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

2016-03-15罗传清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内涵式应用性

罗传清

(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宜州546300)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

罗传清

(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宜州546300)

文章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研究背景,分析了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内涵;从新建性、地方性、应用性等几个层面阐述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现有条件,从顶层设计、路径选择、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应用型转变;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以来,围绕高校学报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已经进行了10余年。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这轮改革大潮中尽管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质化”和“全、散、小、弱”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步实现,“同质化”和“全、散、小、弱”等问题不仅仅在高校学报中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里,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为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我们国家采取了包括“双一流大学建设”“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作为由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高校的转型发展必将对高校学报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改革发展放在我国当前针对高校进行的分类指导、转型发展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希望能够借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相关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关于高校学报的改革发展,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里做了这样的表述:“倡导高校学报走整合之路,创办代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专业性学报;鼓励若干高校社科学报进行合作或联合,走联合之路,把刊物做大做强;支持高校社科学报在保持各高校主办的现有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1]147-155从文件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高校学报的改革发展方向,教育部给出了三种方向,并且对这三种方向表明了不同的态度。人们把这三种发展方向归结为“上策、中策、下策”。在此,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显然被列为“下策”,不在“倡导”“鼓励”之列,仅被冠以“支持”。但是在此后高校学报的改革实践中,大家在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似乎有点反其道而行之。正如朱剑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所描述的:“文件发布以来,各家学报大多选择了第三种策略,即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不改变学报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若干栏目办好,而这些栏目又首推跨学科的综合性栏目,这是综合性刊物的长处。但第一种、第二种策略却鲜见付诸实施,显然,其中有不得已的苦衷。”[2]70-80在此,我们无意于去讨论这三种改革策略的孰优孰劣,但却引发了我们的另一个思考:内涵式发展的策略为什么一经提出便受到高校学报的积极响应?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具体包含哪些方面?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入手。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中的一对概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注重的是要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与质量、趋同与个性、平均与优势、传承与创新、粗放与绿色等几组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激发事物的内生动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就高校学报当前所存在的“全、散、小、弱”“千刊一面”“自我封闭”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从数量发展与质量发展的关系上看,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的“小、弱”状态,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追求数量发展的时候忽视了质量把控。从趋同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看,高校学报之所以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为各高校学报尽管都在举着特色办刊的大旗,但从办刊思路、办刊模式、栏目设置乃至封面设计等却是大同小异、缺少个性,没有处理好趋同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平均发展与优势发展的关系上看,高校学报的“全、散、小、弱”与之密切相关,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本校学科建设中的平均发展来考虑的,没能真正厚植发展优势,以自己的优势学科为着力点打造学报的增长极,呈现优势互补的发展状态。从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系看,中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历史,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的,从学报的功能、办刊的宗旨到办刊的模式等无不包含着在传承中创新,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会让学报的发展停滞不前。从粗放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看,高校学报就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如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形式轻内容,重经营轻管理等,违背,违背高校学报的办刊初衷及发展规律,陷入喧嚣与浮躁泥潭。高校学报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要由粗放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保持高校学报的公益性本色,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急功近利,不忘初心。综上所述,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可以理解为以质量谋发展、以个性求发展、以优势促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绿色引领发展。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原因分析

