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启昆幕府在广西的学术文化活动探析

2016-02-08王霞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谢氏通志幕府

王霞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谢启昆幕府在广西的学术文化活动探析

王霞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谢启昆的幕僚随幕主上任粤西,历有四年,但对广西地方文化颇有建树。他们编修通志著书立言,不定期地与广西地方学者集聚一堂,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以幕府为中心的囊括地方士人、官员在内的地方学术团体,为广西地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道咸时期广西文学的兴盛有着突出的贡献。

谢启昆;学术幕府;文人雅集;广西通志

引言

谢启昆作为封疆大吏,入粤西不过四年有余,然却编修《广西通志》嘉慧学林。对于谢启昆的研究无论是在广西地方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颇受关注。但是对其研究多是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其一,编修《广西通志》的体例和作用上。有蓝乙方、肖婷《试从嘉庆〈广西通志〉看谢启昆的方志思想》[1];何明栋《谢启昆的方志学成就》[2]等文章。其二,谢启昆对广西地方建设的政绩。有胡大雷《粤西古代勤政文化的挖掘与借鉴》[3]。其三,以胡虔、章学诚为代表的学者在协助谢启昆编纂方志上的贡献。有张广振《胡虔学术研究》[4]。其四,关于谢启昆生平与著述的研究。有吴中胜《谢启昆生平、著述略考》[5]。然而鲜有人以谢启昆幕府为视角,论述其通过编纂史籍和文人雅集等形式进行的学术交流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贡献。本文立足于随谢启昆入粤西的幕宾,通过对地方文化学者文集、诗集的梳理,勾勒出谢氏幕宾对于广西地方学术文化的启迪与贡献。

一、谢启昆及其学人幕府概述

(一)谢启昆个人学术素养决定幕府的治学方向

谢启昆(1737—1802年),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散官授编修,继而充国史馆纂修。历任镇江知府、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等职。仁宗简任广西巡抚(1799—1802年),凡四载,终于位,年六十六[6]124。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境内民族众多,文化后进,历来是矛盾冲突多发地区。谢启昆在《抵桂林视事纪》中称“岭右介在荒服,与南交接壤”,因此“非得文武兼资之大臣不足以抚”[7]222。而谢氏不畏艰难,上任伊始,察吏安民、励民开垦、革除陋习不遗余力,任内吏治民生蒸蒸日上,时论以为造福百姓之能臣。他不但关心国计民生,而且对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是躬身过问,最为突出的是主持编纂了《广西通志》,被梁启超赞为“省志楷模”[8]324。

谢氏在广西取得的政绩,与其自身的学术修养与追求不无关系。他精通诗史,好治经义,枕籍诸史,正所谓“剖大疑、决大狱,史无不备……,公事稍暇,当涉猎诸史,以广识议”[9]142。其招揽的幕僚谈经论史无所不通,特别是入幕时间最久的胡虔,与幕主声气契合。谢启昆在《送胡雒君还江南乡试》中称“胡君去秋来,与余数晨夕。并坐苏潭上,题诗画舫侧。披豁皆天真,谈深胜前夕。拓拔书千年,豫章志几册。搜讨穷原委,校勘等雠敌。胜迹欣同探,疑义必分析。嗜书如脉望,引我若针石……”[10]14-15,二人校勘经史、题诗作画,在学术上相互切磋,他们的学术风格往往也能反映出谢氏幕府的治学风气。以谢启昆主政粤西前后为界,之前仕宦于江南,幕府治学所做工作多集中在考据方面,《史籍考》《小学考》便是此时的代表性著作。谢启昆主政粤西之后,致力于新编《广西通志》工作,胡虔便在粤西践行着好友章学诚的方志思想,使其朝着经世实学方向发展。谢氏幕府的治学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入粤西后更加凸显学术文化研究的地域性特征,引领幕府从事地方文化的挖掘和文化工程的建设。这不仅仅是政绩的需要,也是其自觉肩负兼济天下的体现。有学者曾评价乾嘉时期重要的学人幕府道:“就幕府的规模而言,谢启昆幕府比曾、阮二幕要小得多。就幕主个人在士人中的影响而言,谢启昆很难与阮元相提并论……,然而谢启昆(幕府)对清代学术文化的贡献却是很突出的。”[11]110

