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①
2016-03-06全守杰王运来江苏大学江苏镇江03南京大学江苏南京0093
全守杰,王运来(.江苏大学,江苏镇江03;.南京大学,江苏南京0093)
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①
全守杰1,王运来2
(1.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2.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在学理上明确高校智库的内涵与特征,将有助于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发挥其应有作用。从组织要素来阐释高校智库的涵义,包括人员要素、目标要素、条件要素、技术要素和客户要素。高校智库作为智库的一种类型,具有独立性、非盈利性、现实性和政治性等智库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同时,高校智库还具有教育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等独有特征:教育性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延伸;专业性是受高校组织结构与学术工作性质的影响;公正性是现代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
关键词:高校智库;政策咨询;服务社会
一、高校智库的涵义
高校智库属于智库的一种类型,要明晰到底什么是高校智库,必须首先辨析什么是智库。智库(英文Think Tank,又称智囊团、思想库、脑库、点子公司),一般指“由各学科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思想、理论、方法和策略等的咨询研究机构”[1]。学术界关于智库起源时间的认识上可谓众说纷纭,但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期。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智库“多以研究所或学会为名称,是对政治、商业或军事政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供策略的机构,一般独立于政府或政党”。西方学者对智库的内涵认识可依据研究视角划分为三个方面——政治学视角的宏观研究、决策过程视角的中观研究和知识运用视角的微观研究。第一,政治学视角的宏观研究。该理论视角的核心观点为:智库是知识精英的集合体或作为社会某种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表,对政治决策或政策制定具有某种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Dahl、Mills、Dye等。第二,决策过程视角的中观研究。该理论视角的核心观点为:智库是这样的一个因素,它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子系统。主要代表人物有Allison、Bergman等。第三,知识运用视角的微观研究。该理论视角的核心观点为:智库应发挥专业知识和思想(智库产品)的作用,它是知识运用与政策制定之间的桥梁。主要代表人物有Caplan、Weiss等。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智库,其主张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智库更接近于微观和中观研究意义上的智库,即在知识运用与政策制定之间架设桥梁,影响政策方案。
高校智库作为附设于高校之中的机构,它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可以从组织的视角进行阐释。任何一个组织都承担特定的功能,实现特定的目标,如“一个企业组织的要素包括企业机构(部门的划分)、企业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资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客户和技术”[2]。企业组织是以盈利为中心的。与企业组织不同的是,高校智库以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为导向。高校智库包括人员要素、目标要素、条件要素、技术要素与客户要素。第一,人员要素:高校智库人员主要为高校的学者。第二,目标要素:指高校智库的目标导向上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第三,条件要素:指高校智库应充分利用和整合本校学科优势。第四,技术要素:高校智库采取跨学科、协同性等方式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第五,客户要素:高校智库的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因此,高校智库的涵义是依托高校特色学科,聚集知名学者,以国家发展为导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协同性、综合性的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智库产品,培育智库人才,集团队打造、机构建设、项目管理与平台发布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二、高校智库的一般特征
有国外学者把智库分成四类:政府型智库、合同研究型智库、政策导向型智库、学术型智库。[3]高校智库属于学术型智库,作为智库的一种类型,它具有智库的一般特征。国际上一般认为智库应该具有“四大”特性:独立性、非盈利性、现实性和政治性。[4]高校智库的相对独立性缘于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非盈利性则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延伸;现实性指的是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政治性指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并服务于国家发展。
1.高校智库的相对独立性:学术自由的传统
智库的研究人员追求智库机构的独立性,以维护智库的信誉——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护其作为独立研究机构的形象,积极参与……真理的追求,提高他们的智力信誉,以避免不受批评。[5]高校智库是智库的一种类型,其独立性与学术自由、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学术自由的传统由来已久,诸多思想家在著书立说中有关于大学学术自由的阐述,表达自身对学术自由的看法、主张,并将之视为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或大学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从康德开始,理想主义思想家们不遗余力地倡导学术自由的观念,将其视为大学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6]倡导学术自由的思想家们对大学学术自由的主张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都对政府或非学术力量的介入表达了担忧。无论对政府或非学术力量持“有限介入”还是“完全排斥”的主张,其在基本主张上均是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倡导、捍卫。思想家及其追随者捍卫、维持着学术自由的传统,即便是在高校与社会互动频繁的今天,这一传统仍然得以传承与呵护。学术自由的传统使得高校在权力结构上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交织形成。高校组织结构兼有直线型和职能型的双重特征。由于“任何组织结构的基本内核是科层权力分配”[7],科层制的权力分配形式同样存在于高校。同时,高校最为关键的组织成员是研究人员,他们是具备理性思维的专业人员,擅长自我管理,并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在某一学科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里的影响力与权力有相通之处)。因此,“大学作为一种以知识和学科为核心的学术和教育组织,在它的内部普遍存在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种权力相互交织形成了大学组织独特的权力结构”[8]。一方面,高校科层制的权力分配是满足大学管理的需要,相对应的权力分布部门是各职能部门、院系和研究所等。高校的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的行政管理性质尤其明显,但是,它们在组织目的上是服务于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院系、研究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在隶属上归高校管理,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则注重研究人员的学术权力,通常情况下,高校也不会干涉研究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基于高校以知识和学科为核心的特征,高校智库虽然附设于高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是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
2.高校智库的非盈利性: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延伸
