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及工作机制探析

2016-03-15吴胜华

关键词:工作机制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

吴胜华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及工作机制探析

吴胜华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为出发点,以生命为视角来审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所昭示的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内容、育人环境、教材建设等方面构建实施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生命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人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生命体”存在着不能理性对待生命、缺乏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思考、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生命幸福感体验不强、不懂得欣赏和珍爱生命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甚至导致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活”[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生命的事业,而且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伟大事业。”[2]33这些论述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好的教育应能够让学生拥有收获幸福生活的能力,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活出生命的真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为出发点,帮助大学生多维度地提高生命认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凸显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教育活动。2010国家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生命教育”纳入其中,足见国家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因此,在大学开展生命教育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的《生命的实相》著作中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968年,在美国加州北部内华达山脚下践行生命教育思想的“阿南达村”学校成立。1979年,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生命教育中心”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目前,在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都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较晚,2001年,才真正引起学界重视和研究。

生命教育涉及教育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分别对生命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指出:“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3]19河南大学王北生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的活动。”[4]21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从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存在形态和教育的实践领域三个层次全面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涵义。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台湾学者孙效智等人也都从不同视角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以宗教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为研究视角,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和谐和持续的发展,使人能够安全地、有价值地、理智地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谢尔顿和劳拉·金是这样定义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5]3,这样的定义突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变为“人的积极因素”,不断激发人内在的优良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帮助人们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回归到了心理学本来的主题——使人生更有意义,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与周边环境发生互动,更多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内容,拓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以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生命为教育视角,遵循生命自身内在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生命观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大学生多维度地提高生命认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凸显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现状

国外的生命教育活动的实施,主要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我国香港在实施生命教育的时候,主要借助了公民教育形式,以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为目标而展开。台湾的生命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7年,当时的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勾画了未来的蓝图,进行了相应的师资培训;1998年起,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全面实施;之后几年,相继颁布了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实施计划、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类选修课程纲要,并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如今,台湾的许多大学为了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与积极的态度都陆续增设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比如:台湾的学府辅仁大学将“人生哲学”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程。

我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较晚。2001年,才真正引起学界重视和研究。最初只是个别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了差异较大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计划、方案。例如:2004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辽宁出台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生命教育》系列教材;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生命教育》教材;2006年,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防火灾、防溺水等学生自然性生理生命安全的教育。相对于中小学生命教育而言,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及实践明显偏少。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仅有29条记录,以“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只有1条记录。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机构。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在高校还没有得到规范的普及开展。

(二)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普及度不高目前,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开设的高校屈指可数,大多数学校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和生命引导。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诸如“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等与生命教育话题相关的课程。2008年,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在大学开设“三生教育”课,并推出了教材,但在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有待完善和提高。

2.完备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

一方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在:一是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等基础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全国性规范化的生命教育计划还没有出台。二是生命教育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滞后。只有少数高校教师受到专业的生命教育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三是在为数不多的高校进行的生命教育工作,存在着课程设置各异、教学内容杂乱、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教学体系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工作形式单一。目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建立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互动效果好的生命教育网站;没有开发出实用有效的生命教育实践项目手册;没有有效的教育反馈机制;没有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共建的生命教育环境。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生命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生命个体,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每位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不同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学校所构建的生命教育活动当中来。

2.树立生命二维四重性理念。生命二维四重性理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提出来的。生命的第一维是指实体性生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性生命;生命的第二维是指关系性生命,即血缘亲缘性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6]51-52运用生命二维四重性理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生命困惑”,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命,继而更好的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不断发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3.树立积极生命观理念。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通过开展生命独特观、生命存在观和生命超越观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不断提升生命价值与意义。

4.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生命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要通过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角色扮演与评价反馈机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5.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从而最终达到“全人”的教育[7]35。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进行塑真、追善、达美的教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途径与方法

1.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要以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组织等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要抓紧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多媒体课件。要采用理论引导、案例启迪、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育效果。组织学生深入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深切感受生命的顽强与珍贵。开发生命教育实践训练项目手册。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估,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刻体验,及时反馈评估生命教育效果,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2.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涉及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教育内容不仅要包括生命态度、生命安全、生存技能、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等教育模块,还要增加生命选择、情绪情感、人生规划、幸福观、人际交往、素质拓展和感恩等教育模块。要把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课程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真义,健康和谐的生活。

3.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育人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体验和积极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积极的组织系统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而且还有利于增进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力量。因此,创建积极的外部环境比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更为有效。首先,家庭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爱的氛围,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其次,高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做好教育、服务和引导职能,引导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义,学会珍爱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和发展生命。第三,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培养积极的生命体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媒体要多传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正能量。因此,作为高校,要积极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积极的生命教育环境。

4.加快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的开发。生命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还没有特别全面规范实用的教材供高校教学使用,要站在积极心理学视域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5.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生命教育是一项新兴事业,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较专业的师资队伍。可以适度引进相关人才,但主要的是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选派热爱这项工作的老师参加一些学术研究团体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可以邀请一些生命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组建生命教育工作团队,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互动交流、分享体验等活动,促进教师生命成长和职业成长;聘请声誉高、技能强的专家学者担任工作督导,定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方面给予指导。

总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学生多维度地审视生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生活,使学生们不仅懂得敬畏生命,还能懂得欣赏生命,既珍爱自己的生命,又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能安全、理智、有价值地生活,还能幸福地、有尊严地、和谐地、智慧地生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余慧娟.为了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记叶澜与她的“新基础教育”[J].人民教育,2009(17).

[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阙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H.T.Prout,D.T.Brown.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M].林丹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郑晓江.论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7]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责任编校刘正花

作者简介:吴胜华(1970-),女,黑龙江鹤岗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2015zdjy079);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质量工程重大教研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jy15103)

收稿日期:2016-03-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50-04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