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瑛中西合参诊治咳嗽经验
2016-01-24朱杭溢何以蓓凌红羽王新华指导徐志瑛
朱杭溢何以蓓凌红羽王新华指导:徐志瑛
徐志瑛中西合参诊治咳嗽经验
朱杭溢1何以蓓2凌红羽3王新华3指导:徐志瑛3
咳嗽;中西合参;徐志瑛
徐志瑛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年,对内科危重急症、疑难杂症治验丰富,尤擅长诊治呼吸系疾病。徐老师在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部分参用了西医学的分类方法,认为中西互动,西为中用,可提高中医诊治咳嗽的效果,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咳嗽是各种肺系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临床上通常将咳嗽按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咳嗽相对易治,而慢性咳嗽则病情迁延。慢性咳嗽诊断标准[1]:(1)咳嗽>8周;(2)咳嗽是目前唯一症状;(3)不伴咯血;(4)否认与咳嗽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近期X线检查难以确诊。目前认为慢性咳嗽的诊断应首先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常见病因。国内调查显示,变应性咳嗽(AC)亦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上述疾病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1]。由于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因此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久咳”多由六淫之邪反复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致肺气伤而不清,失于宣降而发咳嗽。《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认为外邪从皮毛侵肺,内邪从胃上侵肺,为咳嗽形成之主因。同时咳论还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徐老师认为咳嗽病因无非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由六淫之邪自外而入,肺为华盖,首当其冲,无论火热刑金或是风寒客肺,均可致咳。内伤由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上焦气机宣降,而发咳嗽。咳嗽症虽相似,但可根据其伴随症状特点,分析咳嗽的病机病理,辨证论治,从而达到快速的临床缓解。
2 中西合参,分类辨治
徐老师认为,咳嗽辨治应注意其伴随症状,现代医学的病因分类体现了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部分特异性,可在辨治中提供参考。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痰嗜酸粒细胞增高,但气道炎症范围较局限,平滑肌内肥大细胞浸润密度低于哮喘患者,其炎症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均不同程度低于CVA患者。大约三分之一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者,具有特应质,痰嗜酸粒细胞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将此类咳嗽定义为变应性咳嗽(AC)。
3 辨治特色
3.1 CVA、EB、AC(1)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量(PEF)平均变异率>10%,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抗哮喘治疗有效。(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1]:慢性咳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黏痰;X线胸片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呼气峰流速平均周变异率正常;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2.5%;排除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效。(3)变应性咳嗽(AC)[1]: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嗜酸粒细胞不增高;并具有下列指征之一:①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治疗有效。三者均以刺激性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对油烟、灰尘、冷空气等比较敏感,常为咳嗽诱发因素。金刘完素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徐老师认为三者均有“肺气伤而不清”的气道炎症表现,常与过敏原暴露有关,且常兼杂为病,所以常合并辨治。