(二)谢启昆的学人幕府

清代幕府盛行,幕僚广泛活跃于各级行政、军事系统中,其职能主要包括“刑名(协理司法)、钱谷(协管税赋)、挂号(登记)、书启(通信)、账房(管理簿记)等”[12]160。然而,随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各级官员将文化政绩作为其努力的重要方向,所延幕僚多从事文书起草、诗文酬唱、编修地志等活动。谢启昆的幕府堪称当时颇具代表的学人幕府之一,其幕僚之生平、游幕经历与入幕活动情况详见表1。

表1 谢启昆幕宾游幕活动①

表1可以看出谢氏幕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人数不多,多为江南人士。乾嘉时期,江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江南士子扮演了‘国家精英’”[13]7的角色。而谢氏幕宾籍贯多集中于安徽的桐城学派和钱塘江以东的浙东学派的腹地。毕沅曾赞誉谢氏幕府“所交皆一时名士,如胡虔君沈磐谷皆在幕下,唱和甚多!”[14]212然而入粤西的却只有沈德鸿和胡虔,虽然大批学者另觅他幕,但是谢氏幕府长期治学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心得,通过以胡虔为代表的幕宾传入粤西,隐形地实现了学术资源的二次分配。

其二,从其幕僚担负的职能来讲,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刑名幕友,佐理政事,处理公务;另一类是学人幕友,著书立言是其主要任务。刑名幕友中有吴克谐和沈德鸿。其中,沈德鸿随谢氏入粤西,正是因为得力干将协理政务使谢氏得以空暇躬行治学,正所谓“官与幕客……谓职守之所系,倚为左右手也”[9]6。学人幕友中,以胡虔为代表。在谢氏入粤西的幕僚中,胡虔对编纂《广西通志》贡献颇多。史称:“胡虔,字雒君,号枫原……学问淹通于书无所不读……公卿皆折节下交争延至幕中,南康谢中丞启昆《西魏书》《小学考》皆出其手。嘉庆丙辰举孝廉方正,著述多散佚,著有《柿叶轩笔记》《识学录》。”[15]574从其游幕经历来看,“好学,刻苦自成,师事姚姬传先生……乾隆丙午,翁学士方纲视学江西,君在其幕,时南康谢公启昆居忧在籍,因得以定交……其后,谢官江南河库道浙江按察使,皆邀君至其署……谢调浙藩以至巡抚广西,自是君皆相从,与之终始焉”[16]408。由于长期追随谢氏,二人必定气质相染,正所谓“惟幕友之与主人,朝夕相处,性情气质,最易染移”[9]166。

其三,从入幕时间来看,胡虔、沈德鸿入幕时间最久并且是众幕友中为数不多的追随谢氏入粤西者。随着谢启昆卒于任上,胡虔并未另游他幕,而是主讲秀峰书院,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治学心得,传诸后人。正如梁启超所言:“其有外任学差或疆吏者,辄妙选名流充幕选,所至则网罗遗逸,汲引后进。”[17]324也正是谢启昆的入粤西带来优秀学人、开教化之风,为道咸时期广西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学术风气。

