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法
2016-03-02孙典利
□孙典利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法
□孙典利
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排除材料中的干扰因素,确定鲜明而又准确的立意角度,教师可以采用审题立意四步法,帮助学生掌握确立最佳立意角度的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法
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占据很大比重。出题者只提供一个或几个材料,不提供具体话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中心及含意的范围”“选好角度”作文。那么,怎样排除材料中的干扰因素,确定一个鲜明而又准确的立意角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笔者概括出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吹尽狂沙”,从而获得“真金”,取得最佳的立意角度。
一、找对象
分析材料,第一步是要找出材料的陈述对象。材料的陈述对象是材料中的人、事、物、观点等。对象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一般来说,有几类人或物,就可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种言论,就可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个观点,就可从几个角度立意。例如下面这道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作文。
长江中有三种味道最为细嫩鲜美的鱼:鲥鱼、刀鱼、河豚。它们的体形和习性不同,而渔人捕获它们却用同一张网,像排球网下在江中。
鲥鱼的美味,全靠鱼鳞传递,食用的时候也不能去鳞,鲥鱼的体形跟鲤鱼差不多,它在误入渔人的网眼时,其实只需稍稍后退,就可以逃掉,但它太爱惜自己的美丽鳞片,仍不顾一切往前,结果被网住。
刀鱼外形如匕首,肉极细嫩,有小刺上千,脊上有坚硬密集的鱼鳍。当它发现鲥鱼上当时,吸取同伴教训,迅速后退。岂知,这是适得其反,让鱼鳍被网眼死死卡住,自绝了生路。而它只需继续往前游去,就可以穿过网眼活命。
河豚呢,身上没有鳞片,也没有硬鳍,只是表皮上有密密的钉刺。它看到鲥鱼进是死,刀鱼退亦是死,于是当网眼卡住它时,便拼命地给自己鼓励、打气,一下子肚皮滚圆,试图胀断网眼,结果连鱼网一起浮出了水面,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捕获。
材料中出现三种鱼:鲥鱼、刀鱼、河豚。我们可以选择从鲥鱼入手,也可以选择从刀鱼或者河豚入手。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从渔民入手。
二、明倾向
作文立意,不管从哪个角度写,都要关注材料的主旨,与主旨保持一致,才不会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把握主旨,我们仍可从对象入手,看看作者对于他所写的人或物持有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褒还是贬,或是否中立,通过作者的情感倾向确定写作的立意倾向。在上述材料中,鲥鱼、刀鱼、河豚这三种鱼因为各有缺陷,而被渔民捕获,所以,作者对于它们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贬低的,而对于渔民,则是肯定的、赞扬的。
三、析根源
这是确定最佳立意的关键一步,也就是透过材料的“内容”层面,把握材料的深层含意,与所供材料内涵保持一致。这一步可从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材料的结果入手,追问一下为什么,从而探究事件的本质原因,明确作者想通过材料表明的道理,做到“符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得到最佳立意。就上述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鲥鱼、刀鱼、河豚会被捕获?”或者“为什么渔民能轻而易举地捕获这三种鱼?”从而自然得出结论:渔民做事能从实际出发;鲥鱼一味爱鱼鳞、爱美,没能认清形势、顾及到自身安全;刀鱼、河豚只盲目借鉴别人,不能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联系生活实际,找共同点,就可从“认清自我”“打破思维的定式”“学会变通”“合理借鉴”“懂得取舍”“做一条会变通的鱼,不要成为像鱼一样的愚人”等角度入题,不至于偏颇。
四、抓关键
作文材料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议论句、表明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对立意是一种暗示、一种导向,抓住这些重点句子, 有助于把握材料最佳立意。如2013年安徽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其中 “已经发生的事”“为什么会这样”“梦想”“为什么不能这样”是关键词句,结合这些词句,揣摩出题者意图,易于得出“与其哀叹已发生的事,不如敢于追梦,勇于创新”的立意。
审题立意四步法,好学易懂,使学生在审题时有了抓手,操作性强,有力的解决了学生审题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准确掌握最佳立意。
(作者单位:安徽怀远一中)
[责编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