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文言诗文注释商榷
2016-11-23余志新
□余志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文言诗文注释商榷
□余志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文言诗文有些注释不够严谨,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本文从语音、通假和语义方面做了匡正,以期有补于教材的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文言诗文;注释
文言诗文的学习首先要扫清“文”(语言形式)的障碍,而后才可以深入“道”(思想内容)的学习。教材对“文”的注释已经十分详备,为学生的预习甚至自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很多时间。可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注释不够严谨,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分类解读,以就教于大家。(注:例后括号中数字依次表示该句﹝词﹞所在高中语文教材册数、页码和注码。)
一、语音方面
(一)语音标注有误者
1.妖童媛[yuán]女 (《荷塘月色》2/4/9)
按:“媛”有两种读音,读[yuán]只用于联绵词“婵媛”一词中,义为“牵引,交错相连,姿态美好”。另读[yuàn],义为“美女”,即美好的女子。例如:“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诗·鄘风·君子偕老》)《毛诗传》训释为“美女为媛。”汉蔡邕《检逸赋》已见“媛女”一词:“夫何姝妖之媛女,颜炜烨而含荣。”“媛”复音化为“媛女”当为“媛”的义素“女子”外显的结果,故而“媛”又有了“美好的”义。文中注释宜将阳平改为去声。
2.趣[qǔ]舍万殊 (《兰亭集序》2/29/24)
按:“趣”并没有[qǔ]的读音,但有[qù]、[qū]、[cù]的读音。其实“趣舍”即为“取舍”,“趣”通“取”,“求取;采取”义,《汉语大词典》已收录该词,引《庄子·天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成玄英疏:“趣,取也;滑,乱也。”教材注释读作[qǔ],无据,虽与[qù]同为仄声,武断;释义为“趣,趋向,取向”,可商,《汉语大词典》中此义项读阴平[qū]。建议注释为:“趣”通“取”,“求取;采取”义。
(二)宜注音而未注者
1.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诗三首》3/38/23)
按:由于教材对“省”只释义而没有注音,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因“识”的负迁移而把“省”读作[xǐnɡ]。这是一首近体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其实只要看本联下句相应位置上的字的词性就可轻松地判断出“省”的词性,从而确定它的读音。下句相应位置上的字“空”修饰动词“归”,是副词,因此这里的“省”也应是副词以修饰动词“识”,应读[shěnɡ]。例如:唐岑参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光吏。”为不使人们产生错觉,教材还是添加读音[shěnɡ]为宜。
2.养生丧死无憾(《寡人之于国也》3/46/24)
按:此处“丧”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即“为……办丧事”,读作[sānɡ],宜注。
3.绝不饮食(《苏武传》4/63/19)
按:教材释义为 “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可见此处“饮食”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即“给(苏武)吃喝。”读音为[yìn sì]。
教材对大多数这样的多音字都注了音,不过仍有一些被忽视了,如上举例。甚至有些在此课中有注音,而在彼课中却没有了,如:“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1/19/26)/“置币遗单于”(《苏武传》4/61/17);“语 [yù]”(《廉颇蔺相如列传》4/56/16)/“以状语武”(《苏武传》4/62/19)。上面的字已在前课中注音,后课中再次出现而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之则不能不考虑到是编写的疏漏了。如:“从百余骑”(《鸿门宴》1/23/22)/“千骑 [jì]拥高牙”(《柳永词两首》4/34/18);“衣帛”(《寡人之于国也》3/47/3)/“衣 [yì]褐”(《廉颇蔺相如列传》4/57/ 40)。由此可见,教材在注音方面具有随意性,期待完善。
二、通假方面
“假借”为“六书”之一,《说文》把它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其实除了“本无其字”的假借外,还有“本有其字”的假借,人们通常称之为“通假”。高中教材注释的都是所谓的通假现象,即为了方便起见,编者作注时把古今字也纳入其中而不加区别。这对高中学生来说也未尝不可,因为他们只要借助注释理解文义,而没有必要深入探究通假字之间的具体关系。
既然这样,那么教材就应该简洁明了,用“A”通“B”或“A”同“B”即可。可是教材对通假字的标注尚有一些不统一之处,例如:《过秦论》中是“景,古‘影’字”(3/52/10),说明二者是古今字;而在《归去来兮辞》中则注释为“景,同‘影’”(5/27/1),又只说二者通用。又如《离骚》中“反,返回”(2/18/9),没有说明“反”有通假字;而在《逍遥游》中“反,返回,后作‘返’”(5/33/34),用“后作”表明二者是古今字关系。再如《过秦论》中“连衡,也作‘连横’”(3/50/6),似乎并未说明“衡”和“横”通假,只是两种不同的写法而已,可是在《归去来兮辞》中清楚地注释为“衡,通‘横’”(5/26/10)。
而且为便于学生阅读,教材理应将通假字全部注释,不可随意而行,想注就注,譬如“尊”字,在《苏轼词两首》注为“尊,同‘樽’”(4/36/14),可是在“形似酒尊”(《张衡传》4/67)中没有出注;又如“知”字,在“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1/17/5)中注为“知,通‘智’”,可是对“知效一官”(《逍遥游》5/34/ 28)只解释,未注明“知”是通假字,而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48),教材根本没有出注,令人费解。
