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析字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02童志国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字法本义文言

□童志国

浅谈析字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童志国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两种思路,这种“言”“文”脱节的非常态教学贻害无穷。文言文教学应当以“文言”为抓手,通过析字法的具体运用,即追溯字源、解说字义以及分析字用,在破解文言字词难题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入理,以期达到改变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之目的。

文言文教学;析字法;析字源;析字义;析字用

当下文言文课堂并存两种教学思路:一种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文言字词中漫游,侧重于文言字词的讲解、特殊句式的归纳和翻译技法的传授等,把有鲜活生命的文言文上成了枯燥的古汉语课,这让学生“眉头深深深几许”;一种是教师撇开文言,引导学生在文章、文学的百花园中徜徉,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赏析,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深挖背景、探究写作技巧和拓展迁移等,这让学生“课堂热闹课外恼”,无益于学生养成基本的文言素养。

自黄厚江老师提出“文言文教学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后,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的认识上逐渐达成统一,但认识的统一并不意味着给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万能的抓手。“四文”融合的理念自然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融合?难在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发力点,将“四文”有机串联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从而臻于 “言达文畅”的境界。

如果运用析字法给学生讲清重点文言字词的构形来源,分析字的本义,爬梳字义的流变历程,指明汉字本身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庶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适度改变教学中师生互相折磨、苦不堪言的现状。

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析字法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一、析字法助力学生理解文言字词

1.析字法帮助学生掌握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题,难在义项之多,不易记忆。如果我们借助析字法,准确地分析该字的构形之部,将造字之源描述出来,指出其本义,然后梳理出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变化线索,一定会便于记忆。

2.析字法帮助学生理解难解之字词

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趋势,追求书写效率的字体演变,使汉字只有“笔势”,不见“笔意”。“笔势”指经过演变后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而笔划化了的字形,“笔意”是章太炎先生发明的术语,意为“保存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只有在“笔意”的情况下,汉字的形义才是统一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文言文中有些字根据简化字的笔画构形推断其义,往往是无效推断,学生是很难理解它为什么是那样的意思(即本义),而不是今天常见常用之义。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到该字的“笔意”,通过析字法方可理清其意义和用法。

如《诗经·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即”,其甲骨文、金文写法为“”“”。从甲骨文看,“即”左边是一件食器,上面盛满了美味食品,右边跪坐着一个人,好像在美美地饱餐。金文左边有所简化,但还能看出是装满美食的食器,右边人则变为半立形。[3]“即”的本义就是“人就食”,要就食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现在仍在使用的“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也是此义。后来又引申为“立刻、马上”等等。如果不推究“笔意”,学生是很难理解“即”的本义及用法,即使一时强记住了,恐怕也难长久。

3.析字法帮助学生辨别词类活用现象

教材注释中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字词,其实大多数就是它们本义的运用。比如“军”“鼓”。如何相对准确地判断是否为词类活用,笔者认为通过析字法追溯该字最初的构形,往往会豁然开朗。

比如《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两个“食”,教材注释为“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这是不是意味着前一个 “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考查“食”的前身,其甲骨文写法为“”。“食”是会意字,上部像一张向下的口,正在吃下部食器中的食物,所以本义为“吃饭”,由吃的对象引申为名词“食物”。[4]所以,一个字词是不是活用,尤其是名词和动词的活用,“以今律古”的方法往往是靠不住的。类似的还有“城”“家”“名”“寇”等等。

4.析字法帮助学生不写错别字

以义定形是准确书写汉字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不知字的本义,所以不少学生会写错别字。如果牢牢抓住字义来定字形,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写错别字。比如《陈情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一句,学生往往会写成“黄”天“厚”土,这就是不了解“皇”和“后”的本义所致。

再比如“名门望族”中的“望”字,不少学生会写成“旺”,并自信地理解为“有声名的权势旺盛的大家族”,其实不然。“望”的甲骨文为“”,上面是一只大眼睛,下部是一个人站在土堆之上,表示登高而远望,所以其造字本义为“站在高处,举目远眺”。由本义引申为“盼望”等;另“望”有“远、高”义,引申出“名望、声望”之义。所以“名门望族”意为指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如此来分析“望”的字源,学生就不会再写名门“旺”族这样的别字了。

