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圈的构想

2016-02-13田永红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设想建议旅游

田永红

( 中共思南县委宣传部,贵州 思南565100)



打造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圈的构想

田永红

(中共思南县委宣传部,贵州思南565100)

摘要: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积极整合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和特色资源优势,采取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方法,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把武陵山文化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真正形成大文化旅游圈、大文化旅游品牌,为推进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设想;建议

武陵山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武陵山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应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要积极构建武陵山区大文化旅游圈,促进湘鄂渝黔边区民族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风光

一般人初识“武陵”,多是从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其文中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这里的“武陵”是指东晋的武陵郡。两汉、魏、晋、南朝时期都沿用此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按张良皋教授的说法,武陵山发脉于贵州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的梵净山,东北行,穿过渝东南,主脉成为湘鄂界山。武陵山脉北行过清江,长江,到长江北为荆山。武陵山及其西北作为川鄂界山的巫山山脉,都是由地质史上的“燕山运动”造成的“褶皱”,被清江、唐崖河、贡水、酉水交错切割,加上众多河流深层次冲刷,大片的石灰岩深积地区被雕凿成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到处是奇峰、悬崖、峡谷、洞穴,另外还有发育完善、景象壮观的“丹霞地貌”。

武陵这块被称之为“中国之中”的山区,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于一体,具备了奇、秀、险、雄等风光特色,片区内,鄂西渝东的长江三峡,湘西的张家界,黔东的梵净山、长坝石林,湖北的巴山支脉之大神农架,以及乌江、酉水、沅水、清江等流域的峡谷风光等,都是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如天下闻名的张家界,属武陵山脉中部,这里原是汪洋大海,后经“燕山运动”,地壳多次发生褶皱、破裂,加之地表水的长期切割、侵蚀作用,形成了少见的形若盆状、沟壑纵横、奇峰耸立、万石峥嵘的沙岩、峰林、峡谷地貌。四周高山壁立,近300座山峰集中屹立在不足四万亩的土地上,加上古树苍茫,成片覆盖,真是“远看不见山,见山在眼前”。由于地貌奇特,植被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使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浑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独具一格的天然山水图画,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如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它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势奇特,云海苍茫,佛光绚丽,是难得的休闲、探险、旅游胜地。再如有“武陵巨洞”之称的鄂西利川的腾龙洞,清江干流通过此洞,已探出旱洞主干洞道57.8公里,全部洞厅面积155万平方米。旱洞最高空间237米,最宽处174米。清江入洞水量常年平均30秒/立方以上,最大水量超过1000秒/立方,其溶蚀规模完全可称为“世界之最”。另外还有武陵山区的黄金洞、卯洞、九天洞、黄龙洞、惹迷洞、九龙洞、芙蓉洞、潜龙洞等。

乌江、沅江、酉水、清江等流域的河谷风光也是奇险壮观的。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乌江山峡,两岸奇峰、险滩、峡谷、丛林、洞穴、悬崖比比皆是,集雄、奇、峻、险、秀于一体,鬼斧神工,形神俱佳,尤其是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等峡谷形成的百里山水自然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画卷徐徐展开,被誉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唐代大诗人孟郊畅游了风光旖旎的乌江百里画廊后赞美说:“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大诗人白居易刚走进乌江就挥毫写下“江水三回曲,愁人两地情。雨后天连碧,秋来澈底清”的壮丽诗篇。还有思林、沙坨及彭水乌江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泊,更是青山环抱,河湾港汊遍布,沿岸草木郁郁葱葱、山花烂漫,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田野点缀,风光秀丽。此外,白鹭湖多彩的民族风情、神奇的水上喀斯特和俊美的乌江山水,更是释放出“真山、真水、真风情”的气质。

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武陵山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财富,也是其开发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人文景观

武陵山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蒙古族等为主,共计20多个少数民族,1000多万人口。各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就在长江、清江、沅水、乌江、酉水流域繁衍生息。从几大流域遗存的大量石器时代文物可以看出,武陵山区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饮食、服饰、碑林石刻、文化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灵魂。

如,至今还保存在黔东北地区的傩戏,被戏剧界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一种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下且歌且舞,互相唱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是具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宗教剧种,在学术研究上价值较大。又如流传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日”,作为土家族文化艺术活动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研究,它与商末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以歌舞吓倒殷军的军前舞有关。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其中,大摆手是多个村寨、多个姓氏共同举行的活动,以往在龙山、来凤、永顺、古丈等土家族地区都举行过,主要敬奉八部大神。整个活动由梯玛主持,包括请神祭祀、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演毛古斯及表演军事、竞技、游戏等。再如流传在鄂西清江中下游长阳、巴东、建始、五峰等地的撒尔嗬,是土家人为死去的老人举行丧葬时跳的舞蹈。这种舞蹈动作优美舒展,被外国学者称为“东方迪斯科”。撒尔嗬与黔东北、渝东土家“闹丧歌”、“跳丧舞”一样,都表现出土家人对待死亡的一种达观态度。土家人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死则有生,故“撒尔嗬”之类的文化艺术无论是它们的舞蹈动作还是唱词或是唱腔,都充满嬉戏和浪漫情调。正如黄柏权教授在他的《武陵土家人》中所说:“他们把肃穆悲伤的灵堂变成炽热欢愉的歌场,用歌舞代替痛哭,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反映出土家人特殊的心理动机和特殊的心理文化需求。”[1]再如盛行在湘西、黔东的苗族四面鼓、花鼓,黔东北的土家花灯舞、高台戏,流行于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歌、竹枝词、兴山围鼓,以及各民族音乐艺术(如,土家族的打溜子、唢呐长号、船工号子、八音、哭嫁、巴山舞、南曲等,苗族的飞歌,侗族的鼓楼侗歌等),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武陵山区民族文化。

