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风”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2016-01-31张兰坤过伟峰杨小燕李婷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散寒荆芥防风

张兰坤,盛 蕾△,过伟峰,肖 婧,杨小燕,李婷婷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南京 210017;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46)

“防风”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张兰坤1,盛 蕾1△,过伟峰2,肖 婧1,杨小燕1,李婷婷1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南京 210017;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46)

防风性味辛温,归膀胱、肺、脾、肝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等功效,主治外感表证、风湿痹痛、破伤风、风疹瘙痒及脾虚湿盛等病证。历代医家依据其性味、归经及质轻上浮、发散、祛风、善行善走的特性,结合中医辨证,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笔者选取荆防败毒散、玉屏风散、泻黄散、消风散及痛泻药方等临床常用方剂,简述其防风的配伍用意,以了解此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防风;方剂学;组方配伍

防风又名“屏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1]。其质松而润,被誉为“风药中之润剂”,主治外感表证、风湿痹痛、破伤风、风疹瘙痒及脾虚湿盛等病证,是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中药。笔者参阅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选取部分常用方剂,对防风的配伍寓意作一简述。

1 功专祛风散寒解表

代表方药为荆防败毒散。该方首载于明代医家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原方由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组成,功效发散风寒、解表祛湿。主要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者,现代亦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赖以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从而发挥抵抗外邪的卫表作用。肺主气司呼吸,依靠宣发肃降实现呼浊吸清,保持呼吸均匀顺畅。肺位居上焦,易受外邪侵袭。风为六邪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客于肌表,正邪交争,卫表不和,则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湿邪留滞于上,故胸隔痞闷;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咳嗽、鼻塞、声重,治以散寒解表、祛风除湿为主。方中以荆芥、防风为君药,重在发汗散寒、祛风除湿;羌活、独活协助荆芥、防风发汗散寒,兼能祛风除湿用为臣药;川芎祛风行气止痛除头身疼痛,前胡、柴胡、枳壳、茯苓、桔梗利气宽胸化痰,以治胸隔痞闷、咳嗽咳痰共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散寒、祛风去湿之功。本方中防风味辛、性温,辛主发散,温能散寒,入肺经功专祛风解表、散寒除湿。再伍以荆芥,二者相辅相成达腠理、发汗邪,正如《本草求真》云:“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用以加强发散风寒解表之功。且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防风和荆芥药理作用相似,均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由此可知,本方中应用防风为君药乃是功专祛风散寒解表之用。

2 药性善行助它药布散

代表方药为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名方,常用于治疗自汗、感冒、咳喘、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本方证多由肺卫虚弱、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黄芪是补气的代表药,大补脾肺之气以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作用;防风异名又叫“屏风”,功善走表而散风邪,三药合用托里固表、玄府闭合有度,故能治疗表虚自汗之证。《医方考》谓:“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本方中黄芪甘温补气固表益卫,但甘药性缓不能速达于肌表,而防风味辛、主发散,善行善走,二者配伍,黄芪得防风不仅可使补益之气快速布达肌表而起到固表作用,又无单纯固表容易滞留邪气的顾虑;而防风得黄芪既可祛风解表而又无过度发散耗伤正气之虞,实乃是相畏相使之配伍。可知方中应用防风乃借助其味辛善行之性,协助补气药物快速布达周身形成屏障,加强补气药物的固表作用。

3 味辛发散以疏风散火

其代表方药为泻黄散,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载之名方,书中记载:“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蕾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剉,同蜜酒微炒香为末,水煎服。”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或成人顽固性复发性口疮、舌炎、唇炎等口腔疾病。《医方考》谓:“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受损,运化无权,升降转枢无力,则脾之清阳不升,郁伏于内而生脾火,其属自身阳气不能升发郁积而成;脾不升清致胃气不降,则胃火内生。火郁伏于脾胃,谓之“脾胃伏火”。对于脾胃伏火者,其脾火当以升散之法清之,其胃火当以苦寒泻之。本方中以石膏、山栀清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生甘草泻火和中为使,诸药有机配伍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因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此中伏火积热,因而本方中重用防风乃取其升散之性,不仅助脾气升发,升散脾中伏火,同时又取“火郁发之”之意疏风以散火,通过散火达到泻火的功效,可谓是深得《内经》“火郁发之”之要旨,应用本方可使脾火得以清泻而无伤耗正气之虞。

