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形势下武陵山区苗族传统特色酒文化创新研究
2016-02-13龙叶先
龙叶先
( 贵阳学院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550005)
旅游开发形势下武陵山区苗族传统特色酒文化创新研究
龙叶先
(贵阳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以“酒”为介、以“歌”为形的“智力才情比拼”,是武陵山区苗族社群的传统酒文化特色。武陵山区苗族的这种特殊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要在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这要求武陵山区苗族的这种特色酒文化传统,从形式、内容、器具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发展和改进。
关键词:旅游开发;武陵山区;苗族传统特色酒文化;改进创新
苗族有“东方酒神”之称,不是因为苗族人喜欢酒、爱喝酒、酒量大;从现实情况来看,苗族人酒量大的仅是个别人,大多数人的酒量并不大。如果说苗族人因喜欢酒、爱喝酒而得此赞誉难以成立。事实上,很多东方民族都喜欢酒、都爱喝酒,并且从饮酒量而言,不少民族大部分人甚至远远超过苗族。但是,为什么东方众多民族中唯独苗族被称为“东方酒神”呢?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苗族具有相当丰富且独具特色的酒文化礼俗传统。苗族酒文化礼俗传统的特色,并不在于其酿制技术、工艺水平上,而在于其独具特色的酒俗酒礼上。武陵山区苗族的酒俗酒礼,不类“骂大街”式的划令猜拳,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以“酒”为“媒”、以“歌”为形的智力与才情比拼。武陵山区苗族的这种独特酒文化礼俗传统,在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当今时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特色文化资源功能及优势在旅游开发中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文化旅游开发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经济活动,产业经济活动必然离不开生产和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必须根据新的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从内容、形式,甚至饮酒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特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
一、武陵山区苗族酒文化礼俗传统的独特性
从涵义来看,“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与形式。“显著区别”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时才凸显出来并为人所了解的。根据这个原理,武陵山区苗族酒文化传统的特色,就是以武陵山区为居住区的苗族酒文化传统,在与居住其他地区的苗族的同一传统,及与其他族群的类似传统相比较时而显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只要翻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书籍就可以知道,很多民族或族群都喜欢酒、都爱喝酒,因而也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酒文化传统。酒及与酒有关的文化习俗在喜酒、爱酒的民族或族群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酒文化作为一习俗文化,对促进人与人的团结和睦和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1]但也不能否认,不少族群、社会也存在因饮酒、酗酒、借酒发疯等现象,从而产生大量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冲突和无序化等社会问题。
在武陵山区苗族社会(传统)中,酒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有白酒和甜酒两类。从物质功能角度上说,白酒主要用于解乏、泡药,甚至消毒等;甜酒主要用于解渴、滋补等。从文化功能角度来看,无论哪种酒在武陵山区苗族社会中都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社会交往的“媒介物”。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物”,喝酒之“意”必然不在“酒”这种物质,而在于“沟通和交流”。无论何处的苗族社会都特别强调“酒”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物”的作用。正因为苗族社会特别突出“酒”是实现“交流和沟通”这个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酗酒、发酒疯则不利于这个目的的实现,因此苗族社会都普遍谴责酗酒、借酒发疯的行为。因此,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很少出现酗酒、借酒发疯的现象。
