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因通用法探寻及代表方芍药汤配伍特点分析

2016-01-27董洪飞

中医研究 2016年5期

董洪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3)



通因通用法探寻及代表方芍药汤配伍特点分析

董洪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3)

摘要通因通用法作为反治法之一,本质是用通泄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宣通郁滞、通利二便的目的,即以通治通。通因通用法在临床上应用时不需拘泥于狭义“通利”,凡能因势利导,治疗看似有“通利”表象而实为闭塞之疾导致的,进而可以用发散宣泄通窍等治疗手段的,都可归于通因通用法。芍药汤作为其代表方之一,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临床应用广泛,现简单阐述,以飨同道。

关键词通因通用法;芍药汤/治疗应用;配伍特点

通因通用法作为反治法之一,其本质是用通泄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宣通郁滞、通利二便的目的,即以通治通。通因通用法在临床运用时不需拘泥于狭义“通利”,凡能因势利导,治疗看似有“通利”表象而实为闭塞之疾所致,可以用发散宣泄通窍等治疗手段的,都可归于通因通用法。芍药汤作为通因通用法代表方之一,在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方面运用广泛。现将通因通用法探寻及代表方芍药汤配伍特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通因通用法寻源及理论探讨

通因通用法归结于中医学的反治法,首次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王冰言:“逆病气而正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乃反治法也。”正治法和反治法实际上是针对疾病的表象而言的。正治法折逆于表象进行治疗,如机体表现出热象,则用寒以攻热;反治法顺从表象进行治疗,如机体表现出热象,却用热以治热,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机体出现热象的原因是寒郁生热。张介宾曰:“病热而治以寒,病寒而治以热,于病似逆,于治为顺,故曰逆,正顺也。病热而治以热,病寒而治以寒,于病若顺,于治为反,故曰‘若顺,逆也’。”[1]通常认为与疾病症候相逆或与其本质相反而治的为正治法,与疾病的症候或本质相顺从而治的方法为反治法。正治法与反治法表面看虽然治疗方法不同,但都是在治病求本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的辨证论治,本质上是相同的。狭义上的通因通用法就是以通治通,用具有通利泻下作用的中药来治疗有通利泄泻症状的疾病。如《伤寒论》第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处通利的表象即是“自利清水,色纯清”,却用具有峻下热结作用的大承气汤进行通利泻下。究其原因在于造成“自利清水,色纯清”的是阳明实热,导致燥屎结于脏腑,耗伤津液以致津液外泄,不循其道。以通腑攻下的承气汤荡涤肠腑积滞,俾腐垢去,陈荃除,则下利不涩自止[2]。但实际上临床运用并不拘泥于狭义的通利二便,凡能因势利导,治疗貌似有通利表现而实际上是由于闭塞之疾所致,采用开散宣泄通窍等治疗手段的,都可归于通因通用法。高士宗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3]可见通因通用法的本质是因势利导,其妙在欲止先行、邪去自止[4]。临床上表现为通利之象的病症不仅有泄泻、下利、崩漏,还有呕吐、出汗、咳痰等。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言:“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而八法之中具有宣通郁滞、畅达气机、通利二便作用的不拘泥于下法。《伤寒论》第13条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原文中已提到“汗出”,却用桂枝汤以达到“遍身摯摯微似汗出”的目的。此处第一个“汗出”为通的假象,由外感风邪、腠理不固、营阴外泄造成,为“病汗”;第二个“汗出”是服用桂枝汤后解肌发表、营卫调和、使邪有出路而出现的“药汗”。《伤寒论》第73条曰:“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往对五苓散的认识只是停留于膀胱蓄水证,固执地将其归于利尿剂的范畴中。如果固守成规,那么原文中出现“汗出而渴”就不应使用五苓散;但实际上造成“汗出而渴”的原因是三焦气化失司,气不布津,导致水湿凝聚于内,不能上乘而口渴,津液不归正道则汗出。用五苓散温阳以化气,气行则水液正常输布,达到五经并行的目的。综上,2条“汗出”看似是通,实际上是不通。可见,通因通用法临床运用当辨证论治,明辨真伪。

