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对当代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6-01-20李云辉黄梅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教学改革

李云辉 黄梅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阵地,小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不少小学仍然坚持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等问题。本文即从小学儿童的特点、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小学教师的角度,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进行阐述,以期对当代小学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应该是1977年12月在其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中体现出来的:“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是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1. 小学儿童的特点

小学儿童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上至宇宙太空,下到海洋生物,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他们都想了解,因而小学教师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基础及相应的教学知识。另外,由于小学儿童在思维、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过渡的特点,常常是原有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新的心理发展特征并存,小学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也处在过渡期,从不稳定性向自主性发展。随着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有意注意逐渐加强,但无意注意还起作用,仍较容易分散注意力。

因而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转化中,需要特别注意,既要提供合乎小学儿童经验的具体东西,又要在可能范围内很快离开具体东西,即从具体、形象的形式逐渐过渡到逻辑、概念,甚至是抽象的形式。

2. 小学教育的特点

总体而言,首先,小学阶段虽然已开始分科教学,但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依然很强。其次,小学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要促进小学儿童的一般发展。最后,小学教育阶段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方面,小学教师应该了解有关小学儿童认知、品德和行为发展特点的知识。同时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基于小学学科整合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以及经历1-2门课程教学实践等;在课程开发方面,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学有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内容和比较硬性的教育目标,但小学课程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生活化特点,小学教师尤其需要具备对课程内容进行符合小学儿童认识规律的再开发的能力;在小学儿童评价方面,随着小学儿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其心理活动逐渐内隐,对小学儿童就可以通过更多途径、更间接的方式(包括使用标准化的测验或量表)进行评价。

在美国初等教育中,实施的是合科教学。在英国,小学教师也是不分科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能够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这些对我国小学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应该能参与设计、实施,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过程的真实感受。因为只有把教育学应用于教育生活的每一事件中,才能学会教育学家的思维方式。

第一,在理想的小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应当是发挥小学儿童主体性的,小学教师应当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小学儿童自由学习的。

第二,在教材选择上,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应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需要和特点,及时反映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注重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才能培养小学儿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专业支持,同时避免再出现类似“教材城市化困扰农村学生”的问题。

第三,在课程资源利用上,小学儿童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成了重要的小学课程资源,只有小学儿童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小学教学由小学教师控制的预设过程才能变成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原来的线性模式也才能变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小学课堂也才能真正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和创造过程。

笔者认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不教”不是教师真的不用去教,而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指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当代小学教学改革就应该做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也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说过,“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这一席话至今仍值得每一位小学教师深思。

[参考文献]

[1] 冯岩,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唐都学刊(社会科学学刊),1992年第3期.

[2] 杜克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第5期.

[2] 袁贵仁,不断学习、继承、发扬叶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中国网,2004.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教学改革
霜的工作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