二、谢启昆幕府在粤西期间的学术文化活动

(一)纂修《广西通志》

嘉庆四年(1799年),谢启昆擢升广西巡抚,随之入粤的则有胡虔和沈德鸿。上任伊始,谢启昆即开局延士,主持纂修新版《广西通志》以弥补旧志的散佚。他在《正月十六日开志局于秀峰书院志事二首》中写道:“临川旧志已消磨,桂管图经孰正讹,七十年来伤散佚,三千里外费搜罗,采风端赖輶轩使,纪事深求著述科,铃幕书闲边务少,可容老子共编摩”[7]227。综观谢启昆所修《广西通志》,明显具有两大特点:其一,凸显地方实用主义,表现在其所创新体例,新增训典、前事、金石三类目。特别是金石部分,史称“广西地处山区,重峦叠嶂,历为贬谪地”,这些重要的实物史料既可以用来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同时又能从侧面反映出旅居于此的迁客骚人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其二,继往开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整理和保存地方史料。由于战乱,广西通志年久失修,“文献间缺,窃以方志为国史所取材……,实为守土者之愧”[18]13。而谢志的编修恰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因地制宜编排新体例,广纳新材料,特别是石刻资料的广泛征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战乱、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资料匮乏的现象。另一方面论其得失、比类成编,乃使后人得所考据,诚如章学诚所言:“修志者当继前人之记载,不当毁前人之成书,即前志义例不明,文辞乖舛,我别为创制更改成书,亦当听其并行,新新相继不得擅毁。”[19]875。谢启昆所修《广西通志》注意对历代广西方志的总结与比较,新旧相继,开创了方志编修的一个新高度。

(二)文人雅集

谢氏幕府在其著书立说之余,纵情山水之暇,招集众多幕僚、学者、官员乃至布衣进行诗酒唱和,而谢启昆及其幕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种文人雅集已然成为了地方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人雅集的盛行既有历史传统的积淀,也与威望颇高的文人、学者的标榜作用密不可分。

从其历史传统看,早在谢启昆入粤前,粤西地区文人间就有着定期诗会的传统。《三管诗话》记载了袁枚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入粤西时参加诗会的内容:“桂林向有诗会,李松阐比部,马蝾山中翰,浦柳愚山长,朱心池瑚府,朱兰雪布衣时时分题吟咏。余到后,得以文酒之交。”[20]258袁枚在其《小苍山尺牍》中也提及与粤西诸学人把酒论诗的美事,“漓江书院中八仙一席与心池柳愚辈把酒吟诗”[21]281。特别是其重游桂林时“主(住)李松圃(秉礼)比部家”[20]270,李秉礼又和朱依真、李宪乔结为诗友,平时就多有切磋唱和,袁枚的入住,李秉礼的号召,使得这次诗会传为美谈。雅集的影响也因袁枚的到来传播开来,诗会雅集也成为了文人心中共话欧苏之情的最佳场所。

谢氏与许多封疆大吏一样,文人雅事多所预闻。早在谢启昆任浙江布政使时,就组织文人学者之间唱和诗文。有一次,谢氏得古砖,大喜,招集友人纪文以贺之,“嘉庆丁巳岁,南康谢蕴山先生为浙江布政使,辟东园屋,得永平砖八块,先生大喜,定为晋惠帝时物,遂名之曰八砖书舫,赋诗纪之,一时和者,至数十家”[20]289。入粤西后,颇好游于山水之间并和诗题词,幕僚中追随最久的胡虔多有效仿,任广西通志总纂期间,多次组织同僚共赴畅游。史称:“嘉庆五年,大中丞谢公重修广西通志,桐城胡虔与嘉兴王尚钰、任兆鲸、江朱锦、吴范来、宣城张坤、临桂朱依真、周维堂、关瑛、同县张元辂共事纂辑,暇日辄遍探桂林奇胜,叠彩诸峰登眺,尤数题此,以此一时之盛。”[22]218-219在放松之余,登高远眺更加能激发学者们作诗治学的灵感。地方文化精英们的雅集既是对一方高官嗜好诗文的榜样追捧,也是学术交流的必然需要,更是文人内心以文治世的强烈诉求,士人们试图将风雅与勤政结合,将心中的的追求寄予诗文中,以达到“惟以礼让化民而民亦化之”[23]274的目的。

