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言二拍”的贞节思想

2016-02-13张自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矛盾性局限性

张自华

( 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



论“三言二拍”的贞节思想

张自华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明朝后期,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应运而生。接受了启蒙思想的冯梦龙、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同情受到封建贞节观伤害的妇女,认为封建贞节观压抑了妇女的个性,粉碎了妇女的美好生活,给妇女带来了不幸和苦难,妇女应该从封建贞节观中解放出来;但在具体小说作品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又鼓励妇女守贞节,宣扬封建贞节观,这体现了他们贞节观的矛盾性,也反映了晚明启蒙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晚明启蒙思想;贞节观;矛盾性;局限性

晚明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李贽的“异端”“叛逆”理论,强烈地冲击着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领导着晚明启蒙思想运动。

“童心说”是李贽的核心理论,据此理论他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新情理观,具体表现在妇女观、恋爱观和贞节观三个方面。[1]370李贽认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私奔”是合乎人性的,称赞卓文君敢于大胆选择配偶,坚决反驳卓文君失身的说法:“正获身,非失身。”[2]718认为卓文君获得了自由之身。

李贽大胆与传统的贞节观对立,提倡寡妇应该再嫁。《初谭集》卷一“丧偶”部分,记载了晋朝名士庚亮的儿子死后,庚亮不仅不反对刚守寡的儿媳妇改嫁,还大力支持,李贽评论说:“好!”[3]9此卷中还记载了“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强迫自己未过门的儿媳为已经去世的儿子终生守节的故事,对此,李贽大骂:“王戎不成人,王戎大不成人!”[3]9

李贽对这两则故事的评论,透露了其反封建传统贞节观的坚定信念。其贞节观是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只要出于真情,无论是私奔,还是守节,都是合乎情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应该支持鼓励。

同处晚明时期的冯梦龙继承并发展了李贽基于情而守节的贞节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的情教思想,以情为出发点,将情作为守节的驱动力,把情和礼截然分开,从情出发,反对无情守节。他认为人的言行要本于情,贞节的标尺是情,不是封建伦理。这些从他的“三言”中描写妇女守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来,他笔下的妇人大多都是基于情而守节,自愿而非被胁迫的。第二,反对“死节”。冯梦龙对节妇“其去槁木死灰几何哉”[4]13的孤单寂苦生活表示深切同情,并认为“非甚不得已,不必悻悻怀怒,急寻结局以明志也”[5]24。

凌濛初是明末新思潮的后起之秀,深深受到李贽和冯梦龙的影响。他支持寡妇再嫁,认为寡妇再嫁不为失节。他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的“入话”里宣称:“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皆议。乃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6]148这反映了凌濛初的男女平等思想,认为女性不应该死守封建贞节观。

“三言二拍”是对冯梦龙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作品《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统称,其中叙写了许多妇女贞节相关的故事,反映出作者反对封建贞节观的思想观念。

“三言二拍”叙说了许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贞的女性,编著者并没有以传统的封建道德观点来评判这些失贞妇女,反而给予了她们美好的幸福生活的结局。

第一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主动失贞的妇女。如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与王三巧本是恩爱夫妻,蒋兴哥去广东讨债,王三巧独守空房近三年,遇见陈大郎,陈大郎对王三巧甚是爱慕,二人在薛婆的巧计撮合之下,结合在一起。编著者在小说中并没有对二人的行为提出批评,反而认为这是一件美事,说明当时市井阶层已经能接受妇女失贞而合乎人性的事情:王三巧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女子,渴望正常的夫妻生活。蒋兴哥得知此事后“如针刺肚”,万分痛苦地休了王三巧,被休的王三巧欲寻短见,她的母亲劝解道:“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便真个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7]17其后,王三巧听从父母劝告再嫁吴杰,最后又与蒋兴哥破镜重圆。作者对屡次“失节”的王三巧没有给予贬斥,而是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的生活结局,说明了编著者反对封建传统贞节观,认为守贞节之类的封建思想严重压抑人的个性欲求。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观念的变化:女人被休可以再嫁。