3.1.1 清肺肃肺以畅肺气 《丹溪心法·咳嗽十六》云:“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中,邪在其中”。徐老师认为此证常由余邪未清,郁久化热,痰热相搏而成,以清热肃肺为治,常重用野荞麦根、黄芩、老鹤草、佛耳草、鱼腥草、蚤休、肺形草等以清热肃肺。而风热久缠于肺,常有郁热移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不通,故多加用瓜蒌仁、冬瓜仁、桃仁等润肠通便,调畅肺气。
3.1.2 祛风利咽以防邪恋 前述病症常与过敏原暴露有关,接触油烟、灰尘、冷空气等异味可诱发和加重。初起时往往有鼻塞、鼻痒、流涕、咽痒等,符合“风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症状特点。而外感风邪又可郁而化热,引动伏痰,缠绕于咽喉窍门,使气道不利。故治疗中常用祛风通窍、祛痰利咽。祛风除以苍耳子散以通利鼻窍外,常加用地肤子、浮萍、白鲜皮、紫草等祛风抗敏。祛痰分有形和无形,祛有形之痰常用桔梗、桑白皮、浙贝、海浮石、天竺黄等;对老痰顽痰常加用莱菔子、寒水石、鹅管石、蛤壳等以增化痰之力;对无形之痰常予皂角刺、白芥子、草果、制胆星等荡涤之品。利咽常用射干、木蝴蝶、蝉衣、冬凌草、人中白、藏青果等甘寒凉润之品。
3.1.3 益肺健脾补肾以培本 《医述》云:“肺不病不咳,脾不病不久咳,肾不病不咳不喘”。可见“久咳”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当咳嗽症状缓解后,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临证常见肺脾气虚和肺肾阴虚两种。肺脾气虚常用玉屏风散和参苓白术散,痰饮盛者则用苓桂术甘汤;肺肾阴虚常用沙参、麦冬、天冬、玄参、羊乳、百合等以润肺滋阴,若化燥伤阴较甚,舌苔光剥者,则加乌梅、五味子等酸甘敛阴之品。
3.1.4 典型病案 案一,女性,36岁,因“反复咳嗽1年”就诊。初诊:2015年12月8日。1年来反复咳嗽不解,甚至胸闷气喘发生3次,痰白黏于咽喉,无鼻塞,诊断为变异性哮喘,纳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脉细滑。为风热引动伏痰之证,治以清热祛痰,散风利咽。拟方:野荞麦根、生米仁、冬瓜仁各30g,浙贝母20g,炒白芍、川芎各15g,生白术、蚤休、白桔梗、桑白皮、苏梗木、黄荆子、桃仁、草果仁、紫背浮萍、紫草、茜草、白鲜皮、香白芷各12g,防风、射干、防己各9g。7剂后症状好转,原方加减,服用1个月后症状缓解,后予膏滋调理。
按:外感风邪郁而化热,引动伏痰。脉滑者,为阴中伏热;脉细弱者,为卫气虚。治以野荞麦根、蚤休、生米仁、浙贝母、白桔梗、桑白皮等以清热祛痰;冬瓜仁、桃仁以润肺通腑;浮萍、紫草、莤草、白藓皮、白芷、射干、防己等祛风通窍利咽;苏梗木、黄荆子、炒白芍、川芎等以解痉平喘;生白术、防风以益气固卫。
案二,男性,52岁,因“咳嗽咳痰半年余”就诊。初诊:2014年3月5日。半年来反复咳嗽,咯黄痰,曾因咳嗽、胸闷、低热、皮肤荨麻疹等多次在外院就诊,未效。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理明显增多,血、痰检查嗜酸细胞增高,诊断为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西药拟予强的松片口服,因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已停药。现胸闷稍有气急,纳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脉弦滑。为风、热、湿夹杂客肺之证,拟祛风凉血,清热祛痰,拟方:野荞麦根30g,鱼腥草20g,黄芩、佛耳草、蚤休、天竺黄、浙贝、寒水石、地肤子各12g,皂角刺9g,浮萍6g。14剂后症状缓解,再以原方加减,服用1个月后咳嗽、咯痰、气急消失,复查X线胸片、血常规正常。
按:因低热和荨麻疹,表明皮肤受风邪犯卫后,郁于肌肤不去,再朔及患者为蚕农,常在蚕房受风、热、湿的侵袭,因肺主皮毛互为表里,故每发荨麻疹而诱发。脉滑者,痰热之象;弦者,痰饮之证。治以野荞麦根、鱼腥草、黄芩、佛耳草、蚤休清肺热;天竺黄、浙贝、寒水石、皂角刺以祛痰;地肤子、浮萍以祛风。
案三患者,女,35岁,因“咳嗽2个月余”就诊。初诊:2015年2月11日。咳嗽不解已2个月余,过敏试验:“+”,鼻塞流涕,咳嗽加剧,痰白不畅,时有胸闷,咽痒,纳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滑。诊断为过敏性咳嗽,风痰夹杂之证,拟清热化痰、袪风通窍之法。拟方:野荞麦根、生米仁、鱼腥草各30g,炒黄芩、浙贝母各20g,人中白15g,炒莱菔子、香白芷、白桔梗、桑白皮、草果仁、天竺黄、浮海石、地肤子、苏梗木各12g,皂角刺9g,鹅不食草3g。7剂后病情好转,咳嗽改善,咽痒减少,痰白转多,胸闷消失,鼻塞解除,加用海蛤壳、寒水石继服14剂后症状控制,此后加用玉屏风散等治疗1个月,病情缓解。
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风邪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诸症,风邪未清,郁久化热,与痰相搏结,使咳嗽日久难愈。治以野荞麦根、鱼腥草、炒黄芩、浙贝母、人中白、炒莱菔子、生米仁、白桔梗、桑白皮、天竺黄、浮海石、皂角刺、草果仁以清热祛湿化痰,以地肤子、苏梗木、香白芷、鹅不食草等祛风宣肺通窍。患者为过敏体质,禀赋不足,故加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本。
