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腹腔镜大肠癌术后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探讨

2016-01-29李中国吴瑶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6期
关键词:肠外营养

李中国 吴瑶强

(丹东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辽宁 丹东 118000)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腹腔镜大肠癌术后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探讨

李中国 吴瑶强

(丹东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腹腔镜大肠癌术后患者短期疗效的积极影响。方法 严格按照随机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68例接受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的患者,根据其术后营养摄入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周围静脉营养补充,观察组患者接受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种营养补充方法对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组术后3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免疫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患者实施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提高短期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腹腔镜大肠癌;短期疗效

大肠癌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医学主要采取根治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腹腔镜下接受手术,可进一步明确手术指征,对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意义重大。术后,通常要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不断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本研究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腹腔镜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为此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6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探讨对象,现将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6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课题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年龄49~7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符合相关手术治疗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对我院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根据患者术后营养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62.89±3.4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63.21±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未出现显著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详细、充分的比较。

1.2 排除标准[1]:①年龄>80岁者;②术前合并严重感染者;③不满足腹腔镜手术指征者;④术前合并严重代谢紊乱者;⑤精神疾病或无家属者;⑥语言障碍导致无法与其进行正常交流者。

1.3 营养支持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周围静脉营养补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适量葡萄糖、氨基酸及电解质等营养物质通过外周静脉血管补充给患者,营养供给时间不能>2周。观察组患者接受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热量供给标准参照相关文献:氮入量控制在0.1~0.15 g/(kg•d),热量控制在62.8~83.7 KJ/(kg•d)[2]。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周的肠外营养支持性治疗。

1.4 指标观察:比较两种营养补充方法对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如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做好统计、记录和分析。

1.5 数据统计: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34±0.56)d、(7.29±3.17)d。对照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9±1.48)d、(12.46±5.28)d。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组术后3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免疫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两组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大肠癌是临床诊疗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赫尔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医学主要采取根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若能够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可进一步明确手术指征,使手术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后,通常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不断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

肠外营养支持可充分保护患者胃肠黏膜及相应组织细胞的完整性,因此可发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作用。针对术后无法及时进行主动进食的患者而言,对患者开展营养干预和补充,可有效预防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状况,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强的保障,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生理特点进行营养液配比,将重要营养物质输入到危重患者机体内,是肠内营养的有效补充。

周围静脉营养支持(PPN)属于肠外营养支持性治疗,该营养干预方法方便可行,可减少对患者静脉组织的损伤。但是,此种方法每天营养输入量比较有限,无法满足患者机体热能的实际需要。同时,若此时此刻对患者进行蛋白质输入,则只能将其作为热能被白白消耗殆尽,无法将其用在负氮平衡的校正上。在PPN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弥补PPN无法进行负氮平衡校正的弊端,且对患者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产生维持性作用,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并在术后采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进行营养摄入,并与接受常规规周围静脉营养补充的对照组患者相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两组差异明显(P<0.05)。

上述结果与权威文献所报道的结果基本相符[3],不仅能够表明本次课题研究结果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也说明对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患者实施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进一步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可对提高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提供科学的保障。

总而言之,对接受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的患者而言,将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方法应用在其术后干预中,可明显提高患者短期疗效,对患者预后可产生后较强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干预,不仅具有安全性,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斌,杨玉波,陈佳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28(19):3131-3133.

[2] 刘彩虹,丁胜福.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5,17(10):1804-1806.

[3] 郑国良,郑志超,赵岩,等.强化谷氨酰胺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术后应激期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7(13):2479-2484.

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6-0107-02

猜你喜欢

肠外营养
胃癌手术后营养风险评估与肠内肠外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肠外肠内营养序贯疗法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肠外营养中氨基酸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
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
某中医院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与评价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分析
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营养状态的影响
肠外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患者中蛋白和肺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