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转型思考

2016-03-07李发武岭南师范学院规划与法规处广东湛江52404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学生工作转型

李发武(岭南师范学院 规划与法规处,广东 湛江 524048)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转型思考

李发武
(岭南师范学院 规划与法规处,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大学制度的驱动下,高校学生工作只有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不断创新与发展,重点对原有的工作思路、角色定位、方式方法和应对措施进行转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成效。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学生工作;转型;教育服务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任务是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和阵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切优质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因为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1],目前又被确立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学生工作应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对原有的工作思路、角色定位、方式方法和应对措施进行转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

一 学生工作思路:由进攻转向防守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由学生工作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确立以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育人的思路,基本是从高校和教师角度“进攻式”地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这种工作思路缺少了以情、以爱、以服务的育人思维,忽视了“以人为本”真正意义上的实质要求,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共性存在和个性需求。实质就是只考虑学校要学生做什么,而不管学生要学校做什么,这种工作思路日益显露弊端。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人才培养以社会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自身需求为轴心,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树立“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工作转型的发展,将服务贯穿于学生工作育人的全过程。[2]因此,学生工作必须树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不能单向地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以教育灌输为途径对学生进行包装式的培养,需要从“进攻”转向“防守”,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去确定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和形式。

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生工作更应改变过去为了达到规模效应、争取集体荣誉、追求个人政绩的工作思路,树立回归学科规律和尊重专业知识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由学生自行策划、自我导演,独自完成编剧、导演、主演等角色。同时,注入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评价机制,把教育活动举办的决定权交给学生,把教育工作成效的评审权交给学生。学生工作只需回到底线进行防守,只要学生不攻破底线,防守角色更要坚定不变。

二 学生工作者角色:由管理员转向服务员

(一)学生工作者当好服务者和引导者

学生工作者虽然身处执行和落实学校决策部署的基层第一线,但在选拔干部、评优奖先、推荐入党和招生就业等工作中尚有一定的掌控权,许多时候学生的日常事务由学生工作者说了算。如今,学生工作者采取“一言堂”的做法就难以服众,甚至适得其反。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民主监督和透明公开;另一方面学生工作范围因学生的需求增多而扩大,指向了学校诸多部门。凡是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不再是单凭学生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见和手中权力所能解决的,需要涉及的部门组合成一个服务体,与学生依法、讲理和说情。就连最基本的学生纪律教育,也不能简单的批评与惩罚,而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给予足够的理由解释说服。所以,学生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地道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否则学生工作的成效将事倍功半。

(二)学生工作队伍进一步分工细化、组织优化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由专职学生工作者组成,专门负责高校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队伍。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生工作队伍树立起新的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光坐着等学生找上门来,而应主动找上门去。为此,高校应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生工作队伍进一步分工细化和组织优化,保证工作更加深入细致,服务更加贴心到位。其一,按标准配齐配足辅导员,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可分为政治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和活动辅导员,或者按年级设置辅导员。只有将队伍的分工进一步明细化,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通过增设学生自治机构来强化学习的自治意识,组建成立学生维权部、生活保障部、婚姻协调部等新的学生组织,让学生的意见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让学校的政策得到及时的传达与落实。其三,创建学生工作的服务大厅,要求与学生事务有关的部门均开设一个服务窗口,为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既提高学生办事效率,也提高学生工作满意度。

三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独角戏转向合唱团

(一)思想政治教育走同标准、层次化之路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是高等素质的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指走向普及化的高等素质教育,它只是在数量上的增加,并非质量上的降低。因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3]所以,即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大众化,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不能降低。那么,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素质差异明显的状况,高校只能按照相同的要求标准,根据不同的素质层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加具体化和针对化。绝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千篇一律,或者是单一的榜样教育。过去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生不是标兵就是追兵,现在除了两者之外,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难以追赶标兵,假如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这部分学生就会自暴自弃成了逃兵。