3.2 UACS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名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1]:(1)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为主,入睡后较少;(2)有鼻部或(和)咽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3)辅助检查支持鼻部或(和)咽喉疾病的诊断;(4)针对病因治疗后咳嗽可缓解。
3.2.1 治疗 鼻咽为肺之门窍,一有外邪侵袭,鼻咽首当其冲,出现鼻塞、鼻痒、流涕、咽痒、咽痛等症状,现检查可发现咽喉充血、滤泡增生。病症迁延,郁久化热,风热缠绕咽喉,与痰互结,长期阻于气道,发为“久咳”。若治疗不当,或迁延不愈,邪入侵于肺,同样会累及脾、肾两脏,发为“肺胀”、“哮证”等。
徐老师治疗上以祛风通窍为先,通窍以苍耳子散(苍耳子、辛荑、香白芷、川芎、鹅不食草等)加减。祛风常用黄荆子、荆芥、地肤子、白鲜皮、紫草、蝉衣、防风、浮萍等;若有痰热互结者,加用鱼腥草、野荞麦根、炒黄芩、金银花、连翘等以清肺热,桔梗、桑白皮、浙贝母、浮海石、寒水石、化橘红等清肺化痰;病程日久而痰瘀互结者可加苏木、川芎、红花、王不留行、路路通、鱼脑石等活血通络之品。
3.2.2 典型病案 女性,32岁,因“鼻塞,咳嗽2个月余”就诊。初诊:2014年9月23日。鼻塞涕黄已2个月余,头胀痛,耳中痛,咽干且痛,伴有咳嗽,偶有胃痛,反酸,纳食一般,大便烂,月经量少色暗,末期9月18日行。舌质红苔白,脉细滑。属“鼻渊”之证,治拟清热泻肺、袪痰通窍。拟方:野荞麦根、猫人参各30g,炒黄芩、乌贼骨各20g,蚤休、香白芷、鱼脑石、辛荑、卷柏、青葙子、化橘红各12g,苍耳子、川芎、姜竹茹各9g,鹅不食草3g。服药7剂后耳痛除,胃痛未见,鼻塞涕仍有,涕色转淡黄,原方加减14剂后症状缓解。
按:外邪犯肺,鼻窍受之,浊气阻于清窍,阻碍肺气宣降,故见鼻塞,咽干咽痛,咳嗽诸症。上焦气机受阻,波及中焦通降,而见胃痛,反酸,便烂。以清肺化痰,宣通鼻窍为治。
3.3 GERC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标准[1]:(1)慢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2)24h食管pH值-多通道阻抗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分,和(或)SAP≥80%。症状指数≥45%可用于GERC的诊断。但需要注意,少部分合并或以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为主的患者,其食管pH值监测结果未必异常。食管pH值监测联合腔内阻抗能识别包括非酸反流在内的所有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灵敏可靠的GERC诊断手段。(3)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
3.3.1 治 疗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属中医“肝胆咳”和“胃咳”范畴,属内伤咳嗽。徐老师认为该病多见于木火刑金,气上犯肺和(或)胃火上炎,致气痰交阻之证。《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行。”更说明了痰因气而生,故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自消,津液自布理论的重要性。
木火刑金,气上犯肺者,常用左金丸以平肝降气和胃;肝火旺者加栀子、丹皮;夜间反酸伴刺激性咳嗽者,加乌贼骨、煅瓦楞、黛蛤散;如有胆汁反流则加蒲公英、金钱草等清利之品。胃火上炎,致气痰交阻者,常用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生枳壳等以疏肝理气,姜半夏、川厚朴、桑白皮以化痰,野荞麦根、人中白、射干、土牛膝等清肺利咽。
3.3.2 典型病案 女性,77岁,因“反复反酸,咳嗽4年”就诊。初诊:2014年6月17日。胃中发热,反酸嗳气,半夜咽痒而咳嗽已反复4年,多次治疗无效,胃纳一般,大便烂,舌质红苔白,脉细滑。诊断为反流性咳嗽,属胃气上逆之证,治拟和胃利胆,降逆化痰。拟方:蒲公英、金钱草各30g,乌贼骨20g,沉香曲、人中白、生炒米仁各15g,制香附、川厚朴、生枳壳、桑白皮、地骨皮、白芨、姜半夏、佛手片各12g,软柴胡9g,川黄连6g,吴茱萸2g。14剂后症状改善,咳嗽渐止,再以原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症得以缓解。
按:患者年高体弱,胃降失常,胃火上炎致气痰交阻之证,故见胃中发热,反酸嗳气,半夜咽痒而咳达4年之久。治以和胃利胆,降逆止咳之法。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31.
(收稿:2016-05-26 修回:2016-07-13)
1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中医科(永康 321300);2中共浙江省委警卫局卫生院(杭州 310007);3浙江省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杭州 310006)
何以蓓,Tel:13857167227;E-mail:jwjhy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