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现状研究
2016-04-26梁杰珍王才康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惠州56000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5063
梁杰珍王才康(.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惠州 56000;.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5063)
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现状研究
梁杰珍1王才康2
(1.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惠州 516000;2.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论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10所大学15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调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条件上的差异显著。依据研究结果和实际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就业焦虑
一 引 言
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受金融危机、社会舆论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创造政策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既为大学生开辟了就业出路,又为基层农村输入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然而,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服务农村基层,并对基层就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如担心焦虑、心情烦躁等。这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就业,还影响了农村基层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心理,了解其焦虑现状和根源,探索干预和调适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现状和特点,本文在广东省大学生中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为做好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一)工具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问卷共25题。
(二)被试
随机选取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韶关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五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肇庆学院共10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00份,有效回收1538份,有效回收率为85.44%。其中,男生675人,女生863人;大一490人,大二438人,大三381人,大四229人。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
三 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得分(M±SD)差异比较
从表1可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知识能力、发展前景和工作条件的维度上男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工作价值维度上男女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年级差异比较
表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得分(M±SD)差异比较
从表2可见,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工作价值、知识能力和发展前景的维度上,大四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专业差异比较
表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得分(M±SD)差异比较
从表3可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工作条件的维度上,理科生、工科生的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文科生;在知识能力维度上,文科生和工科生的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在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
表4.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得分(M±SD)差异比较
从表4可见,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工作条件、工作价值和知识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但在工作发展前景上差异不显著。粤东、粤西及粤北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工作条件维度上显著高于珠三角;而在知识能力维度上,珠三角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粤东、粤西及粤北。
(五)不同经济状况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差异比较
表5.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的得分(M±SD)差异比较
从表5可见,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知识能力维度上的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工作条件维度上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差异不显著。在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知识能力维度上,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
四 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著
在工作条件、发展前景和知识能力三个维度上,男生基层就业焦虑的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工作价值维度上男女差异不显著。导致这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中国性别文化和角色的影响,男性在社会、家庭中占主导角色,承担着比女性更多更大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传统观念下,职业选择对男性的人生影响比女性更为重要。随着近几十年女性知识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男性的优势地位提出挑战,男性倾向以成功事业捍卫自身优势。因此,男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期望值都比女生要高,更加注重工作条件、发展前景和个人知识能力的发挥,而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及发展未明朗,使男生更恐惧到基层就业。而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追求实惠和注重薪酬待遇,导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工作价值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显著
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学生基层就业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汤福球(2008)等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四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导致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当毕业生面对就业难和基层就业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他们对基层就业的消极猜想和真实的体验,引起焦虑水平上升幅度较大,故大四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升高。而非毕业班的大学生,注意力仍集中于专业学习和活动,对求职就业和基层就业等问题关注不多,对基层就业的担忧比毕业生少。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专业上差异显著
在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工作条件维度上,理科生、工科生的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文科生。导致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文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文科毕业生数量居多,就业空间相对狭窄,就业竞争激烈,文科生受挫能力和吃苦精神得到提高,对基层就业焦虑程度具有调节作用。文科生就业期望值降低,理性看待基层就业,其基层就业焦虑程度随之降低。此外,基层就业单位技术设备差,不利于理工科大学生自身专业发展,使得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基层就业下不得,留不得,对基层就业的焦虑程度也相对居高。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家庭条件上差异显著
粤东、粤西及粤北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工作条件维度上显著高于珠三角;而在知识能力维度上,珠三角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粤东、粤西及粤北。导致差异可能原因是: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信息相对滞后,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更注重眼前利益和工作条件,而对事业前景和发展空间有所忽略。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就业信息畅通,就业指导服务较完善,就业观念更新快,珠三角大学生注重人职匹配,更惧怕在基层就业岗位上自身知识能力得不到发挥。故粤东、粤西及粤北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在工作条件上居高,珠三角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则在知识能力上居高。
在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知识能力维度上,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从低到高依次层次逐级递升。在满足生理、安全的需要的动机影响下,每个大学生都注重就业的工作条件,希望衣食住行有保障,生活稳定,职业安全等。因此,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焦虑水平在工作条件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个人的需要层次与其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保障,希望自我实现,更注重基层就业的工作价值、发展前景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因此,他们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家庭经济一般的大学生。
五 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基层就业环境
各级政府应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的投入,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来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发管理、服务及技术的基层工作岗位,增强基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健全基层就业的福利政策体系,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工资待遇,解决好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险待遇和关系转移,让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无后顾之忧。建立符合基层就业特点的人才管理和考评机制,给予他们更多独立工作、学习和开展业务创新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促进基层农村建设。
(二)提升基层就业能力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服务于地方基层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校应加强与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参与农村基层工作,将所学知识与农村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基层服务的能力和信心。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及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体察基层农村的民生民情,培养大学生对农民的感情,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磨练品格意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职称评定为支撑,采取专项培训、名师带徒、考察学习及科研立项等措施,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强就业“两课”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大学生职场训练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基层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胜任力和适应性。指导大学生结合个性特点和具体条件,分析就业形势和基层就业出路,做出理性的选择。建立与基层就业毕业生联系制度,及时总结、表彰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进一步加大典型引导宣传力度,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结合起来。
(四)加强心理辅导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目前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与其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矛盾,众多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是对大学生身份、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对基层就业产生惧怕和焦虑心理。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在职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对克服基层就业焦虑心理尤为重要。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职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职业心理辅导中,将团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利用行为训练、认知转变、自信心训练、价值澄清、角色扮演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大学生识别基层就业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客观、符合实际的认知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对焦虑情绪加以监察,掌握情绪波动的特点,从而增强克服焦虑心理的信心。此外,了解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需求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辅导内容、选择辅导方式,开展个性化的职业心理咨询与服务。
(五)更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既是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回报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生职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利益。一是大学生应依据自身就业能力和兴趣,结合就业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做出理性选择。二是要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目前国家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出了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要求。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协调好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积极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基层就业机会。三是重视基层发展前景和发展平台。随着基层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入,基层就业条件和平台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家长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理性分析基层就业形势,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尊重子女职业理想和选择,支持他们深入基层去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回报社会,为基层农村的富裕、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雪,金盛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2]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莫利拉.农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认知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58-59.
[5]涂海燕.重庆市高校大学生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
[6]汤福球,舒晓丽.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58-59.
[7]黄进,王海清,董欣欣,陈斌,万学红.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 28-36.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梁杰珍(1980-),女,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行为、就业心理及生涯发展。王才康,男,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人才测评。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K318);湛江市非资助科技攻关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3C105029)。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