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说课教案与评析

2016-03-15执教者哈尔滨市第八十一中学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东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溶质废液教学内容

♡执教者:哈尔滨市第八十一中学  于 胜♡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东红



“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说课教案与评析

♡执教者:哈尔滨市第八十一中学于胜
♡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东红

【说课教案】

此为一节专题复习课,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2.内容解析

学生在学习完《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及《生活中常见的盐》后,对于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进行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相关练习时还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存在对题意理解不透彻、表达不清晰等问题。近年来,相关试题十分注重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对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明确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的一般思路;

(2)知道实验室酸碱反应后废液的处理方法;

(3)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从离子角度思考物质的鉴别方法。

2.目标解析

达成(1)的标志:知道猜想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以可溶的生成物和剩余的可溶物为突破口;

达成(2)的标志:能够清晰表述出本节课中各种废液的处理法;

达成(3)的标志:通过对比知道,当溶液中硫酸钠和硫酸都含硫酸根离子时,要证明硫酸的存在只能证明氢离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决探究题中的猜想问题时,只想根据题中给出的猜想去判断,缺少独立完成所有猜想的能力,不能全面思考问题,没有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在验证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想对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进行验证或不知道应该去验证哪种溶质。克服第一个难点:分析酸和碱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从可溶的生成物和剩余的可溶物入手。克服第二个难点:验证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只需验证可能存在的物质即可确定的溶质成分,利用的是可能存在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回归到教材基础知识。所加试剂与被验证物质反应现象明显且无干扰即可,给学生以研究方法上的引领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设疑、导课;分析、探究;交流、汇报;总结、提升;解惑、巩固。

环节一、设疑·导课

教学内容: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新课。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此问题,需要了解废液中溶质的成分,引出本节学习内容: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通过创设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建立起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环节二:分析·探究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1):在四组废液中你能快速判断出哪组溶质的成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评价。小结:特定的现象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2):猜想一下,其他三组无色废液都含有哪些溶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究竟无色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教师事先将3组废液分成9份,学生可以通过选择星座来选择探究内容。(看屏幕)9组中包含3个礼包和一个大奖,看看哪组更幸运。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星座,领取实验相关用品。教师对中奖的小组寄语:虽说星座与人的性格有关,但后天的拼搏和努力更为重要。最后揭晓礼包和大奖。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流行元素入手,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教学内容:学生观看PPT,认识共有的实验药品,明确实验要求。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制订本组的实验方案(注意统筹,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实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倾听,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

教学内容:各组根据制订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询问“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齐读教师给出的温馨提示,动手探究。教师深入观察、倾听,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齐读为引起学生的重视,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和规范。

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学生一般只在习题中接触过,以往都是理论分析,印象不深。本节课通过主动探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重温相关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化学的神奇和魅力。这种做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留白给学生,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环节三:交流·汇报

教学内容:结束实验,整理实验用品。给两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整理,达成共识,每组选派1- 2名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单来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间相互交流,组内每个学生把自己做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进行汇总,相互补充,程度较好的学生为组内需要帮助的同学讲解、指导。

设计意图:探究形式虽然能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但个别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向理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理论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实验技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内容:各小组轮流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举手补充。

最后达成共识,得出:1号废液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2号废液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3号废液溶质为硫酸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药品用量的不同、操作的规范性、观察的时机等都对正确实验结论的得出有影响。

环节四:总结·提升

教学内容:解答问题,归纳整理。

1.酸和碱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2.通常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几种情况?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几个角度考虑的?

3.以此题为例,溶液中溶质一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

4.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试剂验证的是哪种溶质?

5.我们在加入试剂验证溶质成分时,对所加试剂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酸、碱性质的理解,得出酸和碱反应后溶质成分猜想和验证的一般思路;学生通过交流和相互补充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能从离子的角度判断和验证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把课堂逐步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五、解惑·巩固

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学生能够解决课前几位表演情景剧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采访课前的四名同学,谈谈具体的处理方法。

学生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知道该如何处理废液。除了考虑酸和碱的中和达到中性的标准外,还要考虑价格因素,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等,最后以一道题来检测大家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学会废液的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目标检测设计

设计有梯度的目标检测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

【评析】

本节课是对学生学习酸、碱、盐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是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和推广,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以分析溶质成分为主线,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对溶质成分的探究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实验现象。从学情出发,把学生从知识学习的层面引领到对化学学习方法的探寻上。

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变枯燥为有趣,实验作用凸显

探究教学多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易枯燥且难度大,而化学实验恰恰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授课教师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到一起,互助学习、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都得到了提高。分组实验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走近物质间的反应,亲自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温故而知新,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收获,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学生活动多样,设计独具匠心

课堂导入别具一格,由4名学生对“废液能否倒入下水道”的争执,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究欲望,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演生动、有趣,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星座来选择对废液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别的物质,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领会到了课标的要求,挖掘了实验教学的内涵,构建了以分组实验为基础的平台,创设了有效的实验情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创新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魅力。小组成员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且程度较好的学生为组内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了讲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组内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

对于科学探究题,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此题型又是中考必考题。教师千百遍地教,学生仍不得要领,主要根源在于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的意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每个活动设计都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生命成长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源泉。本节课的引入是学生情景剧的表演,真实感扑面而来。在探究实验的环节上,学生全员参与实验探究,每个人都动手实验、亲身参与。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汇报等环节,收获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科素养得到了提高,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知识、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

编辑/王一鸣

E- 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溶质废液教学内容
土壤一维稳态溶质迁移研究的边界层方法比较*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含碱废液焚烧炉耐火材料研究进展
结晶法脱硫废液提盐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归类解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MVR技术在化机浆废液处理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自制金宝血滤机废液倾倒架的应用效果
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要注意的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