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跑的过程 收获写的快乐——一名文化线记者的采访心得
2016-02-14王欣石家庄日报社河北石家庄050000
□王欣(石家庄日报社,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享受跑的过程收获写的快乐——一名文化线记者的采访心得
□王欣
(石家庄日报社,河北石家庄050000)
从2006年当上记者至今,笔者在石家庄日报文体新闻部待了9年,9年里跑线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对一名记者来说,线没有冷热难易之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工作的快乐,做到:扎根一线跑出去,享受采访的现场感;踏踏实实坐下来,享受写作的畅快感;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享受日进一步的满足感。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儿,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纠结也会少很多。
做好记者必须扎根一线
文化线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就拿我手头的院团、电影、演出等线来说,虽然都属于文化线,但基本上是谁也不靠谁,都需要从头建立联系,认真细致地了解。要想在最短时间里了解动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到现场去。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原则,不看活动大小,能去现场就一定要去。因为在一个个活动现场,只要和工作人员沟通,一般都能获得一些有效信息,即使收获不大,但也和对方联络了感情,下次见面就会更熟悉。
刚开始跑时,我一度对如何跑文艺院团很头疼,一是对河北梆子、丝弦、评戏什么的不怎么感兴趣,二是如今正处于院团的改制阶段,市属院团普遍不景气,基本上没有新创作的作品,打了一圈电话,也没有什么突破口。文体部主任告诉我,在屋里着急不如走出去,跟他们聊一聊,先交朋友再谈采访。那时正值盛夏,但各个院团基本上都是在基层演出,留守团里的演员也在加紧排练。看到演员们在没有空调的房子里大汗淋漓地排练,我当时就震撼了,而这种震撼在办公室里是没法感受的。于是,我就一个剧团一个剧团的看,碰到在外演出的,就跟着去,写了一组“伏天走剧团”的稿件,经过主任策划、编辑润色,最终的成稿很出彩,院团也挺高兴,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关于到一线去,演出类的报道就更需要了。有时候急着交稿,演出现场经常只看一半,这就需要提前看到彩排,不然写出来的稿件干巴巴,一点现场感都没有。2015年7月份,河北省歌舞团推出风情歌舞晚会,在首次联排的时候,宣传方给省会的媒体都打了电话,到现场却发现只有我一家,当时就觉得第一手材料掌握了。在观看彩排中,我尽量每个节目都看,主演、导演都采访,全方位报道这台晚会的情况。第二天稿件刊发以后,不仅被省歌舞拿来当通稿,后来几家没去的媒体也只能引用我的稿件,还后悔为什么当天没去。
到一线去是作为一名跑线儿记者最重要、最基本的准则。不要觉得地方远、活动小就不去,相信只要去了,就会有收获和惊喜,要享受“亲临一线”的过程。
做好记者要会写稿巧写稿
优秀的记者要拿优秀的稿件说话。稿件写得不好,就是再能跑、再吃的开,也不是一个好记者。由于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刚开始写稿件的时候都不知道导语怎么写,随着稿件越写越多,经验也慢慢总结出来,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性质,写出来的稿件应有各自的性格。比如一个大家的采访,这个稿件就应该沉稳大气,而一个娱乐明星的采访,就需要活泼可爱,群众的演出就要写的热烈欢快,面对一些国宝级的文物,稿件必须要权威精确。
万事开头难。我写稿件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开好头,包括标题、导语、开栏话等,读者最先看到的地方,一定要花心思。也许读者未必很在意你的措辞,但一定要精益求精。在跑文物线儿时,我们推出了国宝系列栏目——“带你看国宝”,每篇稿件的标题都是7个字,因为最初我和主任设计这个栏目的时候,就想着有点特色,尤其是标题,和文物的“古”能很好地融合起来,于是就想到了七言古诗,一个标题和一个标题要不重复又风格统一,甚至相邻的标题还能对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写稿中关于文章小标题的设计也很有意思。一般我们的稿件都是三段式,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好听好看的近义词,比如写评剧《女人九香》的演出稿,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初识九香——这个女子不寻常;二品九香——时代春风扑面来;三念九香——来源农民回馈农村。这“识”、“品”、“念”就是近义词,还有专访王蒙一稿的小标题:妙语说宝玉、低调评新作、诚恳谈文化,“说”“评”“谈”也是近义词。
有一个小诀窍,面对一篇几千字大稿的时候,先确定好小标题可以让稿件写起来更顺畅,等于将其划分成几个不同主题的小稿。有时候写稿件要三个小时,光想小标题就得花一个小时,不过“坑”挖好了再填“土”就顺利多了。
做好记者必须充实自身
文化线记者看着挺轻松自在,有戏听、有演出、还能时不常见见明星大腕儿,但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周末或是晚上,而且心里想着稿件,根本就不能做到踏踏实实看场演出、看场电影。有时候为了采访到几个名家,等上几个小时也是常事儿。文化线的特点就是越跑越觉得自己要学的太多了。即使是一个小消息,也要体现出文化的特色,对记者的文字功底要求更高。
记得刚来报社,老记者就告诉我,跑文化线不仅要做杂家,还要做专家,最好琴棋书画、唱念做打、名人轶事、明星八卦都了解,不然稿件没法写,全是外行话。通过跑线,我对这个“即是杂家也是专家”有了更深的感触,每遇到一个新采访,我都尽量提前做功课,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去了。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在我看来,有知才无畏。碰到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尽可能地打破砂锅问到底,凡事多问为什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知道了,其实只是皮毛,盲目自信比不懂还可怕。
当了9年的一线记者,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写一篇稿件,不单单是给读者信息,更要从某些方面启发读者。要体现地方党报的特色,在稿件的本土化、故事化和专业性上为读者带来信息,让他们看完稿件有收获,能了解到平时没时间了解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记者自己就需要不断充实知识信息量,并把其中的精华拿出来展现在稿件里,提供给读者,最重要的是,做一名言之有物的专业型、权威型记者,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