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斋记》教学设计

2016-11-23朱良才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苦乐书房文言

□朱良才

《苦斋记》教学设计

□朱良才

[教材分析]

《苦斋记》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耐读耐想,常读常新。因此诵读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苦斋记》是一篇别致的书斋记。与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优雅不同,本篇着眼于一个“苦”字。不仅写书斋位处苦地,而且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主人在这无往而不苦中却能乐在其中,进一步揭示了苦乐倚伏的道理。意在告诉人们乐于苦,不怕苦,能吃苦。

古诗文的选修学习已经结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文的能力,鉴于本课的字词较多较生僻,因而对教学目标作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苦斋”的含义,梳理文章思路。

3.情感目标:感悟“苦乐倚伏”的道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苦乐倚伏的道理及作者的苦乐观。

[教法与学法]

学生自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预习安排]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代文人大都有各自的书房,而且他们都给自己的书房起个很有意义的名字,“陋室”是唐代刘禹锡的书房;“老学庵”是南宋陆游的书房;“七录斋”是明代张溥的书房;“瓶水斋”是清代舒位的书房;“聊斋”是清代蒲松龄的书房;“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房;那么今天学的“苦斋”是谁的书房呢?这个名字是谁给起的呢?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强调以下字音(提2-3名学生学生读)。

楹联 茆 岩崿 黄檗 苦楝 苦杕 鉤夭

葴 芑 槠 栎 槚荼 洩 啮咬

汩汩 滵 窊 陨箨 蓺 菽 荑实

拊石 荼蓼 醉醇饫肥 疏粝 蓬藋 跼跳 榛莽

三、初步感知

1.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分组活动)

学生总结:通假字、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三读文章,思考:

文章结尾说“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那为什么给它起名为“苦斋”呢?请结合全文回答。

明确:环境苦、物性苦、人乐苦

葡萄酒评价尤其是感官质量评价体系门槛高,具有一定难度,非专业人士很难进行直观的鉴别。世界上有多种葡萄酒评价体系,我国目前使用的国标在评价方法上存在多年,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已经不适应目前现实的要求。为了解决消费者购买难题,让消费者轻松判断葡萄酒品质优劣,“中国葡萄酒感官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点拨)小结(串讲主要内容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写“苦斋”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各种性苦之物及主人的情趣;

第三部分(第4-5段),解读“苦斋”之苦,道出“以苦为乐”,点出作记之由。

四、深入探讨

重点读第四段,合作探讨。

1.作者写这篇《苦斋记》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么作者是如何阐述苦乐相为倚伏的道理的?

以膏粱之子只求安逸享乐,一旦遇到逆境就不能生活作对比;引用孟子之言,说明在困境中经受磨练,可以去苦就乐;直接表明自己与膏粱之子相对立的苦乐观;连引数典,一反一正,形成强烈对比,阐明自己苦乐观的正确。

五、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感悟。(学生自由讨论,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同学们刚才都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有人说“苦尽甘来”。只有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才能体会到凡人无法拥有的“乐”,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境界。怕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因为生活对他来说都是苦,毫无乐趣;不怕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因为敢于迎接苦难,所以苦乐参半;找苦吃的人,没苦吃,因为找苦吃、以苦为乐,所以生活中没有苦,只有乐。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溺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安适情怀。

七、作业布置

章溢隐居匡山时,刘基与宋濂都到此拜访,分别写下了《苦斋记》和《匡山看松庵记》。课后赏读《匡山看松庵记》,进一步理解章溢的隐居之乐。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铁路中学)

[责编 潘务正]

猜你喜欢

苦乐书房文言
把自己关进书房
老人苦乐
民生苦乐
童年的小书房
品鉴书房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心路志 二十三年“坚守史”——情感始终“钉”在百姓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