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合理性及其治疗策略

2016-02-04窦克非丰雷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真腔假腔导丝

窦克非,丰雷

述评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合理性及其治疗策略

窦克非,丰雷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供血区可能有大量存活心肌,同时近年来CTO介入成功率在部分医院已经高达90%,因此CTO开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目前综合了前向逆向与前向再进入技术的综合策略显示了其高效、快速的特点,有望称为CTO主流治疗策略。

评论;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ulusion,CTO)约占日常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病变的15%。长期以来CTO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始终徘徊在70%以下[1]。近十余年来介入器械和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经验丰富的中心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本文将对CTO介入治疗的合理性及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1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合理性

传统观念认为CTO均伴随侧支循环的形成,侧支循环的充分建立可以有效改善闭塞段远端血管的血供,从而减轻患者的缺血症状,甚至带来临床预后的改善。然而这种获益非常有限,大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并未因此好转,3/4以上的患者存在静息状态下的心肌缺血[3]。与药物治疗相比,对已有丰富侧支循环的CTO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仍可明显减少远期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4]。冠状动脉的慢性闭塞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顿抑和冬眠,造成心功能储备不足。成功进行血运重建后,靶血管供血范围内的心肌缺血获得明显改善,心功能逐渐恢复。这种趋势从术后1~4周开始出现,并在3个月内得到完全体现[5]。对于供血范围较大的闭塞血管,若经客观检查证实存在大量的存活心肌,即使没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也应积极考虑进行介入治疗。近年来发表的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充分证实了CTO患者成功血运重建之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的远期存活率[6]。目前正在进行的EXPLORE、DECISION-CTO及EuroCTO等随机临床试验如若取得阳性结果,势必会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CTO治疗领域的证据级别。

2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特点

在血管的慢性闭塞过程中,闭塞段的近端形成纤维钙化为主的纤维帽。闭塞段内充满不同密度的多种组织成分,如机化血栓、粥样硬化和钙化组织、淋巴细胞以及新生血管。部分新生血管生长到血管外膜,形成造影可见的桥状侧支。近年来的病理研究提示,闭塞段内或血管壁上常可见到平均直径200 μm的微通道,普遍被认为在介入治疗时可作为导丝通过的路径[7]。正常心脏的冠状动脉之间本就存在着潜在的侧支循环,缓慢的闭塞过程可为侧支循环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时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良好的侧支循环(连续性好、迂曲程度轻,与靶血管无明显夹角)可为逆向介入治疗提供理想的通路。此外,闭塞段以远的纤维帽承受相对较低的压力阶差,冠状动脉造影可见的形态常比较模糊,钝头残端比较少见,这也为逆向介入治疗提供了病理基础。

3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治疗策略

目前主流的CTO介入技术,主要包括正向、逆向以及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三种技术。

3.1正向技术

正向技术是所有CTO介入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传统前向技术主要包括单导丝技术、平行导丝技术及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导丝通过技术。微导管辅助下的单导丝技术是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正向技术。通常首选带有亲水涂层的锥形头端软导丝(如Fielder系列)尝试寻找微通道以进入闭塞段;选用非亲水涂层的相对较硬的导丝通过闭塞段。导丝的“升级策略”应根据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及术者的经验而定,按头端硬度逐渐增加来升级选择导丝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穿孔的风险。正向导丝的操控手法主要包括钻(drilling)、穿(penetration)和滑(sliding),通过调整旋转及推送力量的平衡通过闭塞段。微导管的辅助可以给导丝的操控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可以借助其方便地进行导丝交换。Corsair微导管兼具支撑与扩张的特性,逐渐成为目前的主流选择[8]。

操作中,一旦导丝进入内膜下,反复调整其位置将导致内膜下空间的扩大,此时应考虑应用平行导丝技术。保持第一根导丝位置不变以持续封闭假腔入口,选取操控性更好的另一根导丝,在微导管的辅助下,实时参考第一根导丝的位置,选取不同的穿刺点重新尝试进入真腔。Crusade双腔微导管具有中心腔(over the wire)和快速交换(rapid exchange)腔双重结构,可帮助减少导丝通过时对血管的损伤,避免导丝间相互影响,提高攻击位置的准确性,改善第二根导丝的操控性,也便于快速交换下一根导丝,进一步提高了平行导丝技术的成功率[9]。

IVUS指导下的导丝通过技术,根据IVUS导管的位置分为分支技术和假腔技术。前者主要应用在闭塞段近端存在较大分支的情况,后者是在假腔内指导导丝重回真腔。该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术者非常熟悉IVUS影像的特点,具备极强的空间判断力,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2逆向技术

逆向技术包括逆向导丝通过技术、对吻导丝技术、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 CART)、反向CART技术。与近端纤维帽相比,闭塞病变远端纤维帽的形态和质地都更易于导丝通过。若逆向导丝通过技术失败,可将该导丝作为路标保留,重新尝试前向通过技术,即所谓对吻导丝技术。CART技术主要用在逆向导丝无法进入真腔时,沿逆向导丝送入球囊并在闭塞段的假腔内进行适当扩张,控制性地扩大局部假腔,之后操控正向导丝进入该假腔,多可顺利通过闭塞段。由于该技术需要扩张侧支血管以便于逆向器械的通过,目前已被反向CART技术取代。后者经正向导丝在假腔内进行球囊扩张,操控逆向导丝通过病变,避免了扩张侧支血管可能导致的并发症[10]。

3.3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

传统的内膜下寻径重回真腔(subintimal tracking and re-entry,STAR)和miniSTAR技术虽问世多年,但操作成功率低,风险高,假腔范围过大导致远期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率高,限制了此类技术的应用。随着Crossboss和Stingray等专用器械的进展,ADR技术的应用比例逐年增高。

