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
2016-01-24何贤松高祥福
何贤松 高祥福
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
何贤松 高祥福
干燥综合征;辛润;病因病机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种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腮腺肿和关节肿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西医尚无根治的治疗。中医将之归属于“燥痹”、“燥毒证”等范畴,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以补益肝肾,滋阴生津为主要治法。笔者认为,干燥综合征虽以滋润之法为主,但辛润一法仍当值得关注。
1 辛润法定义及用法
辛润之法,指运用辛味药物达到润燥目的的一种方法。辛润法源于内经,《素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辛润之法,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燥邪伤肺,以辛散之;阴血津亏,以辛辅之;气不化津,以辛化之;气滞津停血瘀,以辛行之。
1.1 燥邪伤肺,以辛散之 外燥侵犯人体所致燥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燥性干涩,直接损失人体的津液。(2)燥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津液布散失常。当用辛味之药宣肺润燥,如桑叶、豆豉等,方如桑杏汤。
1.2 阴血津亏,以辛辅之 阴血津液具有濡润人体诸窍、筋脉、肌肉、脏腑的作用,阴血亏虚、津液不足则不能充分发挥濡润的作用而致燥。虚则补之,燥者濡之,阴血津亏致燥,法宜滋润。然滋阴之药重浊黏滞,守而不走,辛味之药走而不守,在大队滋阴药中佐以辛味之药,不仅使补而不滞,且可助津血布散。如《伤寒论》中炙甘草汤辅以桂枝、清酒。
1.3 气不化津,以辛化之 津液在体内的正常输布依赖于肾气的蒸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三焦的通利及肝气的疏泄。而气化作用是一个关键环节,气不化津则不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无以濡润脏腑肢体百骸而致燥。如《伤寒论》71条云:“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中桂枝辛温,可开腠理、致津液,恢复气化功能,使停蓄之津得化,津液得布,其燥得消。
1.4 气滞津停血瘀,以辛行之 气机郁滞,失行津行血之职而致燥;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而病燥;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失濡养功能而病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为瘀血。”唐容川云:“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辛味行气,宣畅气机,行津以润,气液并行;辛味行血,活血化瘀,使新血得生,津液得布。
2 SS的病因病机与辛润法
《杂病源流犀烛》云:“燥之为病,皆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也。”指出阴虚血亏是燥证的基本病机。干燥综合征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唾液为津液的一种,乃肾津所化生。《难经·三十四难》曰:“肾液为唾。”唾液不足,口干舌燥,实为肾水不足、难以上润的一种征象。泪为肝之液,乃肝血所化生。泪液不足,眼睛干涩,实为肝血不足的征象。而肝肾同源,肝血不足之实乃为肾水不足,无以滋养肝木。所以SS的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当以滋润法为主要治法。然SS病程迁延,临床上不乏兼有气虚、阳虚、痰湿、瘀血、气郁等致燥的病例,治疗时应当佐以补气、化痰、行血、行气开郁之药,而此药莫过于辛味之药。
2.1 兼气虚、阳虚 SS病程迁延,日久则阴损及阳,而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表现。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能散津,脾气亏虚生津乏力,无力推动津液的布散而致燥。肾为水脏,内寄元阳,肾阳亏虚,无以蒸腾津液而致燥。因此当出现气虚、阳虚的表现时,若单纯的投以滋润的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滋润的作用,反而会使脾胃呆滞。故治疗上当在滋润药物的基础上参以补气温阳之品。如佐以巴戟天、仙灵脾、肉桂等味辛而温肾补脾之品,不仅可助脾胃运化消磨大队滋润之药,且可助命门之火,蒸化津液,滋润诸窍。正如张景岳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闫军堂等[1]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的SS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亦是佐证。
2.2 兼肺胃阴虚 肾为水脏,主先天之津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后天之津液。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因此泪液、唾液的生成输布不仅与肾密切相关,还与肺胃相联系。肺胃阴虚,虚火上炎加重燥证。兼肺胃阴虚时,若一味甘凉清润,一方面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大量甘凉清润之药势必壅遏肺气,另一方面亦可损伤脾胃之气,故应适当配伍半夏、葛根等辛味药,可使刚柔相济,且辛入肺,可助肺行气布津;辛行气助运,可健脾升阳散津。如张仲景麦门冬汤中在大量麦门冬的基础上配伍半夏;张锡纯治疗消渴气阴两虚证的玉液汤中配伍葛根。
