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考析

2016-01-3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杂病张仲景妇人

刘 静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考析

刘 静1,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进行考证、分析,认为古代妇人地位低下、脾胃损伤、胃气上逆,对“炙脔”性质的食物难以消化,因此造成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病证,且该病证与现代医学的“咽喉反流”密切相关。半夏厚朴汤的组方要旨是升降并用、以降为主,结合“日三夜一”的特殊服药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咽喉反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语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被认为是关于“梅核气”的最早记载。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说:“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这里强调的是“心咳”引起咽喉梗塞感的症状。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此系“胆病”所致的咽喉梗塞感。惟独《金匮要略》中提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给出了方药,但却没有给出病机。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其加以考证、分析。

1 关于“妇人、炙脔”的考证

“妇”为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繁体字到简化字,都表明从远古时代起,妇女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做家务活动。妇的本义为已婚女子,如媳妇、少妇、新妇、寡妇、弟妇、孕妇、产妇等,有时引申为成年女子,而未婚则多以“女”称呼。因此,张仲景在此实际是表明“咽中如有炙脔”多发于已婚妇女。

“炙”属于小篆字形,从肉从火,即肉在火上烤。本义指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熏烤。脔其义有三,当名词用,指切成块状的肉:“一曰切肉,脔也”[1];当动词用,指切肉成块:“脔,臞也”[1];量词,块状鱼肉(《齐民要术·作鲊》:“取新鲤鱼,去鳞讫则脔。[2]”《辞海》中注解说:“脔,切成块的肉。[3]”因此,炙脔也就是烤熟的大肉块。

《千金要方》中说:“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而《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注曰:“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

因此从考证中可以看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描写的是在妇人咽中如有烤肉堵塞,从而出现咽喉不适的症状。何以吃烤肉会堵塞咽喉?

2 “炙脔”何以独发于“妇人”咽中?

在古代,男主外,主持耕种等重体力劳动,发动、参与战争等,是社会活动的主角,应该有更多的机会食用炙脔,为何不说男子咽中如有炙脔?却独以“妇人”为说辞?这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加以理解。

古代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下,《礼记·丧服·子夏传》中就强调女子要有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人的工作就被局限于家中,操持一家老小的衣食及家务,食先尽长辈、丈夫、子女,最后才是自己;不停地忙碌着但又地位低下,这是古代妇人的常态。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多不聊生,饮食无着,因此家中多不会拥有丰富的食物。此时,有限的食物必先进奉老人、丈夫、子女,等到妇人已是所剩无几,于是忍饥挨饿可能就是常态,动物性食品的缺乏应该也是常态。偶有炙脔必是美味异常,急食之不待细嚼即咽下,大块炙脔自然易于梗塞咽喉,于是出现“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同时,长期的饥饿、素食等状态也使妇人的脾胃难以承受消化肉食的重任,于是食用“炙脔”后脾胃不能受纳、腐熟导致胃失和降,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

今之妇女虽无古代那些担忧衣食的烦恼,但一般也是承担家务的主角,同时还要承担工作的压力、子女的教育等,且女性多喜甜食,每到秋冬季节大量进食红薯、栗子等甘味食品,“甘令人中满”,因此会出现秋冬季节咽喉部异物感病例显著增多的现象,也属于“咽中如有炙脔”的感觉。这也符合今天西苑医院耳鼻喉科的临床实际,每年10月以后,因咽喉异物感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

3 关于“半夏厚朴汤”的考证

半夏厚朴汤的方剂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整方组成甚是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厚的机理。

历代医家对半夏厚朴汤多有评点,如《医宗金鉴》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将其作为行气剂的代表方剂之一,认为其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痰气郁结于咽喉导致的梅核气,本方的辨证要点是“情志不畅,痰气互结”[4]。

而笔者以为在半夏厚朴汤中,药物全都主入胃经,可以分成2组,一组是苏叶、半夏、厚朴,一组是茯苓、生姜、厚朴。无论从药性还是用量来看,苏叶偏升量少,半夏、厚朴偏降量重,合而参之则以降为主,这也符合“胃气以降为顺”的原则;茯苓、生姜、厚朴偏温,功专中焦,以养胃健脾为主,且其中隐含升降之意,其中的“升”主要因生姜的辛味,但偏降的厚朴、茯苓用量偏大,因此整方是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主,且以降为要,至于何种病机并无大碍,但须脾胃升降得复则气机得复,“炙脔”自消。

从半夏厚朴汤服药方法分析,张仲景提出半夏厚朴汤的煎煮法是:“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的其他方剂中也多有注明服法,如小柴胡汤要“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甘麦大枣汤、温经汤要分温三服,旋覆花汤、甘遂汤要顿服,抵当汤则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独半夏厚朴汤要“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为何要在夜间加服1次?其实,张仲景提出的服药方法都是根据不同的疾病设定,半夏厚朴汤的独特服法也是针对“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证的根本病机,说明近两千年前张仲景就认识到夜间加服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因此,张仲景提出半夏厚朴汤“日三夜一”的服法,这比现代医学“大约有10%~20%的无症状性反流发生于夜间睡眠中”的认识早了近两千年。

4 结语

综上所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实际上指的是以咽喉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此类疾病多发于妇人,由饮食失宜、损伤脾胃所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证与咽喉反流性疾病极其相似。半夏厚朴汤实际是用来治疗咽喉反流的有效方剂。张仲景用此方来治疗妇人饮食失宜、损伤脾胃之后的“咽中如有炙脔”证,结合特殊的服药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胃气机,促使胃气回归“以降为主”的本质。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1989:5.

[2]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1956:12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416.

[4]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21-222.

R276.7

:A

:1006-3250(2016)08-1015-01

2016-02-12

刘 静(1971-),女,山东临沂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传承博士后,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杂病张仲景妇人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从瘀论治男科杂病验案三则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调中思想探析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犬人
犬 人
善良的打劫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