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6高考试题看成语考查类型及命题趋势

2016-03-02韩延明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语素成语

□韩延明

从2016高考试题看成语考查类型及命题趋势

□韩延明

成语运用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常见考查类型主要有对象误用、不合语境、褒贬不当、望文生义、自相矛盾、敬谦错位、语意赘余、轻重失当等。从近几年考题来看,对象误用、不合语境、褒贬失当、望文生义、前后矛盾等属于高频考点。其命题趋势是“大稳定,小调整”。总体来看,保持一个不变,即高频态势不变,只是在命题形式和数量上作适当微调。

成语考查;类型;命题趋势

能否正确运用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历年高考大纲都有 “正确使用成语”的内容。因此,成语运用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成为高频考点。仅就近三年考查情况来看,2014年共18套高考试题,除北京、上海、福建、湖南没有考察成语外,其余14套试题都考查了成语,所占比例约为78%;2015年共15套高考试题,除上海、福建、湖北卷外,有12套题考查了成语,占80%;2016年共有9套试题,只有上海没有考查成语,其余各卷都以不同形式考查了成语这一考点,所占比例高达89%。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成语的考查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命题趋势】

从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情况来看,其命题趋势是大稳定,小调整。总体来看,保持一个不变,即高频态势不变。不管其他内容如何变化,对成语的考查不仅不会减弱,反而愈加强化。“稳定”的另一个表现,是把成语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重在检测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具体来讲,成语的考查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在短时间内,同类试卷所考查过的成语基本不会重复。由于成语数量多,可用做考题的成语自然也有很多,所以,同一成语在短期内不可能连续出现,它们的循环周期比较长。第二,在考查内容上,或单考成语,或将熟语、实词甚至虚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第三,考查的重点,绝大多数是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的且容易用错的成语。第四,考查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创新题型出现,如2016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中,要求选用准确成语来概括人物特点,综合性较强。第五,成语考查出现新亮点。或将成语与阅读题相结合 (如2016北京卷),或对近义成语进行辨析(如2016天津卷),或将成语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相结合 (如2016江苏卷)。一道题中成语考查的数量从原来的三个或四个增加到六个 (如2016高考全国Ⅰ、Ⅱ、Ⅲ卷),这就是小调整。

【应对策略】

据调查了解,大多数考生对成语题心里没底,复习应考不知从哪里下手,做起题来仅凭主观臆测,甚至碰运气,准确率较低。其实,解答成语运用题与别的试题一样,只要掌握了备考策略,还是可以稳操胜券的。

第一,勤于动手动脑,识记一定数量的成语。见到陌生的或似是而非的成语,要先动手把它记下来,然后翻阅词典了解含义,并记在脑子里。在数量上,力争每天积累3—5个,风雨无阻,不要间断。在内容上,要重点选择那些报纸杂志、新闻影视里经常用错的成语,如“曾几何时”、“无独有偶”、“感同身受”、“首当其冲”等,真正理解含义,不要人云亦云;要搜集整理那些“两面”成语,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成语,特别要掌握那些人们不太关注、不太熟悉的非常规义项,如“短小精悍”还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儿女情长”还指“父母对儿女的感情深”,“龙飞凤舞”还指“山势蜿蜒起伏,气势雄壮”,“穷形尽相”还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等。

第二,正确理解成语中重点语素的含义,关注一词多义,切忌望文生义。有很多成语,它的意思就重点体现在某个语素上,而这个语素可能有多种含义。面对这样的成语,如果我们不假思索,用常规含义去理解,往往就大错特错,而这类成语在高考试题中恰恰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如“不名一文”中的“名”是“占有”的意思,成语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屡试不爽”中的“爽”是“差错”的意思,成语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足为训”中的“训”是指“准则、规范”,成语意思是“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成语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第三,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们来源广杂,有历史故事、寓言神话、古代诗文以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等,如果弄不清成语的来源,仅从字面上主观臆测,就会造成误解。如“炙手可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诗中说“炙手可热执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说“手一接触就感到热”,现在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不能理解为“热门,热销”;“火中取栗”出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故事说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现在常比喻被人利用,冒险为别人出力付出了代价,自己却一无所得。

第四,弄清成语语境场合前后的相关性。解答成语题,要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注意成语中语素的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应范围;注意成语语意的轻重,使用对象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做到词不离句。务必明白,仅仅死记硬背几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高考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查,必须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成语的运用加以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是非评判。

【分类解析】

从近年来成语考查的题型看,大多数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对成语运用的正误作出判断。误用类型主要有:对象误用、不合语境、褒贬不当、望文生义、自相矛盾、敬谦错位、语意赘余、轻重失当等。现谨以近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类型为例,并结合2016年高考真题加以解析:

1.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往往都有其适用的范围、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还有主客、男女、长幼、谦敬之分,如分辨不清,把握不准,就很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对象误用。如“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用于夫妻,“萍水相逢”只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汗牛充栋”只用于藏书多等。再如:

例1.(2016全国Ⅰ卷13题)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例2.(2016全国Ⅲ卷13题)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自信精神。

