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2016-12-21张曦
张曦
【摘要】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俄国著名作家和诗人。1840年,莱蒙托夫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它是俄国文学中最出色和经典的作品之一,小说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作家成功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是对当时俄国一代贵族进步青年的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远离人民,脱离实际,缺乏耐心,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形象鲜明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毕巧林;多余人;利己性;矛盾性
《当代英雄》的创作时期,是俄国历史上统治最黑暗和最腐朽的年代。1825年12月14日这一天,十二月党人起义被残酷镇压并血洗彼得堡参议院广场,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纷纷遭到迫害,而莱蒙托夫短暂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残酷血腥的高压统治之下度过的,而他的创作历程则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他笔下的毕巧林这一人物,亦是对其自身在这样悭吝成癖的世俗之风下的再现。通过塑造此的形象来表达对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进而表达对当时残酷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和不满。
一、文本特征
毕巧林是一个生在富足世家,在彼得堡长大的青年贵族军官。俊俏而颇具特色的长相极讨上流社会女人的欢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贵族气质,面貌与体格都很优雅。命运可以为他开拓恬静而又快乐的心灵和安宁和谐的生活道路,同时他也可以像其他贵族青年那样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享受荣华富贵和灯红酒绿的生活。然而他却对这种生活产生厌倦,对资产阶级的前途产生质疑,逐渐从一个花花公子蜕变成一个同时具备双重人格的“多余人”。
二、毕巧林的利己性与矛盾性
他以自我为中心,是个不折不扣的自我主义者。从他冷漠的回绝马克西姆·马克西维奇久别后的用餐邀请,马克西姆·马克西维奇的伤心和生气,大喊着的挽留,却只换来了他远去的马车和一个随便的手势。使用手段将天真善良的贝拉占为己有,而不惜以卡兹比奇失去卡拉骄斯后的癫狂和贝拉父亲的死作为代价。在自白中说道:“我是一个除了女人之外,什么都不爱的人。”“我是因为自己才爱别人,为了满足自己心灵中一种怪癖的需求。”“舍生忘死的爱也是为了自己”等等地方都可看出。他游离于上流社会之外,却用自己的方式将生命之火燃烧到极致,生命的圣火令赞叹不已,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行为和力量试图冲破世俗的枷锁,从而推动自己的人生。
一方面他任意地追逐生活,随意践踏别人的幸福和感情,在爱的苦苦追求中消磨时光,在爱的废寝忘食中排解苦闷,一旦得到了女人的心,也就弃如敝履:对贝拉追求之时耳鬓厮磨的甜言蜜语,赠予贝拉的琳琅满目的礼物,与短暂缠绵过后的爱情冷却,形成讽刺的对比。正如毕巧林自己所说:山野女子的爱,比起上流小姐的爱相差无几。一个女人的无知和单纯,像另一个女人的卖弄风情一样,让人感到乏味。而最终贝拉痛苦的死去也为这段被践踏的感情画上了最心酸的句号。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处境和所作所为感到极度厌倦和不满,经常进行自我谴责,总是沉浸在两重人格的矛盾之中。在炽热过后,以冷漠对待贝拉,即使在贝拉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给予她更多的温柔。但在贝拉去世后,他却病了很长时间,骨瘦如柴,可怜巴巴,不让别人提及这伤心的回忆。无意诱惑的梅丽郡主,并不是毕巧林所追求的茶饭不思坐卧不宁般的爱情,但是他却仍然心慌意乱和坐立不安,死心塌地的去追求梅丽郡主的爱,即使知道郡主对他怀有的爱并不会多于维拉。这一切都显示出毕巧林内心的矛盾,与内心真正的彷徨。
在他的骨子里流动的是怀疑和自审的精神。从这一点上来说,毕巧林的矛盾性格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他的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时的俄国仍处在封建沙皇专制的统治之下,当时十二月党人起义已被血腥镇压下去,革命运动正处于低谷时期,一部分贵族青年有所觉醒,但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渴望有所作为却苦于找不到出路,因而感到苦闷和绝望。毕巧林也陷入了彷徨和苦闷中,既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却又不愿把大量的过剩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加之整个一代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通病,因而像毕巧林这样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在精神方面陷入无限的空虚之中,在道德方面逐渐走向堕落。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发现,人的外貌和他的心灵之间,从来都有一种奇怪的关系,似乎人体的任何一部分一旦丧失,心灵就会失去感情。”而对于毕巧林外貌的刻画,尤其是他的眼睛,当他笑时,这双眼睛却不笑。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在这样的客观描写之后,或意味着心狠手辣,抑或是悲伤难过。也许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的米娘之貌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的丑陋一样,都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由于他精神道德方面的缺失正好相契合。
小说中的五个故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都塑造着这位当代英雄毕巧林。聚焦对象都是“毕”,不同的聚焦者对“毕”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聚焦。聚焦的个性化主要通过对相同聚焦对象的聚焦凸现出来。在《贝拉》和《马克西姆·马克西维奇》中,通过马克西姆·马克西维奇的回忆与叙述,“马”眼中失去贝拉的“毕”是个“可怜的家伙”。而在遭到“毕”的冷遇之后,在“马”的眼中,“毕”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而在《塔曼》、《梅丽郡主》和《宿命论者》当中,则是以“我”的聚焦,展现了大量的“毕”的内心独白。不仅有“毕”的外貌特征,还包括了对“毕”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精确总结。“我”的聚焦具有“马”所不具备的客观性,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感情不发生波动。“毕”对自身的聚焦全都集中在精神层面,经常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剖析。从宏观比较看,文本的聚焦具有采用不定式聚焦、摒弃传统的零聚焦的特征;从文本自身特征看,文本的聚焦有个性化特征。
莱蒙托夫选取和表现的,是自己最熟悉,有深刻体验,使自己激动,引起深思的生活。莱蒙托出身于一个古老但已经贫穷的贵族家庭。他熟悉贵族的生活和贵族家庭的教养,他理解旧阶级崩溃时人们的心理素质,他通过毕巧林这个艺术典型来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他在《当代英雄·序言》中说:“当代英雄的确是一幅肖像,但不是一个人的:这是一幅由我们整整这一代人的充分发展的缺点构成的肖像。”可见莱蒙托夫对“多余的人”这种会现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毕巧林形象获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三、结语
毕巧林的人物形象是浓缩于十九世纪的真正的俄罗斯的贵族青年,是他们在历史中战斗的身影。正如莱蒙托夫在序言中曾说“人的灵魂,哪怕是最卑微的灵魂的历史也未必不会比整个民族的历史更引人入胜和更有裨益”。而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毕巧林游离于社会与人民之中,却又无立身之地;曾试图追求人生真谛,却又坠入堕落的深渊;梦想爱情会给他带来精神的食粮,却又带给他以绝望和带给纯真少女以悲痛;试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却坠入了“多余人”的世界;这样的他,会是“当代英雄”的形象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会”。毕巧林是一个虚假的英雄,因为他不能够挣脱命运的真正束缚,理解人们的苦衷,带给国家以和谐。然而他的存在却唤醒了那些真正的英雄,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数真正英雄站了起来。这些便诠释了毕巧林在莱蒙托夫笔下《当代英雄》的真正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 赵书臣, 贾要普. 试析“当代英雄”毕巧林形象的社会意义[J]. 黄淮学刊, 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