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6-01-31刘娜
刘 娜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刘 娜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1例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3.2%,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发生过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发生过敏3例,局部红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相比较常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银杏达莫;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高。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突然,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流涎、肢体不灵活等症状,因此需及时治疗[1]。临床治疗常常采用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措施。本研究为探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选取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取得不错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1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为(65.8±4.2)岁;对照组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为(66.2±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CT确诊。排除标准:经手术治疗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严重精神疾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采用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稳定血糖,预防感染等措施;实验组则采用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外加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70%~90%;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距用方差分析,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患者显效51例,有效1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6%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值90%~100%,明显于优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值46%~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发生过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发生过敏3例,局部红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导致,缺血区域组织由于血氧供应不足而导致脑组织液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症状[2]。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①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脑组织的灌注下降导致谷氨酸和甘氨酸在缺血区的积聚,其产生一氧化氮和自由基等破坏脑组织,进一步加重脑损伤。②自由基损伤:活性氧的产生过多,导致自由基生成不受控制,引起自由基锁链和增值反应,自由基进一步增多,使线粒体,溶酶体等遭到破坏。③炎性递质作用:炎症递质的激活,出现持续的炎性反应,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液体外渗等,导致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死亡。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常规的治疗方式,但其疗效有限,临床应用不是十分广泛。本研究采用的银杏达莫注射液为银杏提取物,具有拮抗血小板活性作用,还能对血栓素起到抑制的作用。而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其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弱脂质氧化作用,延缓脑神经的破坏[3]。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为探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选取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相比较常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疾病的预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艳,张晓雷.4种给药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57-58.
[2] 陈颖,王志海,陈文荣,等.氯吡格雷联用阿托伐他汀预防高危患者脑梗死再发前瞻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1):10-12.
[3] 马明娟.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31-3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