Crossboss导管的轴杆由多股导丝盘绕,可提供1∶1扭矩传导;头端为直径1 mm的钝圆形,可减少血管穿孔的风险;内腔与0.014英寸导丝兼容,外径与6F指引导管兼容。体外段旋转手柄的快速旋转可使导管缓慢前行,直至进入内膜下空间或远端真腔(20%~30%病例,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或支架内闭塞)。导管的头端可钝性剥离冠状动脉的三层结构,产生的夹层范围比较局限,可控性强。

Stingray是一个1 mm宽的扁平中心腔的球囊,可沿0.014英寸导丝送至由Crossboss所致的内膜下位置。以4 个标准大气压加压后,球囊的两翼将在内膜下自动环抱血管,选择合适投照体位使球囊的扁平面与管壁平行。球囊上带有两个带有不透射线标记且方向相反的导丝出口,此时其中必有一个朝向真腔。Stingray专用导丝是预塑形的头端极细的高硬度导丝。术者调整导丝使其从朝向血管腔的出口穿出从而进入真腔。

FAST-CTO研究入选了150例复杂CTO,全部使用Crossboss-Stingray系统,主要终点是导丝成功进入远端血管真腔,次要终点是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及30天的MACE发生率。最终的手术成功率为77%,56例Crossboss导管直接进入远端真腔,59例利用Stingray球囊和导丝进入远端真腔。入选的后半阶段,手术成功率从67%提高至87%,说明这项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安全性分析显示,30天MACE的发生率为4.8%,有5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但均没有进行心包穿刺及外科手术干预,平均的曝光时间相比于传统CTO技术均明显降低[11,12]。

传统的CTO正向及逆向治疗手术时间长、难度大、费用高,策略选择上缺少统一标准,术者间治疗成功率的差异较大。美国的一些术者将正向、逆向以及ADR这三种技术整合在一起,提出了“Hybrid策略”这一概念。其目的在于创建一套系统的CTO介入治疗方案,以最少的放射线剂量、造影剂用量和器械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效率,同时便于技术教学和传播[13,14]。

该策略建议在进行双向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以下指标制定处理策略:近端纤维帽的形态特征、病变长度是否大于20 mm、闭塞段以远的血管条件以及是否存在理想的侧支循环。对于短病变的处理首选正向技术,有限地更换导丝,一定时间内未能通过病变则转换策略;若导丝进入内膜下,则立即改用ADR技术;对于长病变首选ADR技术,若在限定时间内未成功则考虑应用逆向介入治疗,并首选反向CART技术;对于血管开口位置的病变、近端纤维冒显影不清或远端血管弥漫性病变应首选逆向技术。在Hybrid策略中,最重要的在于首选技术未能顺利通过闭塞病变时,及时改变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及成功率,减少射线暴露及造影剂用量。

4 结语

近十余年来,各种先进的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术者们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且乐于交流,保证了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稳步上升。但是,临床医生需要客观准确地把握CTO介入适应证,避免不恰当的医疗行为。我们应结合国内硬件条件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为每位CTO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 Serruys PW, Morice MC, Kappetein AP, et 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360: 961-972.

[2] Karmpaliotis D, Green P.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2014 beyond the J-CTO score (Japanese Multicenter CTO registry):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5, 8: 268-270.

[3] Jang WJ, Yang JH, Choi SH,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benefit of revascularization compared with med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and well-develop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5, 8: 271-279.

[4] Kumbasar D, Akyürek O, Dincer I, et al. Good collaterals predict viable myocardium. Angiology, 2007, 58: 550-555.

[5] Haas F, Jennen L, Heinzmann U, et al. Ischemically compromised myocardium displays different time-course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correlation with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1, 20: 290-298.

[6] Joyal D, Afilalo J, Rinfret S. Effectiveness of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Heart J, 2010, 160: 179-187.

[7] Sumitsuji S, Inoue K, Ochiai M, et al. Fundamental Wire Technique and Current Standard Strategy of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With Histopathological Insight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1, 4: 941-951.

[8] Tsuchikane E, Katoh O, Kimura M, et al. The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novel catheter for collateral channel tracking in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s.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0, 3: 165-171.

[9] 丰雷,慕朝伟,颜红兵,等. 应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处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经验分享.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412-415.

[10] Rathore S, Katoh O, Tuschikane E, et al. A novel modification of the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the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reverse 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tracking.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0, 3: 155-164.

[11] Werner GS. The BridgePoint devices to facilitate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through controlled subintimal reentry. 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11, 8: 23-29.

[12] Werner GS. The BridgePoint devices to facilitate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through controlled subintimal reentry. Expert Rev Med Devices,2011, 8:23-29.

[13] Michael TT, Mogabgab O, Fuh E,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hybrid approach” to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terventions: a detailed procedural analysis, J Interv Cardiol, 2014, 27: 36-43.

[14] Christopoulos G, Menon RV, Karmpaliotis D,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hybrid” approach to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insights from a contemporary multicenter US registry and comparison with prior studies. J Invasive Cardiol, 2014, 26: 427-432.

2016-10-19)

(编辑:漆利萍)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冠心病诊疗中心

窦克非 主任医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 Email:drdoukefei@126.com 通讯作者:窦克非

R54

C

1000-3614(2016)12-1157-03

10.3969/j.issn.1000-3614.2016.12.003

猜你喜欢

真腔假腔导丝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主动脉几何构型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围手术期支架周围假腔残留的预测价值
复杂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防止覆膜支架误入假腔的手术经验
尤昭玲关于假腔求子临证经验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
正向入口不明CTO病变的处理策略和器械技术
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诊断再探讨
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中应用技巧分析
运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