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合并脓毒血症1例

2016-03-09黄玉柱曹宏波高奎武高璐璐

淮海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川崎病脓毒症儿童

黄玉柱,曹宏波,高奎武,高璐璐



·病例报告·

川崎病合并脓毒血症1例

黄玉柱,曹宏波,高奎武,高璐璐

[关键词]川崎病; 脓毒症; 儿童,学龄前; 病例报告

患儿女2岁2月。发热1 d、皮疹半天于2014.6.13入院。体温40℃,门诊对症治疗后,暂时热退;次日头面及躯干散在红色粟粒状丘疹,疹间肤色正常。平素体健。入院查体:T 36.2℃,P 100次/min,R 30次/min,W 11.0 kg。精神尚佳,头面及躯干散在红色粟粒状丘疹,无渗出;口腔黏膜光滑,咽充血;呼吸平稳,心肺无异常;腹部柔软,肝脾无肿大;肢体无水肿;双下肢有划伤痕迹。胸片提示肺纹理增多,心膈无特殊。降钙素原2.73 ng/ml;CRP 68.5 mg/L;血沉28 mm/h;红细胞压积0.35,RBC 4.55×1012/L,HB118 g/L,WBC 24.4×109/L,N 0.89,L 0.09,PLT 475×109/L;肺炎支原体抗体1:40(+);类风湿因子<10.5 IU/ml,抗链球菌溶血素“O”<55.6 IU/ml;白蛋白42.33 g/L,总蛋白73.4 g/L,ALT 13.9 U/L,AST 27.4 U/L,CKMB 28.86 U/L,胱抑素C 0.81 mg/L;IgA 0.55 g/L,IgM 1.86 g/L,IgG 7.59 g/L。血培养无菌生长;尿粪常规无异常。诊断脓毒血症。给予“头孢西丁”抗感染及维生素C静推等综合治疗。入院次日起体温正常并稳定;住院的第4天发现右臀部2 cm×2 cm皮下硬结,超声提示皮下包块,外科会诊后诊断为炎性包块。给予外敷药物治疗10 d,包块消退。住院6 d皮疹消退并且复查RBC 4.0×1012/L,HB 101 g/L,WBC 8.4×109/L,N 0.48,L 0.43,PLT 426×109/L;CRP 3.72 mg/L家长要求出院。出院2 d后,再现发热37.5~38.5℃之间且出现指(趾)膜状脱皮。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发病13 d心脏彩超提示左冠状动脉内径2.9 mm,右冠状动脉内径2.0 mm;各房室及瓣膜形态及运动无明显异常。发病11 d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无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病程中一直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无眼结合膜充血,口唇无充血、皲裂及杨梅舌,肛周无潮红及脱皮。川崎病(不完全性)诊断后给予双嘧达莫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随访至4月余,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均为2.3 mm,各房室及瓣膜形态及运动无明显异常。

讨论川崎病是小儿后天性获得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原因[1-2];并且成年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概率增加[1]。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以及基因易感性有关。迄今为止,川崎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依据临床表现中的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3]。但是,本例患儿发热达40℃并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CRP及降钙素原均明显升高,抗生素治疗有效(体温、血象及CRP均恢复正常);同时臀部有炎性包块,故本例符合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4]。本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反复发热、一过性皮疹、恢复期出现特征性的指(趾)膜状脱皮及冠状动脉扩张;符合我国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5]。本例有臀部有炎性包块且降钙素原2.73 ng/ml;因为降钙素原≥0.50 ng/ml时,强烈推荐抗生素治疗[6];积极治疗脓毒血症的同时,明确川崎病的诊断也积极干预,并且随访4月余,心脏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正常。

超声心动图对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高度敏感性、无放射、安全、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常规及首选的检查方式[1]。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并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对于反复发热的婴幼儿要联想到本病的可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细致观察临床表现,以尽早发现对诊断有提示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如果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对川崎病的诊断有决定意义。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原因之一[7];争取早诊断并积极干预,避免成年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参考文献]

[1]罗开琴,谢敏,孙青,等.109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超声心动图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4):520-522.

[2]洪山,黄星原.川崎病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2):29-32.

[3]陈蔚,易岂建.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1):48-51.

[4]喻文亮,陆铸今,孙波.小儿、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新定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1-4.

[5]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6]罗军,童荣生,杨勇,等.降钙素原检测及其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3,8(1):139-141.

[7]王宝林,蒋成鹏,徐晓红.再发性川崎病一例[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0):675-676.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内科,233000 黄玉柱(1963-),男,主任医师,大学。

DOI: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4.065

[中图分类号]R 543;R 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044(2016)04-封四-01

(收稿日期:2016-02-16)

猜你喜欢

川崎病脓毒症儿童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留守儿童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六一儿童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益生剂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