虽然有西方学者声称智库应该坚持非盈利性,然而智库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并不都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无偿提供智库产品,如提供有偿服务的咨询公司等。对非盈利性的理解,包括组织的公共性与高校的价值及学术活动规律两个方面。首先,从组织的角度来看,非盈利性可以认为是公共性:包括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公共性。在现代政治领域中,公共性是国家和政府的根本属性;现代国家作为享有主权的政治社会组织,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因此国家公共性又称为政府公共性。[9]政府产生和存在的目的在于谋求公共利益,即为公共服务,实现公共目标,并且通过有效的决策参与及决策选择机制实施涉及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它的组织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的监督。社会意义上的公共性则体现为社会性、公益性,重视自由意愿和自主选择。从组织利益受惠程度上看,高校属于服务型组织。这类组织为社会大众服务,使大众能得到益处。[10]其次,高校的公共性还体现在:高校的价值和学术活动的规律。高校作为服务型组织,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最重要的价值是为民众谋福祉。正如有学者所言,“大学有许多功能和价值,但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应该是它的公共性,包括它作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类理想的寄托,以及精神与文化的家园”[11]。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其公共性是合乎学术活动规律的。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那样——“所谓大学的公共性品质,就是它要反映学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合乎知识的生长特点,符合教育学规律而不是广义上的所谓经济学逻辑”[12]。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高校自身的功能与价值,高校学术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综合决定了高校智库的公共性。因此,高校智库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延伸,其具备非盈利性的特点。
3.高校智库的现实性: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
简言之,高校智库的现实性指的是高校智库研究现实问题,为现实决策服务,这与高校和社会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作为“象牙之塔”的高校,对经济社会通常会有意漠视或无意忽视,直到19世纪在美国完成了第三职能——服务社会职能的演化,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组织行为,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美国高校开始注重为现实社会提供服务。时至今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没有衰落,反而使高校不断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称为“思想库”、“动力站”。换言之,现代高校不仅关注以纯粹科学为特色的基础研究,而且也重视以技术转化为特色的应用研究和在关键领域上的战略研究,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技术转化,支持建立各类面向经济社会、面向重大问题、面向国家需要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依靠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承担起政府、社会发展的宝库角色,为各项决策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多样化的知识产品支持,“积极出版决策产品和宣传‘政策源流’”[13]。这与智库的职能是一致的,即“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充分发挥组织智商来研究某些特定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向决策者提供最优的理论指导、政策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供决策者选择”[14]。由此可见,高校与社会进行互动,高校智库面向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向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具备明显的现实性特征。
4.高校智库的政治性:受政治因素影响并服务于国家发展
一般而言,智库的作用及其影响国家及社会的程度由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尽管西方一些智库宣称完全独立于政府、政党,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难免与一些利益集团发生联系,甚至有利益上的关联。这是由于智库的生存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而且还提供专业知识和解决方案,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政党等决策施加影响,其政治性是无法回避的。中国高校智库政治性特征缘于四个方面:第一,从宽泛意义上看,高校属于国家所有。高校多为公办性质,接受各级政府和教育厅的指导、管理,从行政隶属意义上说,高校属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以教育部为代表)。第二,高校及其附设的各类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大多具有国家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在其职责上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规定。第三,从服务的对象上看,高校与附设的研究机构及其组织成员依靠集体智慧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具有服务国家发展的目的性。第四,从政策背景上看,推进中国高校智库建设本身就是一项体现政治性特征的计划,高校通过校企、校政等协同合作,“有效整合各方智慧与优势资源,系统全面地分析事物间的联系,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从机制与技术层面共同研究找到解决之道,为政府决策、社会转型积极贡献智慧,促进转型时期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15],即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因此,中国高校智库具有显著的政治性特征。
三、高校智库的独有特征
高校智库除了具有智库具备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教育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特征。高校智库的教育性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延伸;专业性是受高校组织结构与学术工作性质的影响;公正性是现代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
1.高校智库的教育性:高校育人功能的延伸
不是所有的智库都具有教育性。与其他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具有显著的教育性特征。第一,从分工上看,高校智库与其他研究机构有着分工上的差异。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如科学技术研究所、社会科学院等,由专门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高校智库与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不同,其研究人员是高校里的学者,确切地说,他们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第二,从职能上看,高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它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机构。第三,从“教授”活动的特点看,高校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教授”活动呈现出教育性特征。高校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传播和发展专业知识,教育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知识边界。即在知识的教授和科研方法、科研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上都呈现出教育性特征。第四,从身份上看,由于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是融合的,高校学者和学生的身份并非是单一和泾渭分明的,学者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研究;学生并非单纯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而是同时具备了研究者的身份,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进行引导和帮助。第五,从德行上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德行影响着学生。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本来身份就是高校教师,他们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由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交流,向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探讨学术前沿。此外,他们坚忍不拔,探索未知,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在影响着学生。综合上述五个方面可知,高校智库具有教育性特征。
2.高校智库的专业性:高校组织结构与学术工作性质的影响