第二种,因为生活所迫而做妓女,从而没有了贞操的女性。“三言二拍”中有些小说写男子大胆挑战世俗的观念,主动与妓女恋爱甚至求娶妓女,证明当时人们传统封建贞节观的淡化。如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七《单符郎全州佳偶》,故事写单飞英与邢春娘自幼订婚,由于战乱失散了。若干年后,单飞英做了全州司户,而邢春娘却沦为妓女,还改名为杨玉。单司户在妓院看中了杨玉,与她欢好之后问她是何人,方知眼前这一妓女乃是自己的未婚妻邢春娘。单飞英不嫌弃邢春娘的妓女身份,要娶她为妻,还修家书给自己的父亲;在京师供职的单父十分赞成,还主动给全州太守写信要求“为春娘脱乐籍”;而太守更是深为嘉许,帮助他们成就美满姻缘。在这则故事中,妓女不再是低贱的人,而是跟普通女子一样能嫁入大户之家,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对封建贞节观的极大挑战。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卷《赵司户千里遗音苏小娟一诗正果》也叙写了两兄弟与两妓女姐妹相爱的故事。皇家宗人赵不敏与钱塘名妓苏盼奴相爱,后因到外地为官而与苏盼奴分开,赵不敏极其思念苏盼奴,竟相思成疾而一病不起。临终前交代自己的弟弟赵不器:

“我与盼奴,不比寻常,真是生死交情。今日我为彼而死,死后也还不忘的。我三年以来,共有俸禄余资若干,你与我均匀,分作两分。一分是你收了,一分你替我送与盼奴去。盼奴知我既死,必为我守。他有妹小娟,俊雅能吟,盼奴曾托我替他寻人。我想兄弟风流才俊,能了小娟之事。你到京时,可将我言传与他家,他家必然喜纳。你若得了小娟,诚是佳配,不可错过了!一则完了我的念头,一则接了我的瓜葛。此临终之托,千万记取!”[8]298

谁知当赵不器来到钱塘查探后才知道苏盼奴已经因思念自己的哥哥而去世,其妹苏小娟也遭人诬陷入狱。赵不器将苏小娟救出来后,就把哥哥和苏盼奴合葬在一起,然后请府判做主婚,与小娟结为夫妇。

在封建时代,赵不敏不仅对妓女情有独钟,甚至还要求自己的弟弟迎娶妓女,而赵不器竟然也遵哥哥吩咐,把妓女苏小娟从狱中救出来后与其结为夫妇,还将哥哥与苏盼奴合葬在祖墓旁边。这些是为世俗的道德礼教观念所不容的,作者凌濛初却大唱颂歌,彻底否定了封建贞节观。

“三言二拍”中,作者对失贞妇女的宽容、理解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写了四个家庭三对儿女的婚姻得到乔太守的圆满裁决,最后都得到幸福的故事。原来的婚约如下:刘家之子刘璞与孙家之女珠姨,刘家之女刘慧娘与裴家之子裴政,孙家之子孙玉郎与徐家之女徐文哥。但是,由于刘璞得了重病,孙家不忍将女儿嫁过去,却又退婚不得,只好让儿子玉郎男扮女装代姐出嫁,刘家在不知情之下让女儿慧娘与“嫂嫂”同床而眠,结果玉郎勾引了慧娘,两人发生了关系,此事败露后,四家人闹上衙门,乔太守竟把慧娘与玉郎判为夫妇,又把裴政和文哥结合在一起。三对新人在太守的主婚下结为夫妻,几家人不仅成为好朋友,还互相扶持,过上了幸福生活。

也许很多读者认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但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刘慧娘在已有婚约的情况下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违反了封建传统的贞节观,不应得到原谅。但作者并未以封建卫道士的面目来裁决,而是反其道而行,让慧娘得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文中乔太守的判词知情达理,合乎人性,可谓千古绝唱:“弟代姊嫁,姑伴嫂眠,爱女爱子,情在理中;一雄一雌,突出意外。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9]111作者并不认为刘慧娘的“失贞”是错的,反而用文学作品为这种“失贞”保驾护航,冯梦龙反封建的贞节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种,因为社会变故而产生了交互姻缘,在社会变故中失去贞操的女性。如《警世通言》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中,徐信夫妇和列俊卿夫妇都在战乱中夫妻失散,徐信遇到列俊卿之妻,为了路上有个伴,双方就做了夫妻,三年后竟遇到列俊卿,此时列俊卿也另娶妻子,巧的是这个妻子正是当年徐信失散了的妻子。四个人见了面,感慨不已,徐信与列俊卿成为八拜之交,并且把各自的妻子换回来。这看似荒唐的举动,却是对封建贞操观的强烈反叛和挑战。