尽管教材对大多数通假字已经注释,可是仍然有一部分被遗漏了,见下表:
例句 课题 通假字本字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厌 餍日以近矣《荆轲刺秦王》以已图穷而匕首见 见现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采彩置之坐上 坐座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诗经两首》 服 箙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取 娶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颠 巅举酒属客 《赤壁赋》 属 嘱员径八尺《张衡传》员圆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禽 擒
还有一些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教材虽然注释了,可是并没有指出其中的通假字,见下表: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鸿门宴》 戮1/23/22 勠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诗经两首》 路2/15/26 辂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傍2/24/28 旁虽与府吏要 要2/23/13邀山川相缪 《赤壁赋》 缪2/32/31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莩3/47/12 殍设九宾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4/57/36 傧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苏武传》 亡4/64/21 无
另外,教材对有关通假现象的注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里一并指出:
1.“棘”通“急”(《诗经两首》2/16/6),此处“棘”应通“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棘,古多叚棘为亟字……棘、亟同音,皆谓急也。”又如《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棘矣。”郑玄笺:“棘,急也。”可见“棘”为“危急,急迫”义,而非通“急”。
2.“丁宁”也写做 “叮咛”(《孔雀东南飞》2/22/ 31)、“狼籍”也写做“狼藉”(《赤壁赋》2/33/19)、“傅会”也写作“附会”(《张衡传》4/66/15)。这里“写做”和“写作”不统一。
3.“櫌”同“耰”(《过秦论》3/52/12),这两字应是异体字;“去”同“弆(藏弆)”(《苏武传》4/63/28),其实是“弆”字形变化后写成“去”,而使“去”有了两个意义,这两个“去”字应是同形异义字。异体字和同形字不宜归入通假现象中。
三、文义方面
1.更虑之(《荆轲刺秦王》1/18/13)
按:教材注释为“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一)》译文是“另外考虑对策吧!”这里“更”已经虚化为副词,表“再,另外”义,可是教材对“更”的解释却是“更,改变”,仍把它当做动词,前后不一,宜改。
2.严妆(《孔雀东南飞》2/21/31)
按:“严”有“衣装;妆饰物”义。原来人们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妆”为“严”。如《北史·后妃传序》:“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也有改“装”为“严”的。如《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李贤注:“严即装也,避明帝讳,故改之。”可见“严、妆”和“严、装”为同义词,可以同义复用成词。“严妆”即“整妆,梳妆打扮”,而没有必要像书中注释的“盛装,仔细地梳妆打扮”,似乎“严”有“盛(华美),仔细”义,其实不然。《汉语大词典》中收录此词,引例即为文中此句。另《汉语大词典》收有“严装/装严(装束整齐)、严具(妆具)、严器(妆具)”等词,可参。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汪维辉教授早在1990年就对“严妆”做过解读。文中注释不够严谨。
3.寡妇(《孔雀东南飞》2/25/2)
按:教材对“寡妇起彷徨”的解释是“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此处“寡妇”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丈夫的妇人,或是指死了丈夫的妇人”,教材没有解释,好像是默认。其实上句的“行人”即“行者”(《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理解为“过路的人,游子”,而此句的“寡妇”是相对于“行人”而言,当理解为“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思妇”,《汉语大词典》收有此义项,举例为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意思是越王勾践为了让士卒放心伐吴,把独守闺房的妇人都搬到独山上,使她们对丈夫矢志不渝。可证。
4.愚诚(《陈情表》5/38/3)
按:教材注释为“愚拙的诚心”,笔者认为所译牵强,其实“愚”可表“自称之谦词”。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愚不知所谓也。”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广益。”所以“愚诚”即“谦指己之诚意、衷情”。《汉语大词典》已收该词,另还收有“愚心、愚志、愚衷、愚情、愚虑、愚策”等,其中的“愚”都是自谦之义。
[1]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
[5]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中学)
[责编 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