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外精神薪火相传 六十年后再启航

2016-02-04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胡盛寿

庆祝阜外医院建院60周年

阜外精神薪火相传 六十年后再启航

胡盛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专门从事治疗胸、肺、心血管疾病的医院,她的成长恰恰是中国现代心血病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她也是一扇窗,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心血管病学事业的成长和壮大。在阜外医院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以阜外医院为轴线,回顾中国现代心血管病学事业的发展。

1 60年,阜外人和阜外精神薪火相传

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心脏有特殊的理解,认为“心”为阳刚之器,心主血脉,心主神智。中国古老的疾病观和朴素的哲学观,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阜外60年,见证了我们国家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疾病谱也相应转变,由最早的以感染性、呼吸性疾病为主,到现在的以心血管疾病为第一大病的巨大变化。

1956年,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和军队系统的一些从事胸、肺、心专业的精英们在北京的黑山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1958年,集体转业并迁址,称之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第一任院长吴英恺教授在开业典礼上号召全院职工发起对中国胸、肺、心血管疾病的进攻。他的演讲,至今仍犹存耳边。1962年医院同时兼称心血管病研究所;2009年,中央编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继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5年,医院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正式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现在的阜外,以年均1.37万例心脏手术,4.8万例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讲到阜外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记住医院的那些奠基人。这一个个的名字,值得我们去铭记。吴英恺教授,我国胸、心外科的奠基者之一;侯幼林教授,我国现代心血管外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尚德延教授,我国麻醉学以及心血管麻醉专业主要的奠基人之一;还有黄宛教授,我们国家心血管内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蔡如升教授,我们国家肺心病领域的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刘玉清教授,我们国家现代影像,尤其是心血管现代影像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们之后,还有很多阜外医院学科建设者们,如刘力生、郭加强等响亮的名字。几代精英,开拓了阜外心血管领域各专业,同时也铸就了阜外医院作为心血管专科医院的体系。

60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果取1956年和2016年随意一天比较,在同样一个场合,无论你是在影像室,在手术室,还是在病房,我们的设备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阜外精神一脉相承。几代精英,不仅奠定了阜外各学科,同时也铸就了阜外精神。

什么是阜外精神?首先通过几个例子来诠释一下在我们心目当中的阜外精神。1965年吴英恺教授在阜外医院接治食管癌的患者时发现很多患者集中来自河南等某些地区,而且多数为晚期。他由此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到这些地区展开调查,发现这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特别高。鉴此,他组织了四省一市的科研大协作,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影像诊断,再到手术方式切除,把当时食管癌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一步。在1982年,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年会的讲台。中国食管癌手术三十年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吴英恺教授这个故事的背后,体现了这代人救饥苦于危难的救世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以及对患者的同情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黄宛教授从美国回到国内后发现条件非常落后,唯一拥有的心电诊断设备就是一台坏损的单导心电图机。但他没有放弃,将坏损的单导心电图机修复改造成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导联的心电图机。黄宛教授的工作奠基了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心电生理学。正是凭着这种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后来被我们心血管从业者誉为圣典之作的《黄宛临床心电图学》。

什么是阜外精神?它来自两大支柱,一是老协和“敬业、严谨、博雅”的科学态度,二是来自人民解放军的“守纪律、讲团队”,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两者共同凝聚成了阜外医院的精神内核,正如朱晓东院士回忆在阜外医院经历时候所述,正是这两股力量的支撑让他成长。在阜外医院工作和学习的几代同仁们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阜外精神的流传输注了一脉相承的血液。

60年阜外人,阜外精神一脉相承。阜外医院为中国心血管病事业输送了无数人才。仅登记在册,有名可署的就有15 000名进修的医生、2000名研究生。阜外医院向全国输出了477名专家,中国各心脏中心的60%的主任们都曾经到阜外医院进修学习过。进进出出阜外几代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身上的阜外情结便是来源于对阜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2 60年艰难起步,看今朝,欣欣向荣