第四种,冯梦龙和凌濛初还塑造了一些阴差阳错失去贞节的妇女形象。如《喻世明言》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皇甫松被骗后把妻子杨氏休了,杨氏在旁人的劝说下改嫁他人,后来才发现一切都是一个和尚的阴谋。公堂上,钱大尹判令皇甫松领回妻子杨氏,再成夫妻。在此我们看到,杨氏被休后改嫁,不就是贞节观念的淡化吗?皇甫松肯与失贞的妻子再成夫妻,更是对封建贞节观的强烈漠视。

又如《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中的姚滴珠,她不忍公婆的辱骂离家出走,被汪锡和王婆欺骗,委身吴大郎两年,后被夫家寻得,丈夫潘甲不仅不嫌弃姚滴珠,还与她完聚。还有《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卷《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蕊珠鸣冤完旧案》中的郑蕊珠,她在新婚之夜被徐达拐骗出新房,又被钱巳拐去欺辱,最后才被救出,此时的蕊珠已非完璧之身了,丈夫谢三郎不弃,两人依旧成为夫妻。对于这些因为无奈失去贞节的女性,作者并没有轻视她们,反而把她们归还夫家,依旧过上幸福的生活,反映出作者顺乎人性人情,蔑视封建贞节观的进步思想。

第五种,冯梦龙的小说不仅原谅了平民百姓中的失贞妇女,还宽容了皇亲国戚中的失贞妇女。如《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写了宋徽宗后宫里的韩夫人身为天眷,却渴望平民之恋,被打扮成二郎神的庙官奸骗失了贞节的故事。皇帝知道后下圣旨曰:“这厮不合淫污天眷,奸骗宝物,准律凌迟处死,妻子没入官。追出原骗玉带,尚未出笏,仍归内府。韩夫人不合辄起邪心,永不许入内,就着杨太尉做主,另行改嫁良民为婚。”[9]167冯梦龙没有让失贞的韩夫人被处死,反而得“改嫁良民为婚”,[9]167“了却相思债,得遂平生之愿”。[9]167可见作者对女子失贞的确非常宽容。

第六种,凌濛初还以鼓励、钦敬的口吻塑造了一批为追求爱情而漠视贞节的女性。如《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六卷《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陆蕙娘的丈夫张溜儿为骗钱财,逼她以色诱人上门,好与人合伙抢人钱财,蕙娘无奈诱惑了沈灿若上门后,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抛开了“从一而终”的教条,把实情告诉沈灿若,并与他私奔。作者不仅没有谴责无视贞节而私奔的陆蕙娘,反而夸她“女侠堪夸陆蕙娘,能从萍水识檀郎。巧机反借机来用,毕竟强中手更强。”[8]180还让她做了知县夫人,得到“生下一子,后亦登第”[8]180的完满结局。这是凌濛初作为明末进步士人对不人道的封建传统贞节观最大的漠视。

第七种,“三言二拍”中还塑造了一些为保全性命而失贞的女子形象,她们并未被贞节大于性命这种不人道的传统贞节观所影响,她们的失贞不仅没有遭到人们的唾弃,还因其过人的智勇得到了赞扬。如《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王氏遇到强盗时为保住性命暂时委身于贼人,后来得知该贼人竟是杀害自己丈夫的人,就寻机把贼人告上府衙,顺利报了仇。对于这样的女子,作者没有鄙视她贪生怕死,反而称赞她,让她有个好结局,有圣旨为证:“王氏既系强徒威逼成亲,又能申雪夫冤,着将贼人家产,一半没入官,一半给与王氏养赡终身。”[9]481

虽然封建社会力图营造出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贞节铁网,抑制女性的个性,破坏女性的幸福生活,但是作为李贽思想的继承者,冯梦龙和凌濛初反对封建传统贞节观,认为封建的贞节观是不人道的,压抑了女性的个性,是扼杀妇女个性的残酷枷锁。作为明末的思想进步士人,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大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恋而反抗封建贞节观念的女性,让人们在压抑封闭的封建社会中嗅到几丝清新的空气,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已经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强烈冲击着传统的贞节观。

如上所述,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一些作品中反对妇女守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女子守贞节的种种陋俗,批判、抨击了封建贞节观;但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却又赞同传统的封建贞节观,塑造并表彰那些守贞节的女子,歌颂她们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压抑自己的个性,从而维护封建贞操人格,流露出落后的封建贞节思想观念。

