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

2016-03-15乔春华

关键词:高校财务供给侧改革启示

乔春华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南京211815;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

乔春华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南京211815;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不少政界、学界、商界中的富裕人家选择孩子到国外留学,表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缺乏自信,反映了我国没有那么多优质大学供给。供给侧改革要求“十三五”期间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要求为社会和人民供给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财务;启示

2015年12月2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这表明“推进结构性改革”也适用于教育。2015年12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昉在《上海证券报》发表文章称:“供给侧改革要求教育体制改革突破。”2016年1月,李克强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2016年1月15日,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

一、供给侧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是高层近期的新提法

2015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5年12月2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层为何重视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作为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本质上体现的也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为什么要提出供给侧改革

简单地说,原来我们从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从需求方面出发的。但现在一般的供给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需要从供给方面改革来提供更高质量又无污染的产品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国人为什么到国外去消费:在物质层面,去日本买马桶盖、去澳大利亚买婴儿奶粉、去韩国美容、去意大利买包包、去荷兰买剃须刀等等;在非物质层面,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这些东西中国不是没有,就是没有高端的,没有国外供给的质量高、环保净和服务好。

2.供给侧改革是达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平衡

《辞海》解释:“侧:向一边倾斜。”[1]即侧重、偏重、着重某一方面。因此,供给侧改革即侧重、偏重供给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使供给方面更加优化,达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能满足需求。因此,它不是否定需求,而是达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平衡。中央领导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2015年11月11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

2015年11月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2015年12月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内外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规划要把创新驱动放在核心位置。”

上述提及的“两侧发力”“两端协同发力”,不是否定需求侧或需求端,而是侧重、偏重供给方面的改革。

二、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高校结构性改革这五方面的任务都可以联系。

(一)供给侧改革要求改革投入(供给)结构,多办优质的民办高校

1.从“加大”到“扩大”投资渠道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贺词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里,由过去“加大”变成“扩大”,一字之差,所强调的内涵是寻找新财源,扩大教育投入的渠道。

2014年11月16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第二十六条规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2015)》中指出:“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这里提的是“供给效率”。杜玉波副部长在直属高校财务工作会议上指出:“保持经费投入强度,重点在‘扩渠引水’上下功夫。”因此,高校应寻找新财源,如捐赠、合作办学、民间资本、混合所有制等。

2.多办优质的民办高校

在高校所有制结构中,民办高校是短板。北大教授章启群认为:“教育改革的出路只有一条:开放民间资本,新建真正的私立大学。”他指出:“中国近年外流的教育经费却令人触目惊心!中国目前出现了留学大潮。可以说正是国内高水平大学太少而将大批中学生挤出了国门。数据显示海外中国留学生总数为309.54万人,除去回国的大约100多万,仍在海外的约有200万。自费留学占到整体人数的90%以上。如果按照一个学生的年费用20万元人民币计算,全部留学生的金额可达4000亿人民币。我们为什么不用新的政策、法规,让这笔巨大经费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近5年国家年平均投入的教育经费是15590亿人民币。如果每年再增加4000亿人民币用在中国大陆的教育投入上,我们现在‘985大学’、‘211大学’的数量可以增加多少?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让孩子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这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独生子女,实质上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很多中国家庭用一辈子积蓄让子女留学海外。这些留学生中除了不到1%的学生能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其余学生大都进入二、三甚至不入流的学校。设想,如果中国再由民间资金新建100所‘985大学’,1000所‘211大学’,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中学生和老师为高考还会这样玩命吗?出国留学还是这样火热吗?”[2]笔者暂不企求那么多“985”和“211”大学,也不类比国外私立名校,如果有2所“985”和10所“211”水平的民办大学就不错了。

(二)供给侧改革要求改革专业结构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指出:“物质生产的某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3]高校与企业不同,但可借用“产能过剩”来表达就业率较低的专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第18条规定:“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20多年过去了,高校仍没有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因此,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