那么,武陵山区苗族借“酒”而实现的“交流和沟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流和沟通”呢?与其它社会或群体的“交流和沟通”不同,武陵山区苗族的这种“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智力与才能的比赛和比拼。这种智力、才情比拼竞赛,主要是在主人群体与客人群体之间,尤其是在不同性别的主、客人群体之间进行。这种比拼竞赛是以“酒”为物质媒介,以“歌”为展现形式,以说“理”为竞拼目标,最终所比的是“理”,“理”不及者(即说不过对方)为输方。赛拼时,“歌”的展现形式包括“说”和“唱”两类,“说”“唱”交替,韵味十足,但并不是拼赛双方的所有的人都参与“说”、“唱”,如果这样就将变成乱哄哄的菜市场了,而是由一两个或两三个人作为双方代表进行比赛,形式上类似于通常举行的辩论赛。由于苗族的歌除少量有固定内容之外,如古歌、祭祀、鬼歌等,其余的歌几乎都是即兴创作,因此,武陵山区苗族社会的这种唱歌赛拼,常常几天几夜也分不出输赢。更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媒介的“酒”并不是白酒,而是用糯米酿制的甜酒。甜酒不易醉人,醉人的是歌。
武陵山区苗族社会中的这种特色酒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大型喜庆活动时才进行,比如娶嫁、弄璋(生小孩)、小孩满月等。小型喜庆活动、丧葬活动都不进行,日常走亲也没有这样的活动。“以客为大”是苗族的待客习惯,在大型活动中用餐都是让客人先用,客人吃完后主人才能用,否则就有违礼仪。特色酒文化活动通常是在晚饭之后进行。在大型喜庆活动中,晚饭后约过三四个小时,主人方就开始热酒(水和甜酒煮沸),然后将酒拿到客人面前来(通常是三个人,通常为年轻人,一人提酒桶,一人拿瓢,一人端碗)。比歌可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可以从主人征询或劝客人再添酒时开始。无论是主人方还是客人方都可以开始起歌。如果是主人方起歌,内容主要通常以对客人招待不周的谦辞为主,大意说:客人您们从远方来到我们这些穷地方,没有什么好招待的,让你喝口清水解解渴;等等。客人则以歌回答道:来到贵处富地方,不仅什么东西都有,而且还招待得十分细致周到,辛苦了,等等。一来二往,内容基本都是围绕酒(甜酒)而歌。比如关于酒的质量,主人方往往从技术差、能力低、穷,没有好材料等导致酒质差,请客人方不要嫌弃,多担待,等等;而客人方则反其道而歌之:表扬主人方的酒质如何的好,技术如何的高。再如劝酒,主人方要劝客人方多喝一点,客人方一则歌唱主人方的酒好酒多,怎么也喝不完等等,二则邀请主人方一起唱,如果主人方词穷歌绝喝了酒,就表明输了。
唱者只是一两个或两三个,其他的人都是听众。但听众却是比拼的私下裁判。所谓私下裁判,就是指通常就比赛双方的歌是否能够比得上对方的歌而进行小声热烈地讨论。比得上,好在哪里;比不上,应该如何才能比得上;等等。因此,武陵山区苗族这种特色酒文化形式上虽是少数人在唱比,实际上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由于苗歌几乎都是即兴创作,所以通常很难分出高下。结束活动通常是双方商量。当然,协商也是以歌的形式,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形式。
武陵山区苗族社会中的这种酒文化活动非常受喜爱,这也是苗族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事象。
二、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困境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William A.Haviland)指出:“所有文化都历时而变迁。”[2]38武陵山区苗族的特色酒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也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如果没有文化旅游开发,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也必然会变迁。问题不在于变还是不变,而是怎样变、如何变、往哪儿变。事实上,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明显的变迁。因为武陵山区苗族传统酒文化礼俗中拼比的是智力、才情而不是酒量、划令,因而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迁,就是酒中所唱、所说之歌的内容的变迁。根据规则,酒中所比之歌是不能重复的,如重复自己已经说了或唱了的歌,或者重复对方已经说了、唱了的歌,就等于认输了。这就迫使拼赛双方都必须不断地、即时地创作出新的说唱内容,也就导致了所歌随时都是创新的,随时都是变迁的。而相对来说,说唱的形式、音调等,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虽然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但这种变迁以往都以本民族或群体内部需要为指向,以满足苗族群体的内部交流和沟通为宗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旅游开发成为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文化变迁显然不能适应,这种不适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歌的表达媒介——苗语无法适应旅游者的需要。武陵山区苗族传统酒文化礼俗中所比之歌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由于都是用苗语表达,用苗语说唱,因此,不懂苗语的人就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文化旅游开发的听众或消费群体几乎都是外来者,外来者可能对苗歌初听时有些新奇感,如果一再如此,就会因不能理解、不知所言而觉得乏味。外来者来旅游目的是为了文化体验,他们通常不是苗族人,即使是苗族人,如果不是本地人,也是听不懂的。因此,如果酒文化中继续用苗语作为歌的表述媒介而不加改变,那么武陵山区苗族这种特色酒文化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文化资源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文化旅游开发的冲击而被淘汰。