谢氏入粤西后的雅集地点并无固定,而参加的人员主要有三类:其一是胡虔等谢氏幕友。其二主要是参与《广西通志》编纂的主要成员,其中较为活跃的便是西林县知县王尚钰、布衣朱依真,还有分纂张元輅,他们都可谓地方文化名人。特别是布衣朱依真,广西巡抚梁章居称“朱小岑布衣(依真),髫龄即嗜声律,不喜为制举业,而于十七史,丹铅数过,诗格亦日高,随园老人至粤西时,与之唱和,推为粤西诗人之冠”[20]121。朱依真不慕举业,专好诗文,校对文集无数,志不求闻达,潜心学术,正是有了这些不慕举业的专门性人才,才保证了通志的学术价值及出版质量。其三是以钱楷和李秉礼为代表的地方官僚。概括说来,粤西地方文人雅集已经超越了幕府内部的局限性,而是形成了以幕府为中心囊括学者、官僚三位一体的地方学术团体。他们承袭考据之术,在编纂通志中细心考订,保证论有所出,同时又在打破考据独霸的局面,通过纂修方志,使史学发展趋向经世实学的特征。

至于其雅集的形式与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迎来送往,缅怀留恋。友人间的别离,往往难舍难分。古时早有李白的《赠汪伦》寄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在谢启昆的文集中,也多有记载关于三五好友结伴送友人的雅集。幕友沈德鸿要辞行,谢氏便邀幕中宾客偕同送行,表达不舍之情。《偕幕中诸友饯饮秋渚于榕树楼即席成诗》题道:“气压元龙最上头,凭栏对酒雨初收,遥怜我辈同登处,便是君家八咏楼,何代树高围郡郭,故人情重系江舟,天涯聚首真难得,岭外鸿飞为少留。”[8]271。同样地,谢启昆为送出外视察的张学使,特邀胡虔和李秉礼共赴游玩,在《二月十九日邀张南坡李松圃胡雒君登伏波岩泛舟还珠洞遂至龙隐岩归饮铜鼓亭得诗四首即送张南坡按试外郡》中写道:“南渡诸贤燕集频,壶觞瞥眼已成尘……归日鞧轩囊胜景,白云红叶满边关。”[7]269朋友之间朝夕相处,建立深厚情谊,离别之时,必定抓住有限时间进行聚会互诉衷肠。

2.纵情山水,寓情于景。粤西向来人杰地灵、景色宜人,文人们便寄情山水,共话家国天下事。谢启昆在《九月八日邀欧阳涧东朱小岑清风堂小饮》中写道:“久谢弹冠兴,懒随计吏车,清风三径在,颇意老夫家,欧久真名士,朱公尚布衣,傅诗多古意,寻寺任天机。”[7]273正值通志编纂期间,谢启昆邀请朱依真等人游玩小饮,期间论学讲经,既可以增进学人之间的感情,又可以通过与基层编纂者的攀谈以了解编纂进度。还有,广西学政钱楷常伴谢氏游玩山水间,在《上已过秀峰书院课诸生雒君邀同王西园山长若农二尹小饮二首》中写道:“群贤授简富清游,也似山阴楔事修……诗人半事琅玡望,妙墨难为上嗣酬。客裹行厨翻作主,丹铅暇为辨觞流。”[24]387

3.谈经论道,砥砺后进的宴饮雅集。谢启昆入粤西不久,便在秀峰书院开局修志。之所以选址于秀峰书院,定是考虑到人才的问题。一方面秀峰书院是聚天下英才之处,有利于通志的编纂,另一方面作为一方父母官又可随时视察砥砺诸生。按《秀峰书院开馆柬雒君山长》记载道:“三年送学作东家,却喜先生未华,日晃精庐初过雨,小桃新种数支花……经义凭君发聩声,四面峰多无意思,为文莫讶喜雷同。”[7]267同样地,《和中丞试书院诸生》称:“莫学三年徒刻楮,须知一目会张罗,重申秋赋兴贤,令甲明经拔萃科,灯火鸡鸣期努力,菑畬根柢共费研摩。白日青春鼎鼎来,决科先试笔峰开,功修洗伐三三候,命中端倪七七枚。”[24]384