1.专业设置尚未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供给侧创新应瞄准新需求,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能停留在“大众化”,而是应供给优质的精英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提出新需求,高校却不能适应这种新供给。高校应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新需求供给人才,削减那些就业率较低的学生。记者许路阳报道:2012-2013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上榜”专业还有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新闻学、工商管理等,共10个。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是“重灾区”。[4]国内某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竟让数百学生排队抓阄选专业。[5]

熊丙奇指出:“高端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步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奇怪的是,当工程师缺乏、合格的工科学生奇缺、优质工科生身价暴涨等新闻满天飞时,年轻学生逃离工科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我国工科教育的问题,主要出在高校,而非学生的选择。但这里有三方面问题:其一,快速扩招,这导致工科的师资、实验条件跟不上,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降,无法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工科学生;其二,高校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幅扩招,这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办学成本有关;其三,虽然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情况,就由学校统计,并上报教育部门审核发布,最终呈现出的就业率数据,却都不错(除少数基础文科专业),个中的原因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往往专业对口率低,类似‘万金油’,由此看来,与其说学生逃离工科,不如反思学校糟蹋工科,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就如同很好的料子,被大学剪成了墩布,还怎能做成西服?’而事实上,工科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大学整体教育的问题。”[6]

央视记者娄书铭报道:“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从全国来看,河南最为严重,平均每5000名儿童才有一个医生。全国儿科医生紧缺20万,儿科医生的减少也与我国招生政策有关,儿科本科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但是,在1998年全国专业大调整中,被合并进了其他专业。”[7]

刘维涛报道:“2015年11月5日,全国政协召开第四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出谋划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了近些年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果和问题。他毫不讳言地指出,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整体上大而不强,高校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度尚不健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各个高校从发展规划到专业设置,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最要命的是,这些设置并非出自区域发展所需。”[8]

从上可知,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生的需要设置专业、必须按照供给侧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就业率尚未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就业率

陈志文指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有重要且积极作用的,也是目前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不匹配,就不一定是好事情。每年到底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失业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按此比例,2014年有127万‘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每年积累下来,会有多少?未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大学生就业难,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人才培养质量与结构的问题。”[8]

就业率统计亦有问题。肖明、王爽莉报道:“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去年完成对12所高校的调查后发现,这些大学就业率到了2013年9月底约为82.4%,失业率为17.6%。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教育部规定,目前有8种情形,毕业生即可领取就业协议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定向委培的、灵活就业的、升学的、出国的、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的以及应征入伍的。比如北京大学就业报告给出的公式是,就业率=(升学+出国+签就业协议+灵活就业)/毕业生总数×100%。事实上,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员张丽宾指出,就业率的确也不应该把参军、出国,以及考研的计算在内。”[9]

从网上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2016年1月,李克强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就业率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高等教育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必须解决就业率低的问题。暂未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暂不需要的部分,《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学就是为了就业,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像“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失学”那样“不能让一个毕业生失业”的责任担当。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章程》,规定了大学自主权。高校应精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努力提高就业率,大学毕业生是优质人力资源,既然努力使房地产“去库存”(去库存≠零库存,去库存是压缩库存),亦可努力盘活失业毕业生的存量,提出“去失业”(去失业≠零失业,去失业是压缩失业)的概念。

(2)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就业质量

国务院提出“就业质量”的要求。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规定:“各高校自2014年起要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叶祝颐报道:“大学生当擦鞋匠与研究生竞争环卫工、北大毕业生穿糖葫芦、当陪聊,大学生当球童一样又成了热门话题。”[9]网上披露,广州市殡葬工岗位大学生20人争1个,宁波16名大学生争抢3个殡仪馆岗位,杭州市殡仪馆60余位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了4名,南财南航等高校学生争大丰市殡仪馆火化工岗位,招聘比列98:3。此外,“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收破烂”“大学生做足疗”“大学生办托管班是否人才浪费”等在媒体纷纷披露。