二、析字法助力学生把握文章意蕴

通过分析某一关键字的字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荆轲刺秦王》:“樊於期……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有学生提出疑问:我们今天常说恨入骨髓,此处怎么用“痛”?回到“痛”字本初,《说文》:“,病也。”逆推“病”,《说文》:“,疾加也。”意为疾痛加重后形成的症状,大病。可见,樊於期对以高格悬赏自己首级及诛灭自己家族的秦王的恨就很不一般,是恨在骨子里、内心深处,最终成了一块心病,如果用“恨”字就没有这种意味。下文中为了能去除自己的心病,樊於期爽快地献出首级就不难理解了。

如 《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的“倾”字,为什么不用“酌”或“饮”?小篆“”,本义为“歪、偏斜”,引申为“倒出、倾尽”。《唐才子传》:“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不难看出白居易在贬官僻远的江州期间,一旦有酒便直奔主题——倾壶而尽,先把自己喝醉,内心之惨痛可见一斑。这一点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中的“倾”字用法如出一辙。

再如《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中的“思”,《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当作“悲、伤”解,意脉才会贯通。如《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思”意即“伤、悲”。

三、析字法助力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诚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言,“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文化的呈现得有载体,在文言文中文化的载体自然是文言,汉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先民的智慧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通过析字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场域中流连忘返,用心感悟民族文化,从而汲取民族智慧。

比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的“季”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季”的甲骨文为“”。“季”由“禾”与“子”两部分构成,子禾就是幼苗,“季”的本义为幼禾,即还没有长成的禾苗。《说文》:“季,少偁也。”意为对同辈中年纪最轻者的称呼,故古人有“伯、仲、叔、季”的兄弟排行,这应该是其引申义。由本义“幼禾”又引申为“季节、四季”。从禾的汉字非常多,如秋、秒、稻、黍等等,说明禾对先民生活生存影响之大,这是中华农耕文明在文字上的表现之一。而英语中表 “季节”意思的单词为“season”,由“sea”与“son”构成,前者意为“海洋、大海”,后者为“儿子,孩子”,这也算是西方海洋文明在语言中的表征吧。

再比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两句中的“左”和“右”,就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座次尊卑和官职升降的文化内涵。“左”“右”的金文分别为“”“”,其甲骨文写法是在金文上分别去掉“”和“”,象形字,像人的左、右手。张守正《正义》曰:“秦汉以前用右为上。”因为古代帝王聚会群臣,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体现。最尊贵的皇帝位是坐北面南的,臣子朝拜君王一般面向北,故称王称帝叫“南面”,俯首称臣叫“北面”。臣子面北朝拜时,按照官阶高低从东往西排列,如此,官阶高的在右,官位低的在左。[5]“(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亦即官职在廉颇之上,为下文将相之矛盾埋下了伏笔。今天仍然使用的 “无出其右”的“右”,也就是“上”的意思。而“左迁”就是贬官降职之意。古人坐车则相反,以“左”为尊为大。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另外我们现在的地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分别以左与右称之,古今正好相反。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即淮东。

在《项脊轩志》中,细察归有光对项脊轩的由来以及家庭居室建筑的称谓,我们不仅可探知其特定的文化信息,还能感知归有光与众不同的微妙心理:由“阁”到“室”——家族从鼎盛走向没落,“庭”被分割、“厅”被废弃——理想和现实在此交织,“轩”的出现——肩负起复兴家族的重任。[6]“阁”“室”“庭”“厅”“轩”的称谓既诉说着家族衰落的现实,又寄寓着归有光要光耀门庭的梦想。

在文言文教学中,析字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字源,弄清其笔意,梳理其本义及引申义,指出其适用的范围,透视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这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但前提是,教者能具备一点汉字构形学、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素养,并能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如此,教者才能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以析字法为抓手,依据文字解读文本,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析文入理。教者兴致勃勃,学者兴趣盎然,这种情境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期待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吗?

[1][2][3]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第484页、第483页。

[4]王祥之:《图解汉字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5]本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6]袁颖文、罗秉相:《一室一厅皆有情——<项脊轩志>中的建筑词语与人物情感的关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6年第3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第二中学)

[责编 崔达送]

* 本文系“国家‘生命化教育 大问题教学’课题(编号BAA140017)实验学校”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第二中学子课题“基于生命化教育的课堂实践与探索”(编号:BAA140017-ZKT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字法本义文言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无法之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内容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三字法”求解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