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2016-03-15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倪海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倪海权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倪海权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首。)
一、导入
播放杨慎《临江仙》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
生(齐声):熟悉。
生甲: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生乙:是大衣哥唱的。
生丙:不对,原唱好像是杨洪基。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其实是一首词,词牌叫《临江仙》,作者是明代的才子杨慎。
生丁:哦,我想起来啦,《三国演义》原著的卷首好像就是这首词。
师:完全正确。老师问一下,在你们的心目中,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众生: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马超、郭嘉、陆逊……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共同走进那个烽烟滚滚英雄辈出的时代。
二、教师范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育家李吉林认为:“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教学应“感”字当头,教师饱含情感的范读对于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片朗读:“大江东去”句(高亢、慢速)→“故垒西边”句(变低、稍快)→“乱石穿空”句(高亢、变快)→“江山如画”句(变低、变慢)。
下片朗读:“遥想公瑾当年”句(悠长、慢速)→“羽扇纶巾”句(高亢、稍快)→“故国神游”(低沉、变慢)→“人生如梦”句(低沉、变慢)。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它们或者如怪石嶙峋惊涛骇浪般的电影镜头,快速在学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或者在悠长的朗读中带学生去仔细回顾与回味青年周瑜的英雄形象,亦或者在低沉的声调中感受作者情感走向低落与深沉。
三、学生自由读、单读、齐读(略)。
四、介绍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是继李白之后难得的艺术天才诗、词、文、书法、绘画均取得较高成就。嘉祐二年(1057)参加科举考试,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元丰三年(1080),因反对新法,被政敌从诗文中摘章琢句,逮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作者在黄州时期的代表作。
五、文本细读:几个关键的细节
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所以,理解这首词须从以下几个细节介入。
1.江水意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即从大处着笔,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引发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可以说,“江”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时间的流逝;二是指哀愁。
此词中,是借江水的流逝来指时间的流逝。“大江”“千古”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道出空间之广阔、时间之绵长,展现出一个引起兴亡之感的壮阔境界。江水滚滚东流,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无情:它开辟了无数的时代而又埋葬了无数的时代,它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而又毁灭了无数的英雄。再伟大的英雄都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长河之一瞬,最后总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沉寂,化为乌有。在“大江”所创设的壮阔意境中,历史上英雄的功业似乎显得渺小。于是,瞬间与永恒,消逝与留存,都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中尽情展现。词人借助“江”这个意象营造出全词的情感氛围:在豪放慷慨之中透露出一丝悲壮、苍凉。
2.此“赤壁”非彼“赤壁”
苏轼游览的赤壁又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对此,作者在词中用“人道是”三字一笔带过,便避开了这个有争议的话题。其实,作者游览的赤壁是否是历史上真实的古战场已不重要。这里,赤壁已经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文化符号,作者由此激发自己的历史想象,纵横神思,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3.江山如画
作者连用“拍”“穿”“卷”三个极有力度感的动词,以“江山如画”一句相绾结,赞美壮美的赤壁景色,更引出“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对开篇“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更是自然地引出英雄人物周瑜。
4.羽扇纶巾
有资料认为“羽扇纶巾”指诸葛亮。上片提到周瑜,下片又提诸葛亮,岂不前后抵牾?首先要对学生澄清一个基本事实,“羽扇纶巾”指诸葛亮一说,明显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此说来自晋代裴启的《裴子语林》:“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
而周瑜的外貌,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写“瑜长壮有姿……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可知,周瑜应该是一个身材魁伟、相貌英俊、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实际上,“羽扇纶巾”是魏晋时期儒将的普遍装束,非诸葛亮所特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事实是赤壁之战的头号主人公是周瑜而非诸葛亮。作一种假设,如果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话,那么为了寻求文意的一致和文脉的顺畅,该词应做如下改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诸葛赤壁。”“遥想孔明当年,阿丑出嫁了,雄姿英发。”学生在会意一笑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这首词中的难点。
5.小乔初嫁
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采用曲笔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这里是采取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英雄美人模式。以霸王别姬为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韩信十面埋伏的计策,重重包围项羽于垓下,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楚霸王唱出了催人泪下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唱数遍,自刎而死。可以想象,在垓下之围这个场景中,如果没有虞姬这个人物的出现,如果没有楚霸王的慷慨悲歌,那么英雄末路的悲凉、英雄美人的缠绵,都无从谈起。本词中,在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用小乔初嫁来点缀衬托,便自然塑造出一位年少有为、风流儒雅的英雄形象。
6.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狂虏”,当以“樯橹”为是。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来指代曹操的水师舰队。很显然,“樯橹”较“强虏”更准确,更含蓄。
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是,孙权弱而曹操强。所以,作为主帅的周瑜在指挥这样一场有关社稷安危的大战时,是不可能做到“谈笑间”的。作者这样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谈笑”二字,写出青年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而这样的一种精神风貌,恰恰是魏晋时期儒将的共性特征。如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赞美诸葛亮是:“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以谢安自命,鼓吹胜利:“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7.多情应笑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该句为倒装,正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意思是说,漫游这赤壁古战场,应该嘲笑我多情吧,不然的话,为何会过早地生出一头白发呢。理解这句的关键是,“应笑我多情”的主语是谁,按照整首词的语境来看,当为周瑜。如画的江山(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历史想象,着力赞美了赤壁的英雄人物周瑜,进而在对比中(周瑜年轻有为,自己年老无为)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现实)。
六、总结
通观全词,无论是对赤壁景色的大肆渲染,还是对周瑜形象的极力推崇,都表现出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在战争年代,战场是英雄挥洒人生的舞台。苏轼希望像周瑜那样,少年得志、功成名就,明确传达出想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由此看来,词尾之处应作这样理解:恰似波涛汹涌的河流遇到暗礁,卷起漩涡后还要继续流淌,词人的壮志豪情难以淹没;恰似烟雾缭绕的朦胧月色,云开雾散后是清新明丽的底色,词人的壮志豪情难以掩盖。在表面的无奈和自慰之下,蕴含着他深广的热忱和激情。
编辑/王一鸣
E- 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