如《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白玉娘忍苦成夫》中,白玉娘自小就被张万户带回家为婢,后许配给羁囚程万里。玉娘本为官家小姐,十分聪明,有长远之见,几次苦劝程万里寻找机会逃离张万户,以成大志,反遭程万里误解,以为她是张万户派来试探自己的细作,遂几次向张万户告发白玉娘,以此表示自己对张万户的忠心,导致玉娘遭到张万户的残忍鞭笞。后来程万里才明白自己误会了玉娘,遂遵玉娘之意,找机会逃离了张万户。白玉娘后又被牙婆卖给开酒店的顾大郎为妾。虽被卖为妾,但玉娘坚守贞节,严声厉色地拒绝顾大郎的求欢:

“官人,你若今夜辱了婢子,明日即寻一条死路。张万户夫人平昔极爱我的,晓得我死了,料然决不与你干休。只怕那时破家荡产,连性命亦不能保,悔之晚矣。”[9]252

顾大郎之正妻和氏见她如此贞节,就认玉娘为义女。一年后,玉娘恳求顾大郎夫妻准许她出家为尼。当了尼姑后的玉娘被程万里的亲信程惠寻得,此时程万里已官至陕西省参知政事,夫妻分离了二十年才得以重聚。

冯梦龙在这则故事中是鼓励妇女守贞的,认为妇女坚守贞节必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认可,才能收获幸福人生。

“二拍”中,也出现为数不少有关妇女守贞的作品,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凌濛初没有c彻走出封建藩篱,他甚至动用了神仙来守护妇女的贞节。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中,仇夜珠被猿精劫走,意欲玷污,然而不论猿精如何引诱、威胁,夜珠拒不服从,还“将头撞在石壁上去,要求自尽”[8]288,以表明自己的坚贞。其后,夜珠暗暗祈祷观音大士来相救,她的忠贞节烈感动了上苍,观音菩萨果然在危急之时显灵斩妖除魔,夜珠方得获救,并另寻得良缘。从故事中,可以窥探作者对当时社会妇女的期望:妇女应该守贞。

“三言二拍”不仅写了已婚妇女为丈夫守贞的故事,还写了未婚少女为未婚夫守节的故事。如《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中,陈多寿和朱多福两人门当户对,订下婚约后,不料陈多寿竟患了癞疾,多方寻医诊治无果,朱多福的父母认为陈多寿的癞疾终日不好,怕误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就想退婚。但朱多福认为既然婚约已定,两人就算夫妻,坚决反对退婚。陈多寿亲自写退婚诗:“命犯孤辰恶疾缠,好姻缘是恶姻缘。今朝撒手红丝去,莫误他人美少年。”[9]118朱多福却坚定地以诗回绝:“运蹇虽然恶疾缠,姻缘到底是姻缘。从来妇道当从一,敢惜如花美少年。”[9]118任凭父母多番劝说、媒婆轮番上门做媒,朱多福依然心如铁石,宁死不移,甚至趁父母睡熟后解下束腰的罗帕,悬梁自缢。幸好朱世远觉察到女儿的不妥,到房里查看,才把朱多福救了下来。被救后的朱多福说出这样一番话:“孩儿一死,便得完名全节。又唤转来则甚?就是今番不死,迟和早少不得是一死,倒不如放孩儿早去,也省得爹妈费心。譬如当初不曾养孩儿一般。”

[9]119朱世远夫妇被女儿的举动折服,就支持女儿嫁到陈家去。夫妻两人相亲相爱过了三年有名无实的日子,陈多寿不忍连累妻子,决定饮砒霜酒自杀,朱多福发现了丈夫的可疑行径,得知丈夫竟然要自杀,也拿起酒壶将砒霜酒一饮而尽。他们就这样死了吗?作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故事,他要赞颂守贞的烈妇朱多福,就让陈多寿的母亲张氏把两人救了,陈多寿还因祸得福,以毒攻毒而治愈了十年癞疾。后来陈多寿官至金宪,与朱多福恩爱无比,生下一双儿女,尽享百年人生,后世子孙兴旺发达。

除了描写守贞妇女的形象外,冯梦龙和凌濛初还写了一些失贞妇女受到惩罚,甚至死于非命的故事,借以批判失去贞操的妇女。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中的陆氏,在丈夫郑生去世后几个月就收拾行李,丢下公婆和儿子,开心地改嫁曾工曹了,谁料竟被前夫的灵魂吓死。凌濛初的叙写表明了他的意图:

