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与对策

2016-0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蒋 丽

(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与对策

蒋丽

(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存在较突出的逆反心理,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育者应深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探寻纠正这种现象的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让大学生主动、自觉、乐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逆反心理;调试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历来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然而当前受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但打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面对这种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剖析产生原因,积极探寻纠正这种现象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广义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而文章中的逆反心理是特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对授课教师或者对教授教师所讲的事理产生的一种抵触、反感心理。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持怀疑、否定甚至反对的态度。这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都是说教,是假、大、空的东西。所以在行动上表现为“不学”、“不信”。二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感和抵触。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上,和学生的互动不强,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行动上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玩手机、打瞌睡甚至逃课等现象。三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认同。部分大学生故意和教师对着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理论唱反调,而对那些积极学习、配合老师的学生嗤之以鼻,讽刺他们“假正经”、“书呆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一定程度存在着逆反心理。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环境的总体反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学好专业找份能挣钱的工作才是实在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空的,对个人的人生发展帮助不大,因而可学可不学。殊不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我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当前我国社会也存在各类社会负面现象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大、贪污腐败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等现象,这些负面现象严重冲击着大学生。所以,当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大学生自己获取的信息和内容结构不一致时,当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出现反差时,部分鉴别能力差、看问题片面的大学生就会迷失自我、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是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现代大学生独立自信、价值观多元化、求知欲强、思想超前及喜欢新鲜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是强迫他们接受某些理论,即使教师态度是和蔼的、理论是正确的,大学生们也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束缚,因而故意对教导、训诫进行抵触,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认识事物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超出其自身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问题时,容易片面、偏激对待。如当教师讲到“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的时候,学生会片面否决这些观念,觉得这是说一套做一套,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和逆反情绪。可见,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同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

第三,授课教师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一定的科研水平是当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因此,部分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一种政治任务来完成,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陈旧,只会干巴巴地说教,完全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现实与理论不一致的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反感;甚至部分教师不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现象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课程本身的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的整体变化。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抽象性条文多,很多知识点只是单纯地就理论谈理论,没有很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发展实际,不能真正地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反而会让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次,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横向上,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在纵向上,又与初高中的内容重复,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很难有新鲜感,相反还会引发大学生的反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调试对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难以避免的现象,教育者不能失去信心,应对症下药,积极引导和疏通,提高教学效果,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1.明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以及心理成熟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论课的作用,认真上好导论课,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个人发展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勤于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勤于思考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毒害。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其教育活动得到学生的信服和接纳,就要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必须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并关爱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材施教,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保持热情的教学态度,锤炼过硬的教学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产生思想和心灵的共鸣,从而真正主动、自觉、乐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工作之余,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用广博的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生动的教学、良好的人格魅力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课程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中宣部、教育部2015年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内容变得更丰富和实际。同时要力争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考核时要注重能力的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着重考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平时的德育表现也要列入考核内容之一。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使学生每时每刻都注重自己的言行。第三,抓好实践教学,提高理论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的讲授,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和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社情民意、群众需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为此,高校应结合专业实际,在校外与相关组织、单位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

首先,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楼宇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健全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感染。其次,用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鼓舞教育大学生。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表彰、广播、新闻等形式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弘扬正能量,打动、感染大学生,从而减轻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此外,还要重视网上思想文化的影响,搭建既有思想性又具服务性,既有知识性又具趣味性,健康向上网络教育平台,藉此来加强对学生影响和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总之,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逆反心理失去赖以滋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7.

[2]宋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伟邹,绍清.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J].理论与当代,2009(5)∶4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47-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对策研究》(CSXL- 1430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个着力点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