2.1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发展

中国心血管内科事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其中有很多事件需要我们铭记。1931年董承琅教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心脏专科病房;1952年黄宛教授开展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和导管检查;1961年于维汉教授对克山病机制的研究并切实对其进行防控;1973年孙瑞龙教授完成中国的首例希氏束心电记录等等。中国的心血管内科史上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开拓性的工作,值得我们去记住。正是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奠定了中国现代心血管内科发展的基础。

高血压病是中国心血管内科学发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50年代,由于特殊的国际形势,中国极其缺乏高血压的治疗药物。1958年,吴英恺教授等一起研制了中国第一个复方降压的药物“降压灵”。1959年中国第一次高血压普查在全国铺开。1962年黄宛、刘力生和刘玉清教授等共同对大动脉炎疾病的影像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动脉炎的概念。1987年中国开展了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血压病循证医学研究。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2007年刘力生教授当选为世界高血压联盟的主席,赢得世界对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尊重。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心血管内科整体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1984年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1985年第一例经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同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展首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以及高润霖教授率领团队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裸支架置入。这一个个可循的丰碑奠定了今天中国心脏介入治疗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不仅介入治疗数量快速增长,而且各种新型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等)迅速在中国转化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介入治疗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年治疗量仅仅几百例,如今我们每年已突破了56万例。中国介入心脏病技术正在向规范、普及和深入的方向发展。同时,中国的介入心脏病学已经走过了单纯引进国外产品的时代。在过去的10年当中,国产的介入心脏病学器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市场上目前使用的70%冠状动脉支架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心室间隔缺损封堵的器械几乎全部为中国制造,而且全球80多个国家开始使用中国生产的室缺封堵器械。中国开展的用于心室间隔缺损封堵的各种新型封堵伞的研制,成为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中国国产的新型Firework支架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到国际推广,在国际主流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学术交流在中国心血管内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2年吴英恺教授在文革特殊的背景下顶着“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压力,组织创刊了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学专业杂志《心脏血管疾病》。这本杂志也就是现今国内心血管领域中影响最大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前身;1978年他又领导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之后在阜外医院,相继诞生了《中国循环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和《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

2.2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中国的第一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后方实施的。1944年,吴英恺教授在重庆中央医院完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例心脏手术,即“动脉导管结扎术“,这仅仅比世界第一例该术式晚了6年。1957年梁其琛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低温下直视肺动脉瓣切开成形术,同年侯幼林教授在阜外医院完成了第一例低温下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958年中国第一代体外循环机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研制成功,开始了中国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的时代。在过去的60年中,回顾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几代阜外医院的创业者们始终把发展开拓心脏外科技术作为己任。从1956年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974年的第一例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76年的第一例自制牛心包生物瓣置换术,直到1987年的国内首例大动脉调转术,2004年的大动脉双根部调转术等。这一个个术式,记录了阜外医院在心血管外科不断探索前进的步伐。

1958年苏鸿熙教授利用从美国带回的体外循环机在西安完成了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这可以说是中国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的奠基之作;1987年郭加强教授完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动脉调转手术;1989年上海的丁文祥教授完成了第一例新生儿心脏直视手术。在这些奠基者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国的心血管外科迎来了它的春天。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首位出生缺陷疾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第一大国,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量每年约8万例,是北美地区的4倍。阜外医院2015年完成了4 50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心。

中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始于文革时期的重重压力下。阜外医院的郭加强教授从动物实验开始做起,197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之后阜外医院几代人不断跟进国际冠状动脉外科发展潮流,先后完成了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创新性开展了多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复合技术治疗。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年手术量已达4万多例。阜外医院冠状动脉外科的手术死亡率已经连续十年不到0.6%。

中国瓣膜外科始于兰锡纯教授于1954年完成的第一例闭式二尖瓣扩张术。 1958年侯幼林教授完成了第一例直视下的二尖瓣成形术,1965年上海蔡用之教授完成了第一例机械瓣植入手术,1975、1976年郭加强教授、朱晓东教授先后利用我国自己研制的牛心包瓣在主动脉瓣、二尖瓣位进行了生物瓣替换手术。过去20年内,中国瓣膜外科发生了显著变化。1997年到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群瓣膜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比率已下降了3倍。目前,在中国很多医院,瓣膜置换和成形手术已经成常规术式,全国每年完成6万多例各种心脏瓣膜手术。

