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用口才训练问题探讨
2016-02-15尹丽
尹 丽
高职实用口才训练问题探讨
尹丽
摘要:通过多向互动、创设情境、课外口语训练等途径,探索激发学生口语训练兴趣的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训练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训练达到较高的水平,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实用口才训练;多向互动;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面对开口说话,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应付,将直接影响到口语训练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口语训练教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激发学生的口语训练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训练活动。
一、多向互动
(一)师生互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口语训练时不该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此时的身份可以是多样的,既是教学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考者,是一位观众、一位朋友,可以与学生一起畅谈、讨论。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多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许中获得信心,其对口语表达的欲望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在笔者今年教授的国贸112班就有两位男生,虽为七尺男儿,但却是十分害羞怯场。因此,上他们班课前,笔者总要先和他们聊聊天,看看他们准备的演讲稿等。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明显发现他们从一开始的不愿不敢交流,到后来只要笔者一进教室,他们会主动来找笔者聊天,这是令人感到极为欣慰的事。
(二)生生互动,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或前后座位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处关系轻松。当学生与熟悉的同学甚至是相处较好的朋友交流时,学生总能大胆开口、畅所欲言。同时,生生之间有竞争与合作,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动力,学会尊重他人,并被他人尊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自我调控和融洽合作能力。
(三)群体互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群体互动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问互答、表演、辩论、比赛等互动。在群体中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态度,积极参与的意识及集体荣誉感。笔者在教学辩论口才时,就会安排小组与小组间的对擂,事先由小组长抽取准备好的辩题,安排一周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实战演习。在几次的训练中,各小组成员都表现出良好的参与性,能积极合作。例如,笔者在教授“演讲与口才”课程第一课时,就会安排以前后座位4位同学为一小组,要求学生自己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在之后的每次课堂小组讨论发言时由小组长推荐一位成员上台发言,要求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二、创设情境
(一)创建贴近实际的交际情境
语言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示出来的。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职生,教师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训练的主动性,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口语情境教学有模拟情境教学和真实的语言情境教学。
模拟情境教学是在假设一定的语言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充当具体的角色,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特定场合中言语交际的规范与技巧。[1]对于笔者所在学校高职生,很多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服务行业,因此,在服务口才这个专题训练时,笔者就安排了一定的情境,如电话呼入服务,笔者让小组同学分工,一名服务人员、一名顾客,并设计顾客不同的身份、年龄、性别、个性、心境,考验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再如,在生活中遇到的投诉事件很常见,那么也可以创设多个顾客投诉的情境,分别安排学生担任顾客和服务人员的角色。这可以是一对一的安排,也可以是多个顾客和多个服务人员就一个投诉问题的共同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训练,既能发现学生已掌握的服务语言技巧和方法,又能发现交际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并解决。
真实的语言情境教学是把学生直接置身于真实的交际场合,身临其境,使他们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提高表达能力。可是,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一旦有,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2]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像今年有来自南通、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200多家用人单位,涵盖贸易、电子、物流、信息、纺织、教育、餐饮等众多行业,提供了5 000多个优质就业岗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学生让他们亲临现场,体验招聘实况,学习应聘技巧,积累应聘经验。学生还可与应聘单位的工作人员沟通,提前了解用人单位情况。这些都无疑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好的锻炼方式。
口语交际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存在于广阔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积极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校有组织江海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工作,学校记者团、进社区活动,等等。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觉地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高职生往往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呈现出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改善。
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和图像往往是吸引注意力、引发关注的重要媒介。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教学信息丰富多彩,教学氛围入情入境,这样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学生更愿意在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具体场景中进行口语交际。[3]如进行朗读、朗诵训练时,笔者会播放名家诵读、经典播音片段等,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在教授交谈技巧时,播放贴近学生生活的相声小品或访谈录,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口语训练的趣味性;辩论口才训练时,播放精彩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让学生身临其境,被优秀辩手的口才所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另外,如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在朗读训练中,使用录音设备,进行配乐朗诵;在演讲或是辩论训练过程中,可以借助录像设备,制成实况录像或刻成光盘,将其中优秀的片段作为日后口语教学的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课外口语训练
高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是模拟训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没有真实情境,很难以生活中的真正身份说话。学生缺乏主动性,面对突发情况,临场应变能力就难以得到锻炼,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况且,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也是有限的。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一周只有两课时,一学期也就在36课时左右。在如此短时间内,很难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要合理利用课外口语训练,使学习与社会、生活更贴近,让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交流、接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在课外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愉悦,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爱好,安排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兴趣、增长才干,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全面发展。这样与课堂训练互动,良性循环,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各类联谊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有广播社、演讲社、话剧社、励言社、礼仪社、青年志愿者、江海志愿者协会、江海小记者团等,每一个社团、每一个协会都是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场所,学生多参加一次活动、多加入一个社团,就是多了一次口语交际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元旦、迎新生、送老生等文艺演出活动。学生在这些演出活动的设计创作和反复排练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集中训练。精心准备的节目演出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学生从中充分体验到锻炼带来的乐趣。
(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口语交际水平
社会是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也是最终的实践场所,学生要在不同的环境场合,面对形形色色的交际对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和胆量,提高临场应变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途径与渠道众多,关键是教师、学校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历年暑假都安排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社区,信息系与任港社区,管理系与南通凤凰社区,电子系与新城桥街道、学田社区、易家桥社区组织共建,每学期都开展“为老人送温暖”、“公益进社区”等社会服务活动,如在社区组织普法宣传活动、义务修家电等。
社会生活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就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掌握口语交际技巧,树立沟通的信心。
(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口语交际素材
口才好的人一定是博学的人。语言来自日常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源头活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吸收语言知识,储备语言材料,使口语表达生动具体、丰富充实。比如平时学习生活中多记录一些俗语、名言、歇后语、经典语录,等等,可以在班级的学习角张贴交流,从而丰富生活语言的积累,为口语交际储备充足的材料。唯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才思泉涌、妙语如珠。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全方位多角色的锻炼,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中千锤百炼,从而做到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李静.激发师范生口语训练兴趣的有效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27-228.
[2]黄中南.口语交际[J].广西教育,2004(4):28-31.
[3]宋瑞祥.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3-6.
[责任编辑陈国平]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立项课题“高职实用口才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Y20151221-17)
作者简介:尹丽,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2-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