2015年11月上旬,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2015年11月下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的阶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以解决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在这样的氛围和时间节点上,我们再来思考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为什么要选择内涵式发展之路,思路就更为清晰明了。我们认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之所以要选择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新建性特征所决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多是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后,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来的,所以新建性通常是这类高校共有的特质,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即时空意义上的新建和内涵意义上的新建。从时空意义上讲,他们本科办学的时间较短,办学规模较小;从内涵意义上讲,他们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正如顾永安教授在论及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时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3]55-57。按这样来划分,目前这类学校大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这类学校主办的学报自然也就具有新建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报所依托的学科建设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学报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传播窗口,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对学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学科建设平台如果缺乏优势与特色,没法对学报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二是学报所依托的学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资源相对匮乏。而这种薄弱和匮乏,给学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高质量稿源的短缺。三是学报的编辑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经验不足,水平不高。四是学报的知名度、影响力有限,受众范围小。新建地方高校学报的这些新建性特征所引发出来的问题,涉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内部的诸多因素,要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从学校的学科建设、研究力量、学术资源、编辑队伍建设、学术质量等方面去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这也就决定了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二)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地方性特征所决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因地方而建、为地方而存在的,地方性可以说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地理标识,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特征。这里的“地方”包含几层含义:从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多为在当地的专科学校升格形成;从办学定位来看,是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建立;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从服务对象来看,重点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从管理体制上看,是归属于地方政府领导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地方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术资源的本土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所依托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主体、所研究的内容等大都带有地方的烙印或地方色彩,这就使得学报的学术资源具有内生性和本土性。二是办刊特色的地域性。特色化办刊是高校学报破解同质化的重要手段,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办刊特色,主要是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打造特色栏目来得以实现,因而其办刊特色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三是学术话语的边沿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其作者队伍多为普通学人,很少有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专家,研究的内容大多也是带有区域性、民间性、边沿性性质的,没法占据学术高地、成为学术焦点。作者群体的边沿化及其研究内容的“小众化”,使得地方院校学报在学术话语权上的处于边沿的状态。也正是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必须要远离喧嚣与浮躁,甘于做地方性学术研究的拓荒者和守望者,所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自然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三)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应用性所决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就说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都具有应用性的特征或者具有应用性的潜质。应用性主要有几层含义:从价值上看,应用性强调的是实践性的价值;从功能上看,应用性强调的是服务性功能;从目的上看,应用性强调的是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应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办刊理念的服务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与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一致,都是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脱离了这样的理念,其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二是学术导向的实践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实践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这就要求高校学报在选题策划、栏目建设等环节中,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发挥高校专家智库的作用,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三是成果转化的实用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表的研究成果,大多可以转化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服务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正是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本领,需要长期的修炼才能够形成。这也就决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以应用性为切入点,做好学报内涵式发展的顶层设计

“办什么样的学报”“如何办好学报”这是高校学报改革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做好学报的发展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工作涵盖很多内容,但我们认为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所谓的定位在这里应当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学报在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二是本刊在高校学报系列中的定位;三是本刊在同类高校学报中的定位。基于这样的认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顶层设计,应当以应用性为切入点。

首先,应用性的发展定位,可以实现学报办刊思路与学校办学方向的统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既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报的改革发展,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一致,即以改革促特色,以特色谋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对学报的办刊质量与办刊特色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报的办刊质量与办刊特色也会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只有确保办刊思路与学校办学方向的协调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内涵式的发展。其次,应用性的发展定位,可以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报的优势发展。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高校学报系列中定位来看,只有应用性的发展方向才能让地方高校学报扬长避短。我们都知道,就现有的条件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在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刊物影响力等方面与重点院校或老牌本科院校学报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也不能跟在他们之后亦步亦趋地朝着“核心期刊”“名刊名栏”方向去。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比的呢?那就是比优势、比贡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层治理、地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在应用性的方向上做足文章,那么他们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有可能超过重点院校或老牌本科院校学报。第三,应用性的发展定位,可以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报的特色发展。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同类高校学报中的定位来看,虽然大家走的都是应用性的发展方向,但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里,应用性都是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成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报的特色发展。

(二)以地方性为突破口,做好学报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有没有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报有没有独特个性和风格重要依据,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个性与风格的形成,其主要依靠的就是对地方特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地方特色资源的精准识别。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资源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学校学科及学术优势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地方自然资源等等。这些资源,看起来似乎都可以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发掘,但是如果没有侧重、不加取舍的话,本来有特色的东西也会因泛滥而变得没有特色。就特色的精准识别而言,参考相关行业、产业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如一些老中医在某些药材的选择上,非常注重它的生长地;农业部在农产品的认证方面采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两种做法告诉我们,辨别一件事物的特性,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对特色资源的识别和选择,需要从其唯一性、重要性、受关注度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