4 祛风胜湿止痒

代表方药为消风散,出于《外科正宗·卷四》之杂疥毒门,原书主治云:“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原方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荆芥、甘草等组成,功效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主治风疹、湿疹,现代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对于“十病九痒”的皮肤疾患,风邪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这其中包含自然界之外风与机体气血阴阳功能紊乱所致的内风。本方所治皮肤疾患多是由外风所致。风为六淫之长,且传统中医学认为“风胜则痒”,外感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客与肌表,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闭塞毛窍,郁于肌肤腠理之间,可见皮肤瘙痒不绝、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表现,治宜疏风为主、清热除湿为辅。防风味辛微温,归肺经,质轻上浮走气分,为祛风之圣药,功专祛风除湿止痒。本方以防风为君药与其味辛主散、功专祛风止痒关系密切,且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止痒作用[3],此即“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

5 “搜肝气”泻肝以止泻止痉

代表方为痛泻要方,最早见于《丹溪心法》,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功效补脾泻肝、缓痛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临床主证可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医方考》对本方考究时记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痛泻不止者,此方主之。”结合该方所描述的证候,与现代医学肠易激综合征较为相似。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多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指标异常,属于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腹痛腹泻,且其症状特点为痛一阵泻一阵,痛后必泻,时发时止,呈痉挛性,常伴随有肠鸣、腹胀、排气增多及消化不良等。患者平素情绪容易紧张激动,每于情绪波动时痛泻症状发生。痛泻药方之主证为脾虚肝旺,故应用白术补脾燥湿止泻;白芍泻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防风祛风胜湿止泻,全方有机配合、补泻兼施,具有调理气机之功,使得脾气得健、肝气得舒、气机调畅自然痛泻自止。临床中笔者认为,在痛泻要方所主之证的病机中,除具有脾虚肝旺证这一传统的病机因素外,结合其痛泻的临床特征表现,均与中医学“风”邪致病常见的发病急、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时发时止的特征比较类似。同时中医学认为,“风气通于肝”及“风能胜湿”,且元代医家王好古谓防风能“搜肝气”。因而,根据中医学取类比象的特点,在本方中应用具有“风中润剂”之美誉的防风作为佐药,其用意有三,一则借助其祛风胜湿的功能可除去肠道中多余水分从而止泻;二则因其质润的特性不似其他祛风药般香燥,能濡润肠道筋膜;三是防风味辛归肝经、辛散祛风,借其搜肝气之功用,达到散肝泻肝从而止泻止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风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以及抗炎、抑制超敏反应、抗菌等作用,可使肠道神经调节、免疫功能恢复正常[4]。

6 总结

防风作为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诸多版本的《中药学》教材将其列在解表药一章中讲解,可以推测其初衷的临床多用于祛风散寒解表,治疗外感疾病为主。然根据中医学“取类比象”的特点,历代医家从其质轻上浮、发散、祛风、善行善走的特性出发,结合中医辨证将其广泛应用于头痛感冒、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腹泻、痤疮、斑秃及口腔黏膜溃疡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防风确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及抗过敏等作用,极大地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随着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防风的临床效用价值及应用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8.

[2]叶建红.荆芥防风配伍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257.

[3]刘晓帅,曾南,赵璐,等.荆防散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58-160.

[4]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82.

R289.1

:A

:1006-3250(2016)08-1107-02

2016-01-11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南中医大科字[2013]5号)

张兰坤(1986-),男,河南周口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脑病学的临床教学与研究。

△通讯作者:盛 蕾,主任医师,副教授,Tel:025-83291149,E-mail:hejieqong1234@163.com。

猜你喜欢

散寒荆芥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大楼的防风攻略
艾草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