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根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病名探讨*
2016-01-31陈玉根
周 青,徐 超,张 丹,陈玉根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
陈玉根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病名探讨*
周 青,徐 超,张 丹,陈玉根△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
为更好地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建立确定、统一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中医病名,陈玉根教授从西医学和中医学不同角度,论述对于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认识及病名沿革,探讨其确切的中医病名。陈玉根翻阅古典医籍,借鉴中医外科经典著作,以现代临床实践为基础,依据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征,参照现代中医命名原则,提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病名—肛周毒疔,其病机为热毒炽盛、下陷肌肤、内攻五脏,导致血气衰竭、筋骨良肉皆坏死。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中医病名;肛周毒疔
1 西医学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病名的认识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是由多种细菌协同作用导致的严重、少见、快速进展的以肛周和会阴三角区筋膜坏死为特征的爆发性感染性疾病。在英美地区,死亡率接近50%[2-3]。有关坏死性筋膜炎症状的最早描述[4]出现在五世纪希波克拉底的书籍中,在他的记载中出现了下列症状,如爆发性丹毒、大量的组织破坏、特征性的气体坏死,伴发严重的侵袭性感染。18~19世纪,英国海军外科医生根据其症状将其称为医院坏疽[5](hospital gangrene),并于1871年首次出现在医学教科书中。1952年Wilson[6]提出将皮肤、皮下组织、浅深筋膜的进行性坏死正式命名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其意思为沿筋膜传播的软组织感染。
2 中医古籍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相关论述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各异,受师承家授的影响,中医文献中并无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发病部位、疾病特点、演变规律,在历代文献中均可找到类似症状的描述。
2.1 锐疽、鹳口疽
《灵枢·痈疽论》:“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臀部》[7]:“此证一名锐疽,生于尻尾骨尖处。初肿形如鱼肫,色赤坚痛,溃破口若鹳嘴,属督脉经。”《外科正宗》论述[8]:“鹳口疽,乃三阴亏损督脉之经浊气、湿痰流结而成。其患发在尾闾之穴,高骨头尖,初起形似鱼肫,久则突如鹳嘴,朝寒暮热,日轻夜重,溃后稀脓出而无禁,又或鲜血出而不停。凡发此者,壮年尤可,老年为虑。”《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9]:“此乃三阴亏损,督脉之经浊气湿痰流结而成。其患发在尾闾之穴高骨尖上。初起形似鱼胞,久则突如鹳嘴,朝寒暮热,日轻夜重,溃后稀脓出而无禁,又或鲜血出而不停。凡发此者,壮年犹可,老者可危。”
2.2 穿裆疽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9]:“穿裆疽,生背之下极,属督脉及太阳经,由劳伤忧思积郁所致。宜速治,稍缓则溃烂难收敛。欲成漏者,多麻木黑陷。泄泻呕哕,疲倦者不治。”并引《心法》:“穿裆疽生于会阴穴,在谷道之前,肾囊之后,此系皮囊空处,如痛连睾丸及腰背肛门。根深迟溃,腐伤尿管,漏溺不能收敛者,至险。”
2.3 赤施、烂疔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二·痈疽门总论》[10]:“发于股阴者,名曰赤施,不急疗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可疗。一云六十日死。”《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11]、《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10]对烂疔有详尽的描述:“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者。忌沸热食烂物。”
2.4 脏毒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9]:“脏毒生于肛门之两旁,乃湿热相火内灼肺金而成也。或醇酒膏粱,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发于外者,多实多热,脉数有力,肛门突肿,大便秘结,肚腹不宽,小水不利,甚则肛门肉泛如箍,孔头紧闭,此为外发,属易治,宜通利大小二便,珍珠散、人中白散搽之,脓熟针之。发于内者属阴虚,湿热渗入肛门,五内结肿,刺痛如锥,小便淋漓,大便虚秘,咳嗽生痰,脉数虚细,寒热往来,遇夜尤甚,此为内发,属阴难治……凡犯此候,未得见其有生。”《徐评外科正宗·痈毒门》[12]:“夫脏毒者,醇酒浓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初起肿痛,红色光亮,疼痛有时,肛门不坠、便和者易。初起坚硬漫肿,五内闭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险。已成疼痛日甚,肿连小腹,肛门闭紧,下气不通者重。”
2.5 便毒、横疽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前阴部》[9]:“便毒生于小腹下,两腿合缝之间,其毒初发寒热交作,腿间肿起疼痛是也……初起切不可用寒凉之药,恐气血愈滞,不得宣通,反成大患,惟当开郁散气,清利热毒,使精血宣畅,则自然愈矣。”“横疽,在左腿夹缝折纹中,形长如蛤,阴疽在右腿夹缝折纹中,形长如蛤,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漫肿坚硬时痛,甚则痛牵睾丸,上及少腹,形长如蛤,一两月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破后脓稠可愈,败浆最难敛口,久必成漏。”《疡科心得集·卷下·辨鱼口便毒论》[13]:“鱼口便毒,生于小腹下两腿合缝之间,左为鱼口,右为便毒,属厥阴肝经……临证当细为审辨。治法惟宜开郁散气、清利湿热……俟毒气宣通。”
2.6 悬痈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14]:“悬痈,生于玉茎之后,谷道之前,属足三阴亏损之证。轻则为漏,沥尽气血而亡,重则内溃而即殒……痛或发热者,清肝解毒。肿痛者,解毒为主。”《外科正宗·悬痈》[8]:“夫悬痈者,乃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而成。此穴在于谷道之前,阴器之后,又谓海底穴也。初生状如莲子,少痒多痛,日久渐如桃李,赤肿痛,欲溃为脓,破后轻则成漏,重则沥尽气血变为痨瘵不起者多矣。”
2.7 跨马痈、坐马痈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臀痈骑马痈论》[13]:“骑马痈,生于肾囊之旁,大腿根里侧,股缝夹空中。由肝肾湿火结滞而成。此处乃至阴之下,医治不可过用寒凉之剂,又不可用刀针,如用只可针一二分,慎之慎之。坐马痈,生于尻骨略上。总由湿热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臀部》[7]:“坐马痈属督脉经,尻尾略上湿热凝,高肿速溃稠脓顺,漫肿溃迟紫水凶。跨马痈生肾囊旁,重坠肝肾火湿伤,红肿焮痛宜速溃,初清托里勿寒凉。均生于尻尾骨略上……由湿热凝结而成,高肿溃速脓稠顺,若漫肿溃迟出紫水者险。”《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9]:“骑马痈,乃手足三阴经所司,毒在肾经,湿热流于大小肠分,热血积而为毒,缓治则成漏证,大小便俱从此出矣。此处不可用刀针,如用只可针一二分,慎之慎之。”