记者郭永芳报道,智联招聘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最流行的并非科技、金融等传统意义上的高技术含量项目,而是“送外卖”。统计显示,在大学生开始创业、就业的时候,有60%的学生首要考虑“政府有什么政策支持”,而并非市场或者产品。然而,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创业则并非如此。郭盛认为,当所有人都在考虑政府给什么优惠政策的话,实际上释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10]

《人民日报》曾刊登“别让‘香饽饽’变‘冷馒头’”“高校不能只求数字好看”两文,提出:“就业与创业、学业‘无缝对接’”“高校也不再简单地关注‘就业率’,只是追求一个好看的就业数字,而是从更深层次考虑,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11]

(三)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结构改革需要补短板。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补短板可以发挥整体效率。

1.超常规扩招使数量大增质量下降,在数量与质量关系上,质量是短板

(1) 2000年规划为本科院校达到3500人以上,专科学校达到2000人以上,实际上本专科在校生平均为5289人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到2000年学校平均规模,本科院校达到3500人以上,专科学校达到2000人以上,中专学校达到1000人以上,技工学校达到500人以上,职业高中达到600人以上,力争到本世纪末在实现我国教育的高效益方面有更大进展。”《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高校扩招工作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由上年的3815人提高到5289人。”

(2) 2010年规划为入学率接近15%,实际上26.5%

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不是不要高等教育质量。强调提升教育质量,说明了教育质量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扩招后上的新专业,师资、专业课程等都是新凑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误人子弟是不可避免的,之后新教师们忙于论文、读博、职称、科研而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也是常见的,而忙于行政和挣钱也是屡见不鲜的;当然学生不努力也是问题,如马宇平等报道:“雷达点名、拍照签到、电脑摇号、扫码上课……点名手段随技术进步而不断翻新。但在赵茜和同学们眼中,师生关系正在慢慢变成‘兵’与‘贼’,课堂上不断上演着‘拴’与‘逃’。老师讲老师的,下面该玩手机的玩手机,刷英语四六级试题的继续刷题,课堂效率依然很低。”[12]

2.供给侧改革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为先

高等教育质量的滑坡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

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

2016年1月,李克强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望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规定:“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但是,不少高校对教育质量却粗放型管理,不注重德育和体育,热衷于大楼却缺乏大师,缺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不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对象的质的差别,满足于不变的必修课却缺乏有特色的选修课,满足于不变的书本知识还不注重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相当多的硕士和本科生学位论文缺乏创新,等等。高校要供给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

三、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少政界、学界、商界中的富裕人家选择孩子到国外留学,表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缺乏自信。供给侧改革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努力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供给侧改革要求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这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9): 546.

[2]章启群.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EB/OL].搜狐教育网,2015-03-25.

[3]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8.

[4]许路阳.教育部说,这15个专业就业难[N].中国青年报2014-10-14.

[5]朱炎皇.湖南一高校被曝靠抓阄分专业“学霸”可自选[N].长沙晚报,2015-09-11.

[6]熊丙奇.现象热议:“逃离工科”是谁的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4-04-12.

[7]娄书铭.儿科医生告急:2300名儿童只有1位儿科医生![EB/OL]央广网,2016-01-10.

[8]刘维涛.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N].人民日报,2015-11-11.

[9]陈志文.我们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N].中国青年报, 2015-08-17.

[10]肖明、王爽莉高校就业率统计方式待改进:出国读研都算就业[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4-09.

[11]叶祝颐:对“大学生当擦鞋匠”的解读[EB/OL].中青网,2006-12-31.

[12]马宇平.师生变成“兵”与“贼”?[N]中国青年报, 2015-12-07.

[13]本报评论员.从供给侧着力实现新跃升——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1-23.

责任编校谢贤德

作者简介:乔春华(1944- ),男,上海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6-02-19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113-05

猜你喜欢

高校财务供给侧改革启示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