其次,歌的说唱形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要。文化体验者到文化旅游地来虽然是为体验异域文化风情,但也是为了散心、休闲、娱乐,因此,快乐、舒畅是文化旅游体验者的首要追求。武陵山区苗族传统酒文化中的对歌只注重内容而不注重说唱形式,尽管所说唱之歌的内容随时不断创新而显得十分丰富,但却因说唱形式不受重视而显得相当单调。武陵山区苗族的说唱之法有大唱、小唱、说唱三种,不同唱法用于不同场合。但不管是哪种唱法都很单一,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子,而不像主流民族歌曲那样抑扬起伏。传统酒文化的比歌只用说唱,就意味着从头到尾都是用这种说唱之法。对于苗族群体自身来说,只要内容精彩,表达方式的单调与否就无关紧要,但对于外来旅游者来说,这种唱法就显得过于乏味了。
第三,歌的内容不利于旅游者的亲身参与体验。苗歌的内容很丰富,从历史文化、山水草木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属于苗歌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但是,这些都局限于苗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居住的区域内的事物。因此,即使用汉语来表述也未必能为外来者所理解,更不用说用苗语来表述了。比如,苗族的歌通常含有大量苗族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就几乎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再如,苗歌中还可能含有大量的地名、人名、神名,这些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述,外来者也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第四,饮酒器具的公用性让旅游外来者感到很不适应。苗族饮酒,无论是白酒还是甜酒都是用大瓷碗盛装。用大瓷碗盛装酒,倒酒时倒少了不好看,显得小气,倒多了一个人又喝不完,即使一个人能够喝完,但瓷碗成本高,喝完之后扔掉可惜。因此,武陵山区苗族社会中,一碗酒通常是好几个人轮流喝。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碗通常不经洗涮而供多人使用的情况,这很不卫生,容易传播疾病。不少外来旅游者对这种喝酒方式颇有微词。不喝有违风俗,入乡要随俗;喝了又觉得十分别扭;左右为难,很不自在。外来者到旅游地来,目的是为了放松、开心、快乐,但一经产生这样的心理疙瘩之后,心情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苗族饮酒器具的公用性是苗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硬伤。
三、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创新举措
文化旅游开发是让其他民族或群体来体验开发地的民族或群体的独特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文化旅游开发地的特色文化传统,必须适当改进和创新,以利于或便于其他民族或群体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从某种程度而言,特色文化传统只有为其他民族或群体所认识、理解,进而喜爱,这些区域性、地方性的文化传统或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够发挥它们的文化资源的功能。武陵山区苗族特色传统酒文化礼俗,要在文化旅游开发大浪潮中成为优秀的文化资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改进和创新。
第一,改变歌的单一苗语表达形式,兼用苗语、汉语作为表达媒介。面对外来旅游者可以先使用苗语,随即用汉语,这可使外来旅游者一方面体验到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另一面又能了解、懂得、明白其中的内涵意义,这就便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在苗族群体中,很多人不懂汉语,不可能用汉语来表达,因此即便他们对苗族酒歌很精通,肯定也无法实现其旅游文化资源的作用。而且,即使有些人略懂汉语,但如果不熟练、精通,或者懂汉语但对苗歌却不怎么熟练,也很难将苗歌翻译成汉语。基于这样的情况,苗歌如要用汉语来表达,则必须要有既精通苗歌又能熟练运用汉语的人。这样的人在苗族社群中通常不多,而且通常是男性并年纪较大。虽然可以让他们来承担表演活动,直接用汉语作为苗歌的表达媒介,但是老年人的表演无论如何精彩,通常都会让人感到激情不够。这类活动应该让年轻人来进行才更有吸引力,而年轻人虽然通过上学而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汉语,但通常对汉语和苗歌两者都不是很熟练、精通。因此,可以让既熟练掌握汉语,又精通苗歌的人直接创作汉语酒歌,或者把大量酒歌翻译成汉语,而年轻人只要背熟歌词就可以了。但这样一来,势必会使歌曲的即兴创作性大为降低,使苗歌内容缺乏创新而显得僵化,但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很多年轻人对苗歌不怎么感兴趣了。