武陵山区多种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建筑风格迥异,民族服饰色彩斑斓,民族饮食风味诱人,民族节庆引人入胜,民风民俗纯朴自然,民族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民居类型有土家族、苗族吊脚楼等;公共建筑有侗族鼓楼、羌族羌楼、土家族花花桥、各种庙宇以及侗族风雨楼等。乌江沿岸文家店、潮砥、望牌、思渠、鲤鱼溪和梵净山麓的永义、木黄、朗溪、黑湾河、云舍、太平河等处还保留着各式完好的吊脚楼。节日方面则有土家族的赶年节、“女儿会”、“端午节”,苗族的“四月八”,仡佬族的“吃新节”、“敬雀节”、“七月半”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婚俗,生育习俗,丧葬习俗,各种礼俗等。服饰方面,黔东苗族服饰有长角、短角、歪梳、尖尖角,饰物有银饰、木饰,琳琅满目,土家族服饰种类也比较多,而且透示出土家族的历史演变过程,极有史料价值。饮食文化方面有花甜粑、甜酱瓜、甜大蒜、豆花荞面、绿豆粉、社饭、酸鱼、盖碗肉、熬熬茶、咂酒等,工艺品有竹编、藤编、草编以及各种漆器、陶器、木器、竹器等。

这些人文景观,是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武陵地区大旅游的灵魂。

二、构建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圈的设想

武陵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是构建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圈的天然优势。应构建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圈,推进整个武陵山大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全面促进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的经济提升。

(一)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力度不够,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发展滞后。现在,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虽然都在开发之中,但在资源整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武陵山大文化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一是重视自然风光的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开发滞后。二是武陵山区现有的旅游线路受到行政地域制约。三是多以民族节日吸引游客,间隔时间长,难以满足常年旅游的需求。四是旅游景点虽多,但旅游协作开发没有切实展开。五是向游客展示的民族文化单一,层次浅。六是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整体风采展示不够。七是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推出特色文化旅游,实施精品战略

武陵山区宜重点开发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奇山古城文化旅游”、“长江三峡——武隆——乌江山峡——思南石林喀斯特地质文化旅游”、“乌江沿河、德江、印江——遵义红色旅游”、“清江——酉水——乌江土家族文化旅游”、“松桃——湘西苗族文化旅游”等为龙头的国际旅游精品。同时,在已有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应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体,以探险漂流旅游、康体休闲旅游、科普考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为辅助,形成立体交叉、形式多样的旅游格局。按照武陵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态势,构建“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四条环线,五条走廊”的发展格局。即将张家界建成武陵山区的旅游中心,将湘西、黔东、渝东北、鄂西建成四个特色旅游片区,联通构建长沙、贵阳、武汉、重庆四旅游线路,利用长江三峡、清江、乌江、沅水、酉水等江河干线为通道和联结景点网络的走廊,发挥武陵山区境内各大重点旅游区的优势互补与联合发展。

三、加快武陵山大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保护和发展并举,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武陵山区是旅游“富矿区”。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武陵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保护和发展并举,强调“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既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又要以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挖掘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二)多渠道融资,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武陵山区是一个跨省市的多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财力有限,许多地方旅游业刚刚起步,必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足够的资金,保证对各地旅游业的高投入。要加快现行旅游业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促进旅游业发展由“政府扶持型”向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转变,多渠道筹资,并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界限,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导向,吸引中外投资者共同参与武陵山区大文化旅游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直接吸引地方、集体、个人的资金投入文化旅游开发建设。

(三)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只有提供一流的人才才能使旅游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本地区本民族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有利于武陵山区大文化旅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要把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建立武陵山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四)加大宣传力度,让武陵山大文化旅游走向世界

武陵山区大文化旅游资源的高品位是毋庸置疑的。提高武陵山整体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树立武陵大文化旅游的形象,必须扩大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开展有关文化艺术节,或拍摄、制作旅游风光影视片、旅游画册等,进行展示,提高武陵山大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黄柏权.武陵土家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黎帅)(责任校对郭玲珍)(英文编辑谢国先)

Thoughts of Creating Broad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

TIAN Yonghong
(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of Sinan County Party Committee, Sinan, Guizhou 565100, China )

Abstract:Standing at a higher site, integrating the tourism resources, using the general and special resource advantages, adopting method of complete advance and key point break through, cooperating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to make the cake of Wuling broad cultural tourism bigger and stronger, and to form real broad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and broad cultural tourism brand. Then, proper contribution can be made to advance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thnic border area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Key words:Wuling Mountain Areas, tourism, resource, conception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127/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066-04

收稿日期:2015-12-03

作者简介:田永红(1953-),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省省管专家,思南县作家协会主席,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设想建议旅游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旅游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跟踪导练(一)1
建议答复应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几点建议
我设想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