陆氏自觉凄凉,傍晚之时,走到厅前闲步。忽见一个后生像个远方来的,走到面前,对着陆氏叩了一头,口称道:“郑官人有书拜上娘子。”递过一封柬帖来。陆氏接着,看到外面封筒上题着三个大字,乃是“示陆氏”三字,认认笔踪,宛然是前夫手迹。正要盘问,那后生忽然不见。陆氏惧怕起来,拿了书急急走进房里来,剔明灯火,仔细看时,那书上写道:“十年结发之夫,一生祭祀之主。朝连暮以同欢,资有余而共聚。忽大幻以长往,慕他人而轻许。遗弃我之田畴,移蓄积于别户。不念我之双亲,不恤我之二子。义不足以为人妇,慈不足以为人母。吾已诉诸上苍,行理对于冥府。”陆氏看罢,吓得冷汗直流,魂不附体,心中懊悔不及。怀着鬼胎,十分惧怕,说不出来。茶饭不吃,嘿嘿不快,三日而亡。[6]148

凌濛初借陆氏由于失贞而被吓死之事,表明了他支持妇女守贞的态度。

以上这些女性守贞的故事表明:若能坚守贞节到底,则能成为人人称羡或赞扬的对象;若是放纵自己的情欲和个性,则再好的姻缘都不会有好结果,甚至会惨遭报应。由此可见,冯梦龙和凌濛初有时候又支持女性守贞。虽然与传统的贞节观有所不同,但还是受制于传统礼教,未能彻底走出封建贞节思想的藩篱。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冯梦龙和凌濛初的思想具有矛盾性。晚明启蒙思潮虽然反击压抑人性的旧道德观念,新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但启蒙思想家们终究没有找到一种全新的思想,没有超越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框架。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最终只能回到他们正在批判的传统礼教思想中。因此“三言二拍”中,一方面有的作品竭力表现人欲的不可压抑和无法抗拒,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传统贞节观,对女子守贞、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等落后思想发出了强烈的挑战;另一方面有的作品却又用封建纲常来规劝世人节欲,流露出封建贞操观,体现了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性。

“三言二拍”思想观念的矛盾性,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社会文人思想言行的局限性:他们一方面不满封建传统礼教对广大妇女的压迫,希望启蒙运动能带给社会民众新的生活,对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感到一定程度的欣慰,希望社会解放女性,批判压抑女性的贞操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完全摆脱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个性解放,对世风颓堕的社会不正之风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无法超越时代,不能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只好借助原来的一套封建礼教思想来纠正颓败的世风。

“三言二拍”在刻画女性形象上,较之前代作品更为鲜活动人。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散发着晚明的时代气息,反映着晚明启蒙思潮的新变化,投射了作者的个人思想倾向,反映了他们的贞节观。小说中如王三巧、陆蕙娘这些不受传统封建教条规范的女性,正是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贞节观念的缩影;而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像白玉娘、朱多福这一类坚守封建节操观念、不肯改嫁的女性,也真实地反映了晚明传统封建礼教思想依旧禁锢着妇女的现实。

总之,“三言二拍”的多篇小说既有赞美新事物新思想的进步观点,又有维护封建旧事物旧传统的保守观点,二者杂糅在一起,体现出晚明启蒙思想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许苏民.李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明)李贽.李贽文集·第三卷·藏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明)李贽.李贽文集·第五卷·初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明)冯梦龙.情史(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明)冯梦龙.情史(卷一)·补遗[M].长沙:岳麓书社,2003.

[6](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郭玲珍)(责任校对白俊骞)(英文编辑何历蓉)

On the Virgin Thought in Five Books Short for“Sanyan Erpai”

ZHANG Zihua
( School of Humanities,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the urban economy developing, the citizen stratum emerged. Accordingly, the enlightenment thought was born at that proper ti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which was Lizhi. Feng Menglong and Ling Mengchu absorbed this new thought. The former is the writer of three books short for Sanyan,: namely the Instructive Words to Enlighten the World, Ordinary Words to Warn the World, 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World and the latter is the writer of two books short for Erpai: namely the Amazing Stories and the Second-edition Amazing Stories, both of whom show much sympathy to those women that are badly influenced by those feudal concepts of chastity in their books. Meanwhile, they agree that those feudal concepts of chastity depress women’s individualities, ruin their good life and add misfortunes and miseries to them, and that women should break away from those old and decayed concepts. However, in their specific works, they both encourage women to keep chastity and advocate feudal virgin thoughts, which indic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views about chastity and meanwhile mirror the contradiction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s in lat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Key words:enlightenment thought in Late Ming Dynasty, chastity view, contradiction, limitations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098-06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张自华(1969-),男,湖南临澧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矛盾性局限性
“拯救大地”理论的内在逻辑、局限性与改进思路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