第二,改变苗歌唱法的单调形式,开发较为抑扬顿挫的说唱方式。很多外来旅游者反映,武陵山区苗歌演唱形式开始因从没听过感到有些新鲜,但几分钟之后就觉得没有意思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演唱的调子太过于单调。应该适当地借鉴其他民族的歌调、主流歌调,甚至国外歌调,在基本保持武陵山区苗族歌调特色的情况下,使其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和活泼型,以满足游客的愉悦、舒畅的需求。通常而言,调子是歌曲的关键,调子的改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这个工作可以由苗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完成,因为他们既懂苗语、苗歌,又懂汉语和音乐。通过歌师、演唱者及音乐教师的共同协作,将有助于创作出既继承苗歌传统调音特色,又适当地给予改进创新,使其适合旅游发展需要的歌曲来。
第三,适当地对歌的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使之便于外来旅游者的亲身参与。歌曲在内容上要尽量避免大量存在苗族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区域地名等反映民族性和地方性知识的情况,应尽量采用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使之便于外来旅游者认识、理解。这可以使外来旅游者参与进来,甚至可以让外来旅游者直接参与对歌比赛,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亲身体验的满足和愉悦。武陵山区苗族的歌有些类似于古代诗词,通常为七言、五言律诗,不同之处在于苗歌为三句一节。因此,只要稍微具备汉语诗词知识,就可以跟苗族妹子或苗族汉子边饮酒边对赋,这就可以使外来旅游者能够亲身体验到苗族酒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武陵山区苗族传统酒文化礼俗具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歌词的改进创新还须注意健康、礼貌、优雅,避免甚至要杜绝粗鲁、低俗的内容的出现。苗族某地著名文化旅游区的酒歌“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笔者认为这就粗鲁、低俗,严重损害了苗族友好、平等的形象。
第四,必须设法改变饮酒器具公用的习惯,使之既体现传统又符合节俭和卫生需要。改变饮酒器具公用性的陋习,不是要抛弃用大瓷碗饮酒的传统习惯,而完全改用一次性纸碗、塑料碗或纸杯、塑料杯,这会使武陵山区苗族传统酒文化丧失一定的特色。大瓷碗不仅仅是盛酒装酒的器具,而且还体现了武陵山区苗族的豪放与大方。根据武陵山区苗族的传统,好东西要先满足客人。而酒在苗族社会中是一种很受看重的东西,小杯小碗不仅显得很小气,而且是对客人的一种怠慢。那么,应该如何既保持使用大瓷碗的习俗,同时又能够兼顾饮酒的卫生,并节约开支呢?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种一次性碗,这种碗应该跟大瓷碗一样,便于叠在大瓷碗上,但其深度则无需跟大瓷碗一样。这样倒酒时就可以少倒,客人喝过后就碗扔掉,更换新碗,再倒上酒,招待新的客人。这样既可以体现苗族的酒文化传统,同时也兼顾、满足了卫生和节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苑.苗族酒文化概述[J].青春岁月,2012,(10).
[2](美)威廉·A.哈维兰,哈拉尔德·E.L.普林斯,邦尼·麦克布莱德,达纳·沃尔拉斯.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M].陈相超,冯然,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黎帅)(责任校对郭玲珍)(英文编辑谢国先)
Traditional Wine Culture Innovation of Hmong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LONG Yexian
(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 Teaching,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
Abstract:Traditional wine culture of Hmong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petition of intelligence and talent, with wine as a medium and songs as a tool. This special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 must be reformed, innovated and improved in orde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uling Mountain areas. Therefore, traditional wine culture of Hmong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mproved in forms, contents and implements.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Wuling Mountain areas, Special wine culture tradition of Hmong,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055-05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哲学研究”(12XZX02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龙叶先(1971-),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