(反脆弱性)。对应塔勒布《反脆弱》中列举的事物三元结构:达摩克里斯——凤凰——九头蛇怪[1]。
其次,分别阐述“涵濡本心”在《论语》《道德经》《心经》阅读活动中的意义。
(一)阅读《论语》,培育爱心
儒家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在于引导现代人随机自省、尊重人性,对少儿而言就是培育他们的爱心,迈向崇高大爱的人格境界。《论语》第一句就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学习对于人生多么重要。少儿阅读经典的美育意义,也该是着眼于生命成长,即以经典所蕴涵的智慧甘泉滋润少儿的本心。《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在于超越时空的仁爱,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句能够超越历史和国界,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人们继续前进。1988年,世界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并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就是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寻找智慧[10]。按照徐复观先生的研究,孔学即仁学。孔子所追求、所实践的中心就是“仁”[11]。《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大概有“仁者爱人”“自觉自省”等意思。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论语》有许多与仁爱相关的说法,说明孔子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仁学就是人学,这是区别人与禽兽、机器的地方,人面向复杂环境能够保持心灵自由灵活性,即反脆弱性。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强调,“情”是人性和人生的基础[12]。少儿通过阅读《论语》,领会其中仁爱智慧,涵濡本心、身体力行,将来就可能成为人格高尚、大爱无边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阅读《道德经》,培育慧心
《道德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揭示,其蕴涵的美育意义在于激发现代人返璞归真、追求和谐的自然美,对于少儿来讲,则是培育他们的慧心,克服视觉文化复杂无序现象的消极干扰。《道德经》有“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名句,大道似水,以柔克刚,说明水和柔性的东西力量最强,即最有反脆弱性。老子认为,知识技术都是脆弱的,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则具有强大的反脆弱性。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认为,人类精神系统具有先天慧识和后天智识两种思维状态。《道德经》中无为无思的状态就是慧识,即老子说的“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13]。道家以否定后天的知识技术来恢复生命本来面目,对于当代青少年尊重自然环境、了悟人生的艺术精神境界,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文明时代信息发达,科学进步,但是也不能破坏自然,忘掉初心,丧失生命本来面目。儿童的慧心,就是超越智识(知识)的干扰,凭借反脆弱性的随机的直观智慧去把握和谐的“道”——世界的整体。首先,它表现为虚静之心:儿童在阅读经典时要“涤除玄鉴”,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少儿是阅读经典的黄金时段,他们对事物格外敏感,对汉字的记忆极佳。如果少儿能够将《道德经》“以柔克刚”的智慧信息存入自己的心灵世界,就能够获得塔勒布所谓的“反脆弱性”的强大力量,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三)阅读《心经》,培育定心
佛家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在于引导现代人超越自我、领悟空灵美的境界,对于少儿来说则是培育他们的定心,获得抵挡诱惑、专心钻研的精神力量。在视觉文化冲击扩张的背景下,少儿阅读经典要具备远离喧嚣的专注态度,反思能力,渗透生活实践的启发成效等素养。较高的经典阅读素养是儿童抵御视觉文化负面影响,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心经》,有利于培养少儿对外在诱惑的抵抗能力,保持定力和恒心。《心经》核心就是“照见五蕴皆空”[14],再浓缩为一个字:“照”!这个“照”,是指内观的意思。少儿阅读《心经》就要启发内观的智慧。可是,现在多数人被物质功利和视觉图像包围起来,人们内心没有“照”了,脸上只有浮躁的“躁”。青少年通过《心经》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性反应,克服脆弱性的不良习性。“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任何事可以击败你,你可以微笑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这就是心的完全平等,也是真正的解脱。”[15]内观确实能使人进入张世英先生所说的超理性美的自由境界。赖贤宗先生的佛教诠释学也认为,佛教内观智慧就是人类心灵治疗,最终导向生命的开拓与终极实在的实现[16]。这是现代人克服痛苦和烦恼(人类共同的脆弱性)的大智慧,实乃对抗脆弱性的一剂良药,内观是生活的艺术。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第十五章对“定心”层次境界、身心效应、神通与神定做出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定心是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的特殊心理状态[17]。定心具有缓解精神压力、开发智慧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信息爆炸的视觉文化时代,少儿特别需要这种潜心钻研的定心,面对各方面的诱惑和挑战,为未来的生命历程奠定内在坚实的心理基础。
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地阐述了儿童阅读儒道佛三部经典的美育意义。
首先,展开了儿童经典阅读美育意义的形态分析。(1)从语言形态看,有《论语》的对话语录,《道德经》的哲理警句,《心经》的偈语妙言。(2)从美学形态来看,则有儒家经典的人性美学(侧重向善),道家经典的自然美学(侧重求美),佛教禅宗的现象学美学(侧重悟真)三种形态。(3)如果从审美范畴上说,则包括沉郁美、飘逸美和空灵美。(4)从反脆弱性理论来看,三部经典的核心恰好构成了人心灵的三元结构:《论语》的核心在于仁爱情感(爱心),《道德经》的核心在于人文自然(慧心),《心经》的核心在于内观智慧(定心),即形成前文所述“一体三心”的儿童反脆弱性素养系统。
