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

2016-03-01卢仁凯,聂方华,张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

卢仁凯聂方华张贇李生俊

河南太康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太康461400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的脑梗死患者50%~70%遗留严重的残疾,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研究[2]报道,血液黏滞度增高、炎症状态、凝血机制及纤溶系统异常有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关系紧密。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炎性因子,且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3]。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55~75岁,平均68.6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且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排除脑出血、脑部肿瘤及严重感染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并发症者,以及发病前3个月使用维生素B和叶酸的脑梗死患者。选择同期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52~76岁,平均66.8岁。斑块形成的判断标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纤维帽与血管壁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1.2 mm,同时排除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另选取我院门诊体检人员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54~80岁,平均55.8岁。3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血清Hcy、Fib的测定:3组人员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EDTA抗凝,采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 ℃的冰箱保存待用。采用Olypus 5421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Hcy含量,运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1.2.2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微后仰且偏向检查的对侧,充分暴露颈前部。检查两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erior and medial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外周动脉IMT正常值范围0.1~0.5 mm。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①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②轻度硬化: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轻度粥样硬化改变,但未见斑块及狭窄形成;③中度硬化: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单纯硬斑,但未出现狭窄改变;④重度硬化: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各种不稳定斑块形成且有狭窄[1]。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血清Hcy、Fib水平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Fib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 别nHcy含量(μmol/L)Fib含量(g/L)脑梗死组11026.8±5.35.2±1.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8020.4±4.54.1±0.8健康对照组8013.5±3.23.0±0.6

2.2脑梗死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比较脑梗死组IMT值为(1.18±0.12)mm,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为(1.02±0.08)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比较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脑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逐渐升高(P<0.05)。见表2。

表2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脑梗死患者

组别nHcy含量(μmol/L)Fib含量(g/L)正常组2922.4±4.13.8±0.8轻度组2823.8±4.44.2±0.9中度组2525.6±5.15.0±1.2重度组2827.2±5.65.6±1.4

2.4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1.82%(90/110),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7.27%(63/110),颈动脉斑块形成24.54%(27/110);健康对照组组为22.5%(18/80),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5.00%(12/80),颈动脉斑块形成7.50%(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3,P<0.01)。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形成有炎症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氧化学说、反应损伤假说、同型半胱氨酸学学说、精氨酸学说等[5]。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动脉血管壁中膜逐渐增厚、内膜粗糙,最终形成斑块,管腔越来越狭窄,血流量明显减少,这样易导致涡流的形成;另外,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严重者甚至斑块脱落致使血管闭塞,缺血、缺氧情况下神经元细胞软化、变性、坏死,从而使患者出现脑卒中的临床症状。

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其浓度升高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可能原因为高Hcy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减弱了高密度脂蛋白的保护作用;同时,高状态下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增强过氧化反应,导致凝血系统紊乱,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Hcy可导致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降低,减少了NO的合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加快动脉硬化的形成和进展,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是一个重要的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参与了血栓及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纤维蛋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裂解后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血栓,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等影响巨大。纤维蛋白原升高能够激活凝血因子Ⅶ,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形成。另外,纤维蛋白原作为炎性反应急性期蛋白,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变性及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成反比,其异常升高引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Fib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脑梗死组患者的IMT明显大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表明Hcy、Fib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且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脑梗死患者血清Hcy、Fib水平逐渐升高(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因此,严密监测脑梗死患者Hcy、Fib含量变化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参考文献

[1]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6-268.

[2]Chuang SY,Bai CH,Chert WH,et al. Fibrinogen independently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J]. Stroke,2009,40(5):1 578-1 584.

[3]解玲玲,刘天成,刘雪梅.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意义[J].中国医药,2013,8(2):171-173.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4.

(收稿2015-01-12)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3-0108-02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关系分析研究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检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