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6-02-13欧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

欧健



【基础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欧健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针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改革措施。这一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切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程,构建该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实现三个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做的统一、学与做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要在教学目标中贯彻、教学方法中体现、教学过程中贯穿。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2004年,中共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教育部又进一步将其定位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更加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全国各省、各高校组织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讨会以及各个层次的相关教学改革项目不计其数。所有这些无非涉及两个主题:一是各级党委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分析范式,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就第二个主题做以下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尽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分重视,尽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大都尽职尽责,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1]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也试图了解学生对该类课程的真实反映,因此每年都会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尽管样本范围有些狭窄,但由于笔者所在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实行选课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所以,结论有一定的代表性。据笔者2014年10月的问卷调查,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72.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只有7.5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其余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映,有49.26%的学生表示感兴趣,44.73%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认可度,74.8%的学生表示满意或是较满意,其余学生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的认识,有45.84%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陈旧落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主体意识强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4.3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空洞、话语体系滞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22.19%的学生认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一比例近几年一直在提高,说明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2003年11月和2004年4月,安徽某高校党委组织开展了两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调查问卷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满意程度,认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为10.27%和75.19%,合计85.46%,不满意的仅占13.29%,只有1.25%的同学不愿表态。[2]将这个数据和笔者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在不断改进,诸如多媒体手段的普及、精品课程的培育、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等,但教学实效性这一根本问题尚未解决好,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强,鲜有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去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绝大多数是为了修规定的学分;三是教师教学创新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未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做”之间的立体化关系。仅仅突出了教师“教”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做”的主体性进而降低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源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后发现我国的课堂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病,他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3]除了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陶行知先生更强调教、学与做的统一。他以学习游泳为例强调三者合一的重要性:若老师只在岸上讲理论,学生只在岸上比着做,都不去水中实践,肯定是学不会游泳的。因此,“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它是生活的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4]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术界、教育界一个持续的研究主题,后来被拓展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但是,这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应用却存在着断层,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首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类课程,但它也具有一般课程培养人的认知能力的功能,也要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除了依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理念,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教育学家们长期研究教学规律得出的结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建构过程,“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要引导学生自发制定学习计划,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去探索结果。有效学习理论更注重教学的效益,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的帮助为目的,这种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从一般教学规律看,各种教学理论都特别注重落实到培养人上,以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有帮助为衡量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使大学生的实际行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规范,从而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其次,“教、学、做”相统一教学模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方法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独立于社会实践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实践,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政治理论仅仅是一种政治认知或道德认知,不能形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自觉认同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6]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引不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问题恐怕更多出在联系实际的环节,教师多是“灌输式”地讲授书本理论,未能很好调动学生“学”和“做”的积极性。事实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更多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做”相统一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

最后,“教、学、做”相统一教学模式切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当然,这些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与教学模式相关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方法陈旧,师生互动性不强。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教师采用了沿袭多年的“满堂灌”或是“一言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被边缘化,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性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悖课堂教学所需的民主性、启发性、互动性。二是教师教学过程缺乏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重要环节,实际上,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意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从目前的情况看,思政课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问题情境创设,致使许多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不出来,学生只是对重要知识点形成短暂的记忆,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学、做”相统一教学模式正好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题。

三、高校“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笔者选取“概论”课作为样本,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问题,是因为“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化于大学生心里,并最终外化于行。

(一)“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体现三个统一

1.“教”与“学”的统一

“教”和“学”能否很好配合,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根据心理学家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观点的接受或拒斥。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认识心理基础。“概论”课侧重于理论教学,内容较为宏观,授课教师如不结合实际,仅照书本侃侃而谈,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鉴于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从现实社会中提取教学素材,使学生有共鸣感,才会真正接受教师所讲观点。

2.“教”与“做”的统一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认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出吸引力。“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还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联系实际,体现“教”与“做”的统一,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不是什么问题都去联系,尤其是“概论”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外交、祖国统一等内容,都是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如果落脚点完全放在联系实际上,就失去了这门课程的本真意义,因此,应将落脚点放在引导大学生对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上。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着重于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3.“学”与“做”的统一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做”字上下功夫,也就是所学理论最终要外化为行动,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概论”课既然与现实联系得最为紧密,要想增加其理论说服力,必须有实践支撑。换句话说,实践教学对于“概论”课而言更加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下开展的,其针对性更强,相比较大学生自发的实践探索,效果会好很多。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考虑的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针。“教学目标是先导,只有重视并正视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7]不同类别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不一样,具体到“概论”课程,主要有两大目标,即知识目标(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在制定这两大目标时,要充分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既要让重要知识点能被大学生掌握,又要让大学生“做”中下判断,在讲授重点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调研,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一问题时,可以安排学生走访一些亲历改革开放两个时代的人,得到第一手资料。

2.教学方法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可以分解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从“教”的方法看,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讲授法”“现场教学法”“讨论法”等方法,某一章节适合何种方法就采取何种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讲授法”并非全部由教师讲,可以将主导权交给学生;“讨论法”既可以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现场教学法”本身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学”的方法来看,像“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就能很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比如“小组讨论法”,教师提出讨论提纲体现了“教”的功能,学生讨论,论点各异,相互交流碰撞,体现了相互“学”的功能,通过讨论,观点深入人心,自然会外化于“做”。“实地考察法”更直观,更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比如在讲授“概论”课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可以安排学生就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节能减排问题、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等进行社会调查,得出实际结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客观的理论分析,这样会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贯穿“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单是教师讲授和传播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概论”课教学过程要贯穿“教、学、做”一体化,需要在几个关键环节上把握好:一是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而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概论”课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可以围绕“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碧水蓝天?”这个议题很有吸引力,结论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够做到兼顾。二是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两个主体存在,“由于教师和学生具有双主体性质,因此,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这个统一体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8]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提问。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这个准则尤其适合“概论”课教学。

(三)“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案例举

“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旨是尊重教学规律,顺应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趋势,调整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对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支撑、情境创设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习目标为实现“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指明方向;制定能力目标为达到“概论”课教学实效提供保障;确定重点讲授的相关知识为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知识支撑;进行科学的情景创设,为“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搭建有效平台。在讲每一章之前,授课教师要按照这一框架从四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以“概论”课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能力目标:

(1)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中政府与市场关系。

(2)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性。

(3)根据自身实际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4)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知识支撑: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四化”同步发展。

情境创设:

(1)结合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讨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认识低碳经济,实践低碳生活。

(3)组织观看影像资料: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的机遇和挑战。

(4)讨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其他章节的教学,教师都要事先设计好“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91.

[2]檀江林,赵金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4.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6.

[5]杨春桃,周相宜.依据教学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5(16):177.

[6]程德慧.高职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7.

[7]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

[8]刘殿刚.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J].当代经济,2007(10):132.

责任编辑:金锡萍

[作者简介]欧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河南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1-0016-04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第十三批教改重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3年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相统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