2.3 兼痰湿 SS的产生虽以阴津不足为主,但也可兼有痰湿内阻的表现。《灵枢·素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可见上液之道是输送泪液、唾液的通道。一方面,肝肾阴虚,上液之道竭,可致目涩口燥;上液之道不通,亦可导致目涩口燥。痰湿内阻,可使上液之道不通。SS痰湿之象可见腮腺肿大、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苔腻等症状和体征。治疗时可稍佐以辛味之药,辛味药可行气化湿,使脾胃健、气机畅而津道通,如陈皮、桂枝、佛手、藿香、半夏等。如董振华等[2]使用半夏、枳实、全瓜蒌、陈皮、金荞麦、杏仁等药治疗阴虚肺燥而夹痰湿的SS患者而奏效。
2.4 兼燥毒 燥有内燥外燥。阴虚则生内燥。SS患者素体阴虚,内有蕴热,复感温燥之邪或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导致燥盛成毒。燥毒可进一步耗竭津液,燥毒甚者可致裂纹舌或舌面光滑,口腔黏膜剥脱,眼干涩无泪,发热,关节肿痛,鲜红或暗红色的下肢紫癜样皮疹等症状[3]。治疗当以辛凉甘润解毒之品,可选用金银花、半枝莲、谷精草、半边莲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秋燥》云:“愈苦助燥,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枯燥,劫灼胃津。”董振华等[4]认为SS伴腮腺肿大者,为燥毒炽盛,痰瘀互结之象,拟柴苓升降散(小柴胡汤和升降散加减),认为其具有辛凉宣泄,升清降浊,解毒逐秽作用,治疗45例SS患者,有效率达82.22%,实为用辛味药治疗SS之佐证。
2.5 兼郁 郁可分为气机郁滞与情志抑郁两类。SS好发于围绝经期前后妇女,此期的妇女具有易激动、易怒、易忧思的特点,易使体内气机不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体内气机不畅,可使肝失疏泄,肝失条达而抑郁。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气血津液生化无源;肝郁化火而伤阴,加重阴津的亏虚;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津液输布失常;肝气郁结,肝血不生,无以滋养肾精。故肝郁亦是SS一个重要的病机。当佐以疏肝解郁之品,如丹皮、香附、菊花、郁金、柴胡之辛味药,辛味药具有发散之性,发散之功,能够顺应肝性,使气机得畅,促进恢复肝主疏泄功能[5]。肝郁得解,体内气机得畅,津液输布正常,肝血得生,肾精得以濡养。
2.6 兼瘀血 SS可迁延不愈,久病入络,久病夹瘀。唐容川云:“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可见瘀血可致气滞,气滞可致津停不能上升而产生口干舌燥的症状。津血同源,津液为人体营血组成的一部分,津液充沛则血行流畅;津液亏虚,则血行滞涩不畅而致瘀。SS阴液亏虚,血液浓稠,血行不畅可致瘀;SS病程缠绵,久病耗气,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而成瘀;SS病程迁延日久,且以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易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而致瘀。所以瘀血是SS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亦是一个重要的病因。SS有很多瘀血的表现,如肌肤甲错,关节肿痛,口燥欲漱而不欲咽,淋巴结肿大,皮肤瘀斑,舌质紫暗等。因此在SS的治疗中,无瘀血表现者可稍佐以活血化瘀之药,预防瘀血形成,有瘀血表现者当加重活血化瘀之药。祛瘀之法当崇叶天士之辛润通络法[6],如当归、柏子仁、桃仁、泽兰等味辛而润的药,辛能散、能行、能通,润可滋阴润燥,且可防止辛味药香燥伤阴,而有通达络脉而不滞,濡润血络而不凝的作用。辛润通络法与SS阴血亏虚而瘀血阻络的病机特点最为适合。
综上所述,辛润法是借助辛味药具有行气、化湿、开郁、升散、宣散、行血等功效达到润燥的目的。虽然SS仍以滋润为主要治法,但在滋润之法无法奏效之时,可考虑参以辛润之法。当然在使用辛味药同时,仍当注意辛味药亦可伤津,当扬长避短,去性存用。
[1]闫军堂,王雪茜,刘敏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要义与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5,56(13):1149-1153.
[2]邓颖萍,董振华.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证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05):339-341.
[3]陈秀芳,范永升.滋阴解毒祛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2):394-396.
[4]董振华.柴芩升降散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腮腺肿大4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2-43.
[5]王玉芳,迟华基.论辛散法治肝[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06):448-450.
[6]巫翠玲,鲁玉辉.浅析叶天士之"辛润通络法"[J].光明中医,2016,31(08):1068-1069.
(收稿:2016-05-26 修回:2016-06-2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
何贤松,Tel:18768195174;E-mail:3054944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