在中国现代心血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是1982年郭加强教授在致力于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同时,组建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中心”面向全国开展心血管外科的普及工作,先后促成了44家医院建立了心外科,30家医院心外科由过去的散摊子得以复苏并重启,29家医院的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在此之后,几任阜外医院领导者们持之以恒地推进这项工作。目前中心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168家医院。

今天的中国心血管外科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手术的数量方面,已经由过去的蹒跚起步发展到现在从总体数量上名列前茅。我国心血管外科仍在继续壮大。阜外医院目前年心血管外科手术例数已超过1.3万,全国年手术量超过1000例的医院已有46家。

2.3心血管影像医学

中国心血管影像医学发展史上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忆的事件。1956年,阜外医院自己研制了快速换片机和造影需要的高压注射器。,1982年,阜外医院完成了首例数字剪影血管造影,这些事件奠定了中国现代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刘玉清教授提出了“X线-临床-心电”三结合的影像诊疗思维,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了“大影像”体系的建设,2007年在阜外医院建立了中国首个杂交手术室,把影像和临床从形态、功能、治疗融为一体。从著书立说到构建学科体系,阜外几代人为中国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4心血管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

中国最早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始于 20世纪对来自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大学生的小规模高血压调查。1959年,第一届中国心血管病系统疾病学术大会在西安举行,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的黄家驷教授,在会上提出要应对疾病谱的变化,发起了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宣战的号召。之后,黄宛教授等前辈在国内先后对高血压、冠心病建立了各种流行病学调查网络。20世纪60年代,吴英恺教授领导了阜外医院从事心血管流行病学的专家们在北京的首钢社区建立了中国首个心血管疾病社区防治网络。30年来,首钢居民脑卒中发病率降低了54%,死亡率降低了74%。“首钢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慢病防治的经典示例向全世界推广。它的成功不仅仅标志着中国慢病防治领域对世界的贡献,也充分体现出心血管疾病以预防为主产生的巨大效益。

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促进了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发展。陶寿淇教授领导了该项目的实施,并且成立了阜外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培养了一批从事心血管流行病学的专家,这些专家迄今仍活跃在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线。1983年中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包括2 000万人的莫尼卡方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在心血管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中国首个循证医学研究是1986年刘力生教授主持的“老年收缩压高血压实验”即Syst China。中国的循证医学研究从早期向国外亦步亦趋学习,到主持原创性China Peace临床结果评价研究,我们利用中国人口和疾病资源优势开始在世界循证医学领域崭露头角。阜外医院和牛津大学等建立的国际合作,不仅完成数个世界上知名的临床结果评价研究,改变了疾病治疗指南,同时也为中国的循证医学研究培养了人才。

2.5心血管病医学研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心血管病医学研究肇始于1925年上海的同济医学院德籍学者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尸检当中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为15%。1941年时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主任Snapper教授发表了题为“Chinese Lessons to Western Medicine”的专著, 介绍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工作。1942年,当时北平大学(现北京大学的医学部)林振纲教授发表了首篇中国冠心病研究论著。

60年过去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种省部级、国家级心血管疾病研究机构的不断诞生,促进了中国心血管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阜外医院建设的西山科研基地,是我国首个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具备了和国际上一流医学中心媲美的基础条件。根据2006年到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政府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投入明显地加大,10年来资助金额增长了15倍。相应地,在过去的15年当中,中国心血管病论文数量增加6.4倍,远远高于同期中国论文增长的平均水平(3.5倍),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的研究论文,已经跃居到了全球第二位。来自中国的心血管病医学的论文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心血管论文的10%,足见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3 看未来,阜外人和中国同仁,心存高远