2通因通用法代表方之芍药汤

2.1芍药汤内涵考辨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39条曰:“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第374条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通因通用之法体现最明显的当属大、小承气汤,针对下利、泄泻的病症有较多阐述;然而,临床上医者单纯运用大、小承气汤的屈指可数,反而是芍药汤作为通因通用法代表方之一,在治疗湿热下利腹泻方面运用地较为广泛。

2.2芍药汤配伍特点

芍药汤首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主要由芍药、黄连、当归、木香、槟榔、甘草、大黄、黄芩、肉桂等组成。芍药汤主治湿热蕴结所导致的痢疾,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脓血、红白相兼、时有里急后重感、肛门灼热、小便黄赤等。其方证是由湿热壅阻于肠、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肠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一旦湿热等邪气壅塞于肠腑,与气血搏结,酿脓为血,则下痢赤白;邪气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出现肛门灼热;湿邪阻滞气机,热邪耗伤津液,使得津液输布失常、不能上乘,出现口渴。乍看出现下痢的表现,病甚者一日泄泻十余次,倘若医者单纯运用固涩治法止痢之法,而忽略导致疾病的本质是湿热,一味固涩则会出现失治误治,殊不知固涩之剂加重湿热,首先应该清泄肠腑积热。此处“下痢赤白脓血”是通的假象,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是湿热。故方中用苦寒燥湿的黄连、黄芩和大黄相配,清中有泄,泄中有清,使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是通因通用法的体现。同时方中配以少量肉桂,一方面用其辛热温通之性防止黄芩、黄连、大黄苦寒伤胃、冰伏湿热之邪;另一方面只有阳气布达,湿邪才能速化,湿除则热无所附而孤立,热孤则更利于清解[5];同时肉桂助当归、白芍行血养营,以达到“行血则便脓自愈”的目的。木香、槟榔宽肠行气导滞,气行则后重感消除。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曰:“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李世杰教授认为放射性肠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火毒壅滞肠腑、气血不调,此处的放射性肠炎中医辨证为湿热性的痢疾,故采用异病同治的思路,以通因通用法为该病的基本治法,以芍药汤为基础方化裁[6]。

3病案举例

患者,男,40岁,2014年8月4日初诊。主诉:腹部疼痛、便中带血半个月余,加重1周。患者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3 a,时有反复,经西医治疗(具体不详)未愈,近1周工作劳累导致腹痛、腹泻加重。现症:腹痛,腹泻,大便臭秽、4~5次/d、夹有脓血,时有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球+。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痢疾,辨证为湿热蕴结、肠络损伤。治宜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处方:丹参30 g,木香10 g,砂仁10 g,黄连10 g,黄芩5 g,芍药20 g,当归20 g,槟榔10 g,枳壳20 g,大黄6 g,肉桂5 g,红藤20 g,败酱草10 g,甘草10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7剂,病有好转。续服14剂,病愈。

按本例患者以腹部疼痛、泄泻为主症,兼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临床表现,参以舌脉,辨证为湿热蕴结、肠络损伤。湿热蕴积肠腑,腑气不通,则腹痛;湿热灼伤肠络,淤积日久,则便下脓血;气机失调,则有里急后重感;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笔者采用芍药汤合丹参饮、红藤败酱散组方,方中丹参饮化瘀活血调气以止痛;芍药汤清热解毒,调畅气血,患者初服可能泻下更多,意在使湿热浊邪从大便而去,通因通用,因势利导;红藤败酱散清热活血,排脓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之效。

4小结

通因通用法作为中医反治法之一,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其辨证治疗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芍药汤只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代表方之一,实为抛砖引玉,让医者更多地关注中医特殊治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参考文献

[1]殷莉波,付淑艳.试论“通因通用”法及其在咳喘病中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 2004,25(11):47-48.

[2]傅强.浅谈《伤寒论》的“通因通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0,2(16):66-66.

[3]胡燕尔.“通因通用”法理论浅析及临证举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16(19):2670-2680.

[4]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9.

[5]李龙骧.芍药汤中肉桂治痢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27(2):211-211.

[6]李卓虹,祝朝富,安佰平,等.李世杰教授运用“通因通用”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经验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3):468-469.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5-0051-03·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5.25

收稿日期:2015-11-26;修回日期: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