第一,高校院系与学科构成的矩阵型组织结构特点。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16]高校在组织形式上一方面设立了属于事业单位的学院/系或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处于学院/系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又属于某一个学科。对于高校的学者而言,他们对学科的忠诚度甚至高于对学校组织的忠诚度,譬如:在学术圈内,谈到某所高校,往往首选联想到该校有哪些著名的学者。第二,高校学者的高度专门化。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17]几乎任何一个高校学者以及在高校智库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都声称自己属于某一个专业或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否则他很有可能毫无学科的忠诚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没有学科归属感。第三,科学研究活动的专业化。高校学者的工作呈现高度专门化,有着非常严密的分工。学者们几乎都接受过本专业领域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研究方法等,从而探索本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拓展知识的边界。第四,研究问题的专业性。研究问题的专业性体现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附设高校的各类研究机构在研究方向上具有专业性,如由高校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学者组成的,研究外交问题的智库等。诸如此类的智库从事相关研究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专业性,如历史学常用的史料收集与分析、心理学常用的心理诊断技术和心理统计分析等。有鉴于此,高校智库具有专业性。
3.高校智库的公正性:现代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
高校智库的公正性源于现代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现代政治的公正首先是要决策的公正,高校智库为现代政治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更应秉持公正性。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公正”与“正义”、“公平”、“道义”等含义相近。在古代主要是从个人道德角度来阐述的,如“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语);“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语)。这些关于公正的表述主要限于个人领域,而非社会(公共)领域。在西方文化里,公正既包含了个人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双重意义。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以及社会安排)。对于公正性的理解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标准的公正性——即以同样的规则或标准对待同一情形中的人或事。其次,所付出的和所获得的是相应的或对称的,否则即为不公正。概括地说,公正要求根据某一普遍认为应当的原则或标准来普遍的对待一切人或事,以使人们获取各自应得或相称(相应)的权益。现代政治上的公正首先是决策的公正,在适用权力制定涉及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时贯彻公正原则,使各种利益团体的矛盾、公正与效率的矛盾得到恰当的调整。[18]公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现代高校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实施公正教育的重要机构。当下和未来的教育必须深刻地反省自身的不公正性,勇敢地承担起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教育的使命。[19]高校在公正教育中应当有所为,也能够有所为,而且必须有所为。政府等各类机构的决策涉及到各利益群体,高校智库应秉持公正性原则进行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在为国家发展提供的决策方案时比盈利性的智库更充分地体现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崔树义.世界各国智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序言1.
[2]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5.
[3]Paul’t Hart. A New Era for Think Tanks in Public Policy?International Trends,Australian Realitie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6):135-148.
[4]李凌,等.智库产业[M].北京:三联书店,2012:2.
[5]Marcus Smith and Peter Marden. Conservative Think Tanks and Public Politic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4):699-717.
[6]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7]郑文.大学组织结构——权力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6,(3):12-14.
[8]丁虎生.大学组织的结构要素与结构形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9]蔡海龙.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高等学校公共性问题[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0,(8辑):50-64.
[10]瑞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8.
[11]谢维和.认识新时期大学的公共性[N].中国教育报,2008-01-26.
[12]阎光才.于危机中重思高等教育的公共性[J].大学(学术版),2009,(12):11-20.
[13]郭华桥.研究型大学智库建设模式与困境突围——基于“学者”使命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5):50-57.
[14]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2):42-44.
[15]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4):9-12.
[16]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17][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何怀宏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18]王伟,等.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38-339.
[19]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8.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院校改革与发展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QUAN Shoujie1,WANG Yunlai2
(1.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 212013;2.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will help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including personnel elements,target elements,condition factor,technical elements and customer elements. U-niversity think tank h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ce,non-profit,and political reality. University think tank also has fairness professional and educational and othe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feature is an extension of func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professional feature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of academic work,fair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modern education the pursuit of fairness.
Key words:university think tank;policy advice;to serve the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1-0038-05
基金项目:①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江苏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拓展提升研究”(2012ZDIXM02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高校智库的类型与功能研究”(1401146C);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服务社会的模式选择”(2014M551505)。
作者简介:全守杰(1982-),男,广西贺州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运来(1962-),男,山东嘉祥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