二是对地方特色资源的精彩呈现。地方特色资源只有被精彩地呈现出来了,才会被大家所发现和接受。特色资源的精彩呈现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目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经验看,较为成功的做法是通过聘请栏目主持人,由其进行选题与策划,充分发挥其学术资源优势去约稿、组稿。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栏目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甚至还可以约到学界专家、名家的稿件,对提升栏目、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明显的帮助。然而,就大多数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聘请栏目主持人的做法虽有较好效果,却难以效仿。其主要原因是新建地方院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大多是以地域性、民族性为特色,属于“小众”研究领域,在这样的领域里要找到一个有影响力的主持人是有困难的,就算有也未必能请得动,就算请得动也未必能请得起。因此,新建地方院校学报的特色栏目的精彩呈现,还得依靠自身的努力,在栏目的选题与策划上多下功夫。

三是要让地方特色保持活力。让特色保持活力是特色栏目建设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栏目建设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如何识别、选择特色,如何精彩呈现特色,而是如何让这种特色保持长久的活力。客观地说,事物的特色都会有时效性的,特色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想让事物的特色保持活力,就必须要让其具有足够的新鲜度。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而言,要保持住栏目特色的活力,需要我们从多维不断地特色栏目进行延伸与拓展。如我们可以对栏目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进行纵深挖掘的同时,还可以从其时代性、世界性等维度去进行纵横勾连等等。

(三)以培养新人、扶掖新秀为抓手,做好学报内涵式发展的队伍建设

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义上讲,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有没有稳定的、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而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一环节恰恰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最为薄弱的环节。从编辑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编辑队伍流动性大、从业时间短、人手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作者队伍的情况看,地方普通高校学报也普遍存在着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少、作者队伍不稳定、作者来源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新建性特点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新人、扶掖新秀为抓手,在队伍建设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工作。学报编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编辑的培养,除了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水平的提升等因为因素外,还需要在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等相关领域里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所以一个青年编辑的成长、成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青年编辑的培养上,最大的困难在于队伍的稳定性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对学报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等领导岗位的调整过于频繁;其次是学报编辑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很多青年编辑并没有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想法,一有机会就会转岗或离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从学校管理者的层面着手,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学报编辑岗位的吸引力,同时还应尊重学报编辑工作的自身规律,尽可能保证编辑队伍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学,让他们在学报编辑工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从而树立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理想信念。学报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假以时日,当编辑学者化或学者化编辑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编辑队伍的常态,我们相信这些学报的办刊质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二是做好青年作者队伍的培养工作。为解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高质量稿源短缺的问题,各学报编辑部可谓想方设法地加大组稿、约稿的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重金聘请栏目主持人、重金约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报的稿源质量,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认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与其把关注度都放在那些在相关研究领域里已经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青年作者的引导和培养上。在难以约到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将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即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在精心做好选题策划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并帮助一批青年学人(可以是青年教师,也可以是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一些本科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聘请专家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指导,及时跟踪他们的研究进展,优先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等等,让这些青年学人在逐步成为相关领域研究专家的同时,也成为对本学报有忠诚度的作者。一旦这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形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稿源短缺问题也就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四、结语

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科研力量息息相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人才的任务,与重点院校或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普遍存在着学科力量较弱、科研整体水平不高、科研人才匮乏等问题。因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想在短期内通过高难度、大动作的改革,进而实现学报的跨越式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谈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强调,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4]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想要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就应当更新观念,不要去跟重点高校或老牌本科院校学报去比引用率、转载率等所谓的影响因子,更不要把短期内入选“核心期刊”“名刊明栏”等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普通高校新建性、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以卧薪尝胆的勇气,通过科学定位、突出特色、狠抓队伍建设等,在主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的价值,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最终实现学报的内涵式发展。

[1]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王洪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兼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4]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J/OL].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113/c219468-19560781.html. 2012-11-13.

Study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Journ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LUO Chuan-q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Yizhou Guangxi 546300)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pplication-oriented re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college journals'connotative development,and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about their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ay from new property,local character,application aspects.It also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way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ournal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path selection and tea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application-oriented reform;college Journal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G237.5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673—8861(2016)04—0129—05

[责任编辑]张琴芳

2016-10-14

罗传清(1972-),男,广西南丹人,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编辑学。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16年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ZC10)。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内涵式应用性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既有检测技术在老旧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