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
2016-07-11王怡冰李喜顺朱新朋
王怡冰,李喜顺,朱新朋
(1.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省鹤煤集团总医院,河南 鹤壁 455000)
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
王怡冰1,李喜顺2,朱新朋1
(1.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省鹤煤集团总医院,河南 鹤壁 455000)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口服加味除湿胃苓汤[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龙胆草、桂枝、甘草、白芷、牡丹皮、白鲜皮、紫草、通草、当归、郁金、合欢皮],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每次5 mg,每日1次;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每次4 mg,每日3次;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每次150 mg,每日3次。2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好转25例,未愈6例,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28例,未愈22例,有效率为68.5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运用;慢性荨麻疹/中医药疗法;临床疗效
慢性荨麻疹在皮肤科门诊极为常见,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全身或局部皮肤红晕,伴见红色或白色斑疹及丘疹,多数患者有皮肤剧烈瘙痒,尤以夜间为重,导致坐卧不安、夜不得眠。慢性荨麻疹长期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013年 8月—2015年10月,笔者采用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5±15.6)岁;病程3个月~12 a,平均(2.6±2.1) a。对照组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31.5±16.3)岁;病程3个月~10 a,平均(2.4±2.2) a。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能够接受并配合完成治疗。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2]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①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发作6周以上;②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③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边界清楚;时起时落,发无定处,伴有剧烈瘙痒,皮损消退后可不留痕迹;单个皮损持续时间少于24 h。
3试验病例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1周内未采取抗组胺治疗;④2周内未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⑤无冠心病、高血压、肾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及其他器官疾病;⑤愿意接受并能够配合完成治疗研究。
3.2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或>65岁者;③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④1周内服用过抗组胺药物治疗,或2周内采用过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者;⑤合并有各种感染、肾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糖尿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高脂高黏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肠道寄生虫病、有精神病史、其皮肤斑疹原因不明者;⑥不能按要求服药治疗、并按时复诊者;⑦对服用中药不能接受或不能耐受者。
3.3脱落病例标准
①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按时就诊者;②不能按医嘱服药,随意增、减药物者;③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反应,或出现其他疾病而不能完成治疗者;④出现其他情况不能完成治疗者。
4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加味除湿胃苓汤,药物组成:苍术(炒)15 g,厚朴(姜炒) 12 g,陈皮12 g,猪苓15 g,泽泻 20 g,赤茯苓20 g,白术(土炒) 20 g,滑石20 g,防风 12 g,山栀子12 g,龙胆草10 g,桂枝12 g,甘草10 g,白芷12 g,牡丹皮20 g,白鲜皮20 g,紫草15 g,通草6 g,当归12 g,郁金15 g,合欢皮15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由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706,每片5 mg),每次5 mg,每日1次;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由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608, 每片4 mg),每次4 mg,每日3次;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709,每粒50 mg),每次150 mg,每日3次。
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禁食鱼、虾、蟹及其他海鲜等,避免劳累、熬夜,保持大便通畅。
5观测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观测有无不良反应;记录两组的症状变化,以判定疗效。
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瘾疹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皮损消退,症状、体征消失,未再发作。好转:皮损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皮损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皮损消退不足30%。
7统计学方法
8结果
8.1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8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恶心,未服用药物而自行缓解。两组治疗后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压、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9讨论
慢性荨麻疹在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病名较多,如“瘾疹”“赤疹”“白疹”“风疹”“鬼饭疙瘩”“赤白游风”等。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阐述,主要集中在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风、湿、热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方面[4]。笔者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于肝、胆、脾、胃,外熏于皮肤、四肢、百骸,导致气血不行、脉络瘀阻而发病;治疗应以清热除湿和中、疏风通络止痒为法则。加味除湿胃苓汤来源于《医宗金鉴》之除湿胃苓汤,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理气宣通祛湿,和中渗湿,大开门户从表、从下而去;防风、白芷、桂枝宣通皮窍,疏风通络;山栀子、白鲜皮、龙胆草清热祛湿;白芷、牡丹皮、紫草、通草祛风通络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和中除湿、疏风通络止痒之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包括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Fc着RI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炎症递质白三烯释放所导致的后续炎症反应等参与[5];同时,慢性荨麻疹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凝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流动力学改变[6-7]。研究表明:清热除湿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Th1/Th2分化失衡状态,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8];祛风类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与血管系统来调整机体免疫机能,从而起到缓解慢性荨麻疹发作的效果[9];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皮肤微循环状况,改善机体免疫状态[10],在皮肤科临床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得到了诸多医者的认可[10-12]。
本研究表明:加味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0参考文献
[1]HABIF.诊断与治疗彩色图解指南:临床皮肤病学[M].4版.何春涤,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4-51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蒋燕,杨文思,李鸫,等.荨麻疹的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46-648.
[5]吴伊旋,沈惠风.慢性荨麻疹部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2):136-137.
[6]刘承煌,苏女韦.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J].中华皮肤病杂志,1991,24(6):390-392.
[7]张虹亚,刘涛峰,卓秀珍.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7):432-433.
[8]姚春海,迟慧彦,宋艳丽,等.清热除湿对急性湿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94-95.
[9]倪容之.现代皮肤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92.
[10]刘国海,张晓云,刘俊敏,等.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7):469-470.
[11]曹伟.活血化瘀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及体会[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31-432.
[12]俞肖君.祛风活血汤治疗顽固性荨麻疹[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775.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5-0018-03·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5.09
作者简介
王怡冰(196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工作。
收稿日期:2016-02-18;修回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