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程化”微课教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建设

2016-02-04姜乐虹

黄河之声 2016年6期
关键词:全程化模式

姜乐虹



论“全程化”微课教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建设

姜乐虹

(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如今的社会充斥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推动着网络和移动平台设备嵌入生活和工作当中,同样在教学中科技的利用频率保持在持续上升的状态,微课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和方式进入到教育视野当中。本文以微课教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高师声乐教学中微课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对微课在当中的运用的思考,并以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出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全程化”应用微课教育。

关键词:微课教育;高师声乐;全程化;模式

微课的观念由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提出,微课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思想上开展的微课程,将某一简明的主题或概念作为课堂内容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料展开的时间为60秒的微课堂,实现在线或者移动学习。微课于2010年进入中国,地域从最初的广东、深圳一带逐渐拓展开来,微课的广泛传播也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击。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微课特点

(一)专业的内容

对于声乐这门专业而言,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强调理论和表演兼备的综合性。高师声乐教学的微课的开展,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人才和目标的标准,既要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史资料等音乐理论进行重难点的教授,也要对演唱的技巧和表演的效果进行讲解,同时要学习如何授之于人的方法,让高师声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理论、表演和教育结合的综合技能。

(二)有趣的形式

一直以来,将音乐知识和抽象的演唱技巧作为教学内容的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多为抽象而难于琢磨,微课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或者音响,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推动学习进程。微课是在短时间内将浓缩的内容表达清楚,在这样的时间区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和学习状态与传统课堂的时间范围相比似乎没有什么难度,这样简短、有效的学习效率更适合高效率和高节奏的现代化节点。同时,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注重的是听觉效果下激发想象从而描绘出来的头脑中的视觉效果,采用音频、视频这些教学工具更助于听觉转化为视觉过程的发生,也更贴近学生的学习趣味,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多方的主体

在教育不断的改革中,对自主探究的鼓励越发明显,因此微课教学中同样重视鼓励教学参与者多方的信息沟通,在过程中突出探究、合作的交流。微课的实施主体可以使教学者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教学参与者,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研工作者,多方教学主体彼此之间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展现不同角度上的思想碰撞,从多个角度出发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锻炼实践和科研的能力。

(四)灵活的场景

对声乐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十分重要,需要在应用中增强知识的巩固,微课进行的场景并不局限,所选用的资料也十分多元。微课将真实的场景运用到课程中,在不同的状态和环境下传授知识,让学习者感受真实实践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中这方面的不足。视频通过剪辑的技巧带来了多种场景,给学习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受。例如现在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在网上举办的声乐慕课《戴你唱歌》取得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二、高师声乐实施微课教学的价值

(一)对学习者而言

对学习者而言,微课应用在高师声乐中最首先体现的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为了符合人类记忆和集中精力的特点,教学的模式在针对性、高效率的内容提炼中展开,能够缩短学习者接受信息的过程,短时间的集中学习大大了学习者的学习压力和精神状态,灵活的学习模式对学习者而言是负荷的降低。精炼的微课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的教学,使得学习的过程展现出强效的针对性,节省时间和改善效率。

其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微课在高师声乐中的开展,强调的是形成实践共同体。在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习者比较被动,老师说学生做,而在微课中,学习者不仅是被动的接受方,也可以成为课程的主导方。对高师声乐而言,理论和表演需要在实践中同步发展,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展开的讨论正是微课教育中所倡导的,让学习者主动的承担起微课内容的建构。

(二)对教学者而言

其一,微课的出现对教学者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教学工具,为教学中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并且环绕着课程内容为中心,以一种演唱技能和知识点展开,更易于教学者备课。在教学中,因为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常常需要通过实例的演唱或者名家示范的演示让学生获得信息,但如果只是泛泛的的欣赏整个视频,没有终点,也达不到突出重点的作用。而微课中出现的视频经挑选后,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二,这个挑选的过程也是考验教学者提炼知识点的能力,也无形中帮助了教师一次次的锻炼能力。微课中所使用的素材和教学的内容,这个整个设计的过程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 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作者简介:姜乐虹(1979-),女,山东龙口人,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全程化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探析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全程化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构建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