(二)搭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唱团”舞台

现代大学制度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更高的法治思维意识。随着学生事务涉及部门的增多,高校更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搭建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唱团”大舞台。全过程,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每一个阶段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要求高校的一景一物、一事一情都充满着思想教育氛围,时时处处飘溢着思想熏陶芳香;全员,要求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涉及学生事务,如学籍管理、保卫后勤、消费维权等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这样就可以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由学生工作队伍唱“独角戏”的局面,也改变过去凡是学生与其他部门出现摩擦问题就专门由学生工作队伍协调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处处是关怀呵护、处处有思想浸润、处处要躬身践行。

四 教育服务措施:由框架结构转向混合结构

(一)教育引导开通“三进领域”和“三进公寓”新路径

学分制实施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在第二课堂、学生公寓的时间更长,教育引导更应确立以这些阵地为主战场做大做活。学生公寓尤其是学生最为集中并且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真实的反映出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主场所,无疑是教育引导最重要的地带。高校应开通教育引导的“三进领域”和“三进公寓”的新路径。“三进领域”是指教育引导进网络、进学生社团、进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通过扩大范围、加大力度,使教育引导在网络平台、学生社团和学生就业指导的领域更加具体化、生动化。“三进公寓”是指学生工作者进学生公寓、教育组织进公寓、教育活动进公寓。学生工作者应该进驻学生公寓,不单要与学生同吃、同住,而且将教育引导也带进公寓。在学生公寓中建立起党团组织,增强思想教育的影响力,让学生干部拥有“一个身份,多种角色”去锻炼,让普通学生有“一种身份,多个舞台”去完善自我。在学生公寓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或开展各种评选先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课堂,时时受教育。

(二)学习指引跟着学生兴趣走

学分制使得学生逐渐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打破院系和专业的传统思想,导致传统以班级集体为主的学习指引功能被弱化,那种强制性的课堂学习监管、班级会议强调等传统的做法已收不到原有的效果。教育在细微处,学习指引必须紧跟着学生感觉走,学生到哪里,教育就到那里。为了保持过去的院系学习管理,又适应学分制建立的新特点,必须将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分流,一部分力量保留在院系内,另一部分力量转移到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高密集的地方。同时,借助其他教师队伍的力量,感染感化学生,激发学习动力,点燃学习激情。只有将学习指引的手段伸向学生的每个角落,才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效果收到最大。

(三)生活服务通过提升品位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的生活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校园的教学设施、生活条件随着学生对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而不断提高和完善,无疑对学生的生活服务也要不断提升质量和品位。比如学生食堂伙食需要改善,学生公寓设施需要完善,校园安全保障需要加强,学生医疗条件需要提高等等,都是影响学生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学生生活条件,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档次,才能满足最广大的学生需求,将生活服务做实做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比如在学生公寓中,高校应根据生源的不同情况,建造一些不同档次的学生公寓,可供学生自行选择;学生伙食服务,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口味,提供中西餐、粤菜、湘菜、川菜等不同的菜系,建立起上档次、有品位的文化餐厅。

(四)事务管理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而走向人性化、法律化和透明化

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措施是提升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籍、奖惩、就业、纪律等内容。近年来,我国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正在深入高校管理领域。[4]高校学生的事务管理必须统一“以生为本”和“依法治理”的管理思想,树立尊重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服务理念,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走向人性化、法律化和透明化。一方面,学生必须传承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情,在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和充分体现学生义务的前提下,制定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关管理制度。然后由校方与学生签订协议共同遵守,以充分体现民主化和人性化。比如学生违规处分条例,随着学生签约后生效,随着学生毕业后终止。学生触及哪一项条例,也就自觉接受应有的处分;反过来,高校哪一条服务不达到协议条款,也应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必要的损失赔偿。

参考文献:

[1]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7).

[2]曲长海.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3]董元,郑大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4]王文亮.关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理性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李发武(1975-),男,广东吴川人,岭南师范学院规划与法规处副处长,讲师,从事高教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学科共建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模式选择和实现策略”(项目编号GD15XJY2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119-03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学生工作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