尽管中国心血管事业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我们必须看到心血管疾病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美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过去10年当中已经明显下降了,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与2000年相比,2013年中国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长了55%,城市地区增长了10%,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且分布不平衡、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地域差异明显。我国冠状动脉注册登记研究的结果显示,不同医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率最低为0.7%,最高为6%。同时,根据我国为期10年的高血压及心肌梗死的一个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平均治疗率仅为27%,而美国这一指标为97%,可见和西方发达国家差异之大。更重要的是,就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而言,国民的健康意识亟待提高,普遍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适度运动、健康的饮食结构等,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新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对51万中国成人进行4年的跟踪研究,显示如能提高国人每日新鲜水果摄入量,每年可避免约50万因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由此可见,我国普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另外一方面,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特别是原创性的医学研究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全球临床注册登记研究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7月,中国大陆的心血管临床研究有869项,仅为美国的9.6%。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患者数量巨大,且拥有众多的心脏中心,但开展的临床医学研究数量少,尤其是高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凤毛麟角,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回顾阜外医院60年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心血管病学事业的腾飞。除了铭记奠基者们的光辉事迹和学习他们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未来10年、20年阜外医院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要实现由一个单纯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向国际知名的学习型的心血管医学中心的转变。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我们首先要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上创造符合国情的模式和有特色的中国方案。目前我国慢病的负担急剧增加,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治疗的患者数约占97%,但拥有88%医疗资源的大医院却只是承担了37%的疾病人口的治疗。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防治所面临的挑战。作为大医院、大专家,应该思考如何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就像当年吴英恺教授发起的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大协作。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国家分级诊疗的医改体系当中发挥大医院和大医生的作用,实现以医院为中心、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社区为中心、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从而实现医疗资源向社区和疾病预防下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遏制住超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就诊环境混乱等情况的发展,将医疗资源更多向充满人文关怀的清新社区转移。

建设学习型的医学中心需要去产生更多证据去影响我们指南和政策的制定。目前新药、新技术、新器械层出不穷,我们在治疗患者的同时,要思考医疗行为是否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6%,而且人均费用每年以20%的比例在增长,增长的比例居世界前列。但在医疗费用增加的同时,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为例,过去10年间我国的救治率和死亡率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我们要审视医疗行为,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结果评价研究来决定临床路径,制定临床治疗的指南以及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建设学习型的医学中心需要优化医疗质量。我们要不断扪心自问,是否向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医疗技术服务。在发展技术、为患者提供新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医疗质量的控制。阜外医院是国内首个公布年度医疗服务质量的医院,在阳光下去接受社会、公众和患者的监督和检验。阜外医院正在建立医生个人技术档案,同时推进国家层面的心血管技术质控和注册登记体系,从而能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审视的体系,来推进医生、医院和全国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建设学习型的医学中心需要去不断创新诊疗技术。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器械已经从早年的模仿发展到在现在的创新和超越。如国产心室辅助泵、第二代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和经导管植入的主动脉支架瓣膜Venus等。在技术创新上,阜外医院倡导的复合治疗技术不仅在中国得以实现和普及,并且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但我们仍然需要研发更多原创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以更加优质的产品、更加廉价的价格提供给中国和世界的心血管病患者。

建设学习型的医学中心需要去培养更多的人才。中国疆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尤其优质的医疗资源明显不足。作为大型的医疗中心,必须去做更多的工作,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先进的训练手段去培养更多的基层的心血管从业人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建设学习型的医学中心需要拥抱世界。我们要和世界的同行相互欣赏、合作,去迎接心血管疾病共同的挑战。要成为世界级的医学中心就要具备世界的视野,像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用中国的方案解决世界的问题”。以目前开展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为例,该项目有6 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3万名工作人员参加,覆盖500万人口,其中包括100万高危人群,全程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电子信息化的数据采集,进行此项目可以进行精准医学和新药物靶点的研究,可以培养和造就很多人才,最终该项目的实施也将在国际上发出来自中国强有力的声音。衷心期待通过全国心血管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以中国的方案、世界的平台,发出更多来自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的好声音。

最后,我要向60年来无私帮助过阜外医院的海内外学者和同行们,关心和支持阜外医院成长的各级机构和领导,为心血管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几代阜外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您们的信任和支持,成就了阜外,阜外也将继续为您们的健康而奋斗。

2016-09-20)

(编辑:宁田海)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R54

C

1000-3614(2016)12-1145-05

10.3969/j.issn.1000-3614.2016.12.001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刘排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