3 提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中医病名肛周毒疔
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受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影响,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而不统一,没有一个明确的命名,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认识也是零碎的,散落于痈、疽、疮、疡各章节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病名。随着现代医学标准的建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作为西医学的术语,尚未被纳入《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在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时多采用西医的病名,中医学则无相应的诊断标准名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医学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需要广大中医肛肠专业工作者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命名进行探讨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参照现代医学的认识,按照符合中医理论体系、中医临床实践、现代科学原理及中医命名原则,建立确定、统一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中医病名,更进一步地探讨其病位、病理性质、演变规律及治疗原则,建立行业内的学术标准规范。
陈玉根翻阅古典医籍发现,中医古籍中有类似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症状的描述,如“锐疽”“穿裆疽”“赤施/股阴疽”“脏毒”等。受条件的限制,中医命名存在同病异名、异名同病的现象,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也不例外。现代中医外科学对于“痈”的定义为: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包括“跨马痈、坐马痈、肛痈”,与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特征性的大量组织坏死、气体渗出不相符。“穿裆疽”“赤施、股阴疽”“脏毒”除涉及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外,尚可涉及肛周脓肿、肛瘘、溃疡性结肠、化脓性汗腺炎等,这也给后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陈玉根认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中医病名的制定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参考中医外科学经典著作,以现代临床实践为基础,依据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征(严重、快速进展的肛周、会阴三角区皮下筋膜和相邻组织的迅速扩展性坏死为特征,多伴脓毒症)制定。提出其发病类似中医外科学中的“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局部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鉴于该病极易导致机体阴阳失衡,陈玉根认为其病因更应加入毒邪为患,结合其初起部位在肛周,提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病名肛周毒疔;其基本病机为热毒炽盛,下陷肌肤,内攻五脏,导致血气衰竭、筋骨良肉皆坏死;肛周毒疔既能反映病位与病性,又可体现病势,是传承、创新、严谨、科学的高度概括,体现了陈玉根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深厚中医学认识、精准的定位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并推广运用。
[1]林秋,竺平,孙桂东,等.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治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2):3428-3431.
[2]Olsen RJ,musser JM.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Necrotizing Fasciitis[J].Annurev Pathol,2010,5:1-31.
[3]Helen YS,Adrian AB,Nicholas Sheppard specialist registrar Necrotisingfasciitis[J].BMJ,2012,345:4274.
[4]Descamps V,Aitken J,Lee MG.Hippocrates on necrotising fasciitis[J].Lancet,1994,344:556.
[5]Jones J.Surgical memoirs of the war of the rebellion:investigation upon the nature,causes and treatment of hospital gangrene as prevailed in the confederate armies[M].US Sanitary Commission,1871:1860-1861.
[6]Wilson B.Necrotizing fasciitis[J].Am Surg,1952,18(4):416-431.
[7]吴谦.医宗金鉴·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84-785
[8]陈实功.外科正宗·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5383.
[9]顾世澄.疡医大全·明清中医名著丛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463.
[10]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99.
[1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478.
[12]徐灵胎.徐评外科正宗·中国医学大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13]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10:1995.
[14]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医临床必读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8.
R473
:A
:1006-3250(2016)08-1022-03
2016-03-1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资助项目(BL2014100)
周 青(1981-),男,江苏武进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肛肠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陈玉根,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结直肠肛门外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025-86617141,E-mail: chenyg6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