其次,进行了关于少儿反脆弱性素养的本体诠释。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首次提出“本体诠释”的概念。人的生命为“本”,而爱心、慧心、定心为“体”,“本”是“体”的根源,“体”是“本”的派生,爱心、慧心、定心三者相互渗透即“三心合一”。根据成中英教授《美的深处:本体美学》的本体诠释,中国古典审美是美学的审美学层次,西方美学则主要是感觉学层次。面对扑朔迷离的感性欲望世界,中国古典审美的反脆弱性(立足本体),要远远超出西方的感觉学(侧重现象)。“中国说“审美”这个词时,其实没有直接翻译到英文的或德文的aesthetics(Aesthetik)这个字”[18]。我们认为,少儿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所获得的“三心合一”的反脆弱性素养,目的在于追求生命本体的审美价值,而不是落于西方美学中的“感觉学”层次。少儿如果真正培育了反脆弱性素养(面向复杂性的灵活性),就能够超越和融化当前视觉文化与传统语言文化中经典阅读的界限,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抱有一份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是对文化根本的无条件敬畏[19],同时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理解。
因此,我们将视觉文化的冲击与经典阅读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两者跨时空的超融(transcendental integrationg)[20],即培育少儿“一体三心”的反脆弱性素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少儿追求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的审美人生境界。
[1][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受益[M].雨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5.
[2]张世英.张世英文集:第9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61-365.
[3]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72.
[4]何建良.新媒介视域中的经典阅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4(10):97-101.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
[6]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3.
[7]苏辙.墨竹赋[M]//苏辙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8]邓国光.古文批评的神论——茅坤《史记钞》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83-88.
[9]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44-451.
[10]刘冰.为人父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01.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
[12]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8.
[13]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4-15.
[14]赖永海.佛教十三经(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9.
[15]威廉·哈特.内观——葛印卡教授的解脱之道[M].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翻译小组,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56.
[16]赖贤宗.佛家诠释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17]陈兵.佛教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41—659.
[18]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83-184,195.
[19]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2-83.
[20]成中英,杨庆中.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63.
O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Classical Reading
DENG Shao-qiu1,LI Ren-he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Zhangshu Primary School of Shiting Town,Liling,Hunan 412219)
Reading classics is an aesthetic way for children,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nti-fragile quality.Anti-fragile quality refers to the flexibility of the children when facing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that is love,intelligence and strong will of an individual.In the time of visual culture,children’s classical reading is a process of 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pictu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Taking examples ofthe steps are as follows:first,readingcultivate love; second,readingcultivate intelligence;at last,readingcultivate strong will.
self-reflection;aesthetic interest;classical reading;anti-fragile quality;aesthetic education
G623.2
A
1674-831X(2016)06-0016-05
[责任编辑:罗 昂]
2016-11-25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时代儿童经典阅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XJK015BJC001)
邓绍秋(1963-),男,湖南醴陵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禅宗美学研究;黎仁河(1986-),男,湖南醴陵人,醴陵石亭镇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