例3.(2016浙江卷3题)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例4.(2016山东卷4题)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解析:例1中的“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其适用对象是“人”;而语境中句子陈述的对象是“文物”,属于典型的对象误用。例2中的“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性作用;在句子中用来修饰“自信精神”,明显属于张冠李戴。例3中的“甘之如饴”是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适用于人;而句子写“他”喜欢交响乐,“交响乐”不等于“工作”,也不是艰难、痛苦的事,属于对象误用。例4中的“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而在该语境当中,陈述的主语是“灾情”,属于对象误用。

2.有悖句意,不合语境

语句应讲求语意的连贯顺畅,讲求情调氛围的和谐统一。句子中成语的运用,甚至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服务于整个语境。成语必须与其所在句子的意思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不合语境的毛病。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一句中,“相濡以沫”形容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很不协调。再如:

例1.(2016全国2卷13题)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例2.(2016全国3卷13题)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解析:例1中的“厝火积薪”的“厝”是安置的意思,“厝火积薪”是“厝火于积薪”的倒装,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本句中,这个成语与“未雨绸缪”连用,与语境风马牛不相及。例2中的“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小香玉是著名豫剧演员,原本演技就很高,人们从来都没有对她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这里用“刮目相看”显然不合语境。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如 “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褒义词或中性词。“无独有偶”,表示不好的人或事有两个,十分相似,含贬义;现很多人把它当做褒义。“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是褒义词;不少人把它理解为水平低劣不能发表的言论。“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是褒义词;人们很容易把它与“目中无人”联系起来,造成褒义贬用。再如:

例:(2016全国Ⅰ卷13题)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解析:例中的“改换门庭”指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是贬义词;而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他”有不同的爱好,选择了与同学不同的职业道路,语境无褒贬之分,应该是中性的,使用贬义的“改换门庭”显然感情色彩不当。

4.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仅就字面意思想当然地来推断或认定成语的含义,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历届高考试题对这种错误类型的考查频率都很高。造成望文生义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不理解成语中的某个字、词的意思,如敬谢不敏、不赞一词等;不了解成语的来源,如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字形相近造成混淆,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目不见睫”与“目不交睫”等。再如:

例1.(2016全国Ⅱ卷13题)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例2.(2016全国Ⅲ卷13题)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解析:例1的句意是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但“目不交睫”是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不合句意。造成误用的原因是字形相近造成混淆,属于望文生义。根据句意,此处应用“目不暇接”。例2的句意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而“涣然冰释”是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用它来形容冰消雪融的情景,显然是看到“冰释”而产生的主观臆测,无疑属于望文生义。

5.前后矛盾,有悖逻辑

在成语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致使前言不搭后语,造成逻辑混乱,句子意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前后矛盾。常见的造成前后矛盾的标志性并列词语有:“基本”与“都”,“都”与“只有”,“数家”与“无独有偶”,“一个”与“莘莘学子”,“罹难”与“生还”等。

例1.(2016全国Ⅱ卷13题)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例2.(2016山东卷4题)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解析:例1中的“安步当车”是指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这一成语与语境中的“跑去”互相矛盾。例2中的“一见如故”的意思是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而从语境看出,二人是“多年未见的战友”,自然不是第一次相见,成语与语境相矛盾。

【解题技巧】

成语的误用类型虽然比较多,看似难以把控,但只要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相关常识,再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解答成语类试题就不再是难事。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特点,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探寻成语的本源,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那些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如人们往往把“登高自卑”理解为“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其实“自卑”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卑”是“低处,低下”。“登高自卑”的本意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后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类的还有“七月流火”“叶公好龙”“风声鹤唳”等。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就不能用在男性身上;“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这个成语就不能用来修饰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破镜重圆”“呼之欲出”“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又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又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无所不至”既指没有不到的地方,属中性;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属贬义。对这类“两面”成语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语境,严防褒贬误用。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误用。如“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句中的“诲人不倦”就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四、通览语境,谨防重复矛盾

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意义是否重叠,是否前后矛盾。如“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句中,“防患未然”是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相矛盾。再如“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与本句语境“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相矛盾,此处可用“未雨绸缪”。

五、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

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辨别不清,就会敬谦错位,贻笑大方。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一句,“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这是个谦词,只能对自己使用,此处属于贬义词褒用。再如 “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抓好产品质量的许多好建议”一句中,“抛砖引玉”是谦词,用于王厂长,错把谦词当敬词。

六、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有一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淆。对这类成语的理解要舍同求异,紧紧抓住不同的语素,以此为突破口,先辨别“形异”,再辨析“神异”,进而区别成语的不同意思,不可粗心大意。如“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等。

七、按序排除,谨防难易不辨

在选择题中,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一般采用排除法。常规做法是:通览所有选项,权衡各成语难易程度,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成语开始排除。通常情况下,只要准确排除二至三个,就可确定正确选项。切忌不顾难易,按原顺序逐一排查,这无疑增加了解题难度,耗费解题时间。

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诗文和历史故事,具有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做有关成语考查题,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是还要能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文化习俗等等,紧扣语境去判断成语的使用正误则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责编 张勇]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语素成语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不可“望文生义“的英语副词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拼成语
可以望文生义的英语短语
猜成语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