三、谢启昆幕府对广西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

在古代,诗人学者们通过雅集的方式体悟大自然的美意,并在曲水流觞、品茗饮酒间迸发灵感,在吟诗作赋中共话家国天下事。而以谢氏幕府为核心的文人雅集对于地方学术团体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幕府组织雅集宴集活动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乾嘉时期,幕府所从事的大多是大型的古籍考据和整理工作,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幕宾之间也往往因为治学路径的不同,存在分歧与争论。作为幕主,绝不希望自己费尽心思招集来的贤能之士如鸟兽般散去。欲留住他们,化解矛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弥合裂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此,宴饮雅集也成为了幕主们维持幕府存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幕府组织宴集活动对文献资料的保护功不可没

章学诚曾指出:“文自在天地,藉人发挥之耳。人才分则不足,合则有余。著述秘则力微,公则功钜。刘安合八公之徒撰辑鸿烈内外诸篇,实周秦以后之伟制,此非一人聪明手足所能为也。今则但知刘安氏书,何从分主客哉! 且鸿烈之书历久如新,而当日淮南宾客所为词赋见于汉志者凡八十余篇,今不能无存逸,岂文有优劣哉·盖分之不足,合之有余之明效也。”[25]在古代,专业分工并未细化,显然少有专业的文献保护与整理者,而幕府依附于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源,有效地利用与保护了地方文献。

(三)有利于幕宾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胡虔和章学诚便是一段佳话。二人最初结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人在毕沅幕中,共同修纂《史籍考》、《湖北通志》。时幕中众人贬斥章学诚的方志主张和体例,只有胡虔相勉励。章学诚在为胡母撰写《墓表》时称“虔之行谊文章,卓然有以自立,必能广大前人之遗微也”[26]65-66。同样,章学诚的方志思想也在胡虔编纂的《广西通志》中得以体现,史称“谢启昆、胡虔修《广西通志》,颇用先生(章学诚)之法”[27]120。二人的推心置腹换来了方志史上的一部楷模之作。

注释:

①表1参看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所制。

[1]蓝乙方,肖婷.试从嘉庆《广西通志》看谢启昆的方志思想[J].黑龙江史志,2014(12).

[2]何明栋.谢启昆的方志学成就[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2).

[3]胡大雷.粤西古代勤政文化的挖掘与借鉴[J].八桂文化漫谈,2014(2).

[4]张广振.胡虔学术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5]吴中胜.谢启昆生平、著述略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

[6]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十四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8.

[7]谢启昆.树经堂诗续集(卷三)[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9]汪辉祖.佐治学治解读[M].孙之卓,编注.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10]谢启昆.树经堂诗初集(卷五)[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3]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4]方东树.仪卫轩集(卷十)[M].续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廖大闻,金鼎寿.桐城续修县志(道光)卷十六[M].

[16]方东树.考磐集文录(卷九)[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8]谢启昆(著),胡虔(总纂),韦纯束(点校).广西通志.叙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9]章学诚.文史通义注(卷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梁章钜.三管诗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1]袁枚.小苍山尺牍[M].续修四库全书本.

[22]杜海军.桂林石刻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3]谢启昆.树经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钱楷.绿天书舍存草(卷四)[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5]曾燠.邗上题襟集(卷末)[M].嘉庆间刻本.

[26]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七).胡母朱太孺人墓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7]胡适.胡适文集(卷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On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by XieQikun's Aids and Staff in Guangxi

WANG X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

XieQikun's aids of staff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uangxi local cultural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four years when they entered Guangxi as a company with their main office.They engaged in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such as the edition of annals,writing monograph,the regula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uangxi local scholars and so on.They formed a local academic community,including XieQikun's aids of staff,local scholars.They injected fresh blood into the local culture of Guangxi,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of Guangxi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Dao Xian dynasty.

XieQikun;academic aids of staff;literati Gallery;Guangxi annals

K234

A

1673—8861(2016)04—0017—05

[责任编辑]肖晶

2016-11-15

王霞(1988-),女,天津市人,广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区域文献与区域文化。

猜你喜欢

谢氏通志幕府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
沈明臣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研究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