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
2016-01-20马成文施金兵
马成文, 施金兵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
马成文, 施金兵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在测度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及趋势,提出了促进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协调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实现彼此融合、协调发展,才能整体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徽省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目前新型工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较低。要开创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并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合理构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安徽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1.1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测度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本文使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新型工业化不仅有助于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1.1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在遵循科学性、整体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以下指标:人均GDP(x1),反映经济增长状况;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x2)和工业增加值率(x3),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4)和三种专利授权量(x5),反映科技创新状况;单位GDP能耗(x6),反映资源节约状况;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量(x7)、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气排放量(x8)和万元工业总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x9),反映环境友好状况;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10),反映人力资源状况。
1.1.2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0—2012年为样本期,数据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公报、安徽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公报等。为反映新型工业化的整体水平,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在上述指标中,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气排放量和万元工业总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为逆指标,需先将其通过取倒数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再将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及其主成分选取原则,运用SPSS21软件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分数。计算结果表明,KMO检验值为0.627,Bartlett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这表明该指标体系使用的统计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原则,提取1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315%,主成分函数为:
X=0.112x1+0.096x2-0.099x3+0.110x4+0.101x5+0.111x6+0.110x7+0.103x8+0.111x9+0.103x10
将各年x1,x2,…,x10的标准化数据代入主成分函数,可得到各年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见表1。
表1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综合得分表
表1显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其综合得分由2000年的-1.087 0上升到2012年的1.967 1。可将样本期分为3个阶段:2000—2003年为初始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新型工业化水平缓慢上升,综合得分由-1.087 0上升到-0.772 5,年均增长幅度为0.096 4。2004-2009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综合得分由-0.650 4提高到0.499 6,年均增长幅度为0.274 5,2008年起综合得分开始变为正值。原因在于,安徽省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工业各个方面的投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稳步推动产业基地和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10-2012年为加速发展阶段,综合得分由1.103 2上升到1.967 1,年均增长幅度为0.979 1。原因在于,安徽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积极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同时立足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3],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建设进入有序发展轨道。
1.2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信息化是指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等要素在国民经济社会中不断加深应用程度、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进而促使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不仅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2.1信息化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信息化的内涵,基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一套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分析比较,选择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y1)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y2)反映信息基础设施状况,移动电话普及率(y3)和互联网普及率(y4)反映信息技术及应用状况,每万人口大学生数(y5)和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比重(y6)反映信息人才状况,互联网总域名数(y7)和互联网网站数(y8)反映信息资源状况,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y9)反映信息产业状况。
1.2.2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选取2000—2012年样本期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化综合评价。计算表明,KMO检验值为0.728,Bartlett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这表明该指标体系所使用的统计数据比较适合作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448%,主成分函数为:
F1=0.128y1+0.133y2+0.135y3+0.133y4+0.142y5+0.125y6+0.121y7+0.137y8+0.064y9
F2=0.271y1+0.071y2-0.212y3-0.287y4+0.033y5-0.426y6+0.169y7+0.036y8+0.716y9
Y=0.866 5F1+0.133 5F2
将各年的y1,y2,…,y9的标准化数据代入主成分函数,可得到各年的信息化水平综合得分(见表1)。
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安徽省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综合得分由2000年的-1.454 1上升到2012年的1.163 3。其中,2000—2002年期间,信息化综合得分由-1.454 1上升到-0.884 1,年均增长幅度为0.196 0,信息化水平缓慢发展,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要素条件基础薄弱的缘故;2003—2008年期间,综合得分由-0.583 1上升到0.837 5,年均增长幅度为0.324 5。原因在于,安徽省政府大力建设“数字安徽”框架体系,加快扩建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加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9—2012年期间,综合得分由0.682 3上升到1.163 3,年均增长幅度为0.097 3,信息化水平稳步有序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省政府大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2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均衡关系分析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尚需作进一步实证分析。以上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综合水平得分为样本数据,并分别记为X、Y。
2.1平稳性检验
由于只有两个变量序列,可以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X、Y两个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根据AIC最小的原则,经运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
表2 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p表示滞后期数。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始变量序列X、Y和一阶差分变量序列△X、△Y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其对应的临界值,表示它们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且都是非平稳序列;再对两序列进行二阶差分检验,发现△2X、△2Y已经不存在单位根,二者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变量序列X、Y同为二阶单整序列。
2.2协整检验
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分析长期内X和Y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选用EG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
使用OLS法估计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整方程为:
X2=-2.36×10-8+1.030 7Yt
上述估计的协整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显著性检验。现对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做平稳性检验,若其是平稳的,则表明方程中的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AIC最小原则,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残差序列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的ADF检验值小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上述估计的协整方程不存在伪回归现象,即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将会使得新型工业化水平增加1.030 7个单位。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可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表4显示,滞后1期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下,信息化是引起新型工业化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新型工业化不是引起信息化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新型工业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由信息化带动的,信息化的发展先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信息化是引起新型工业化变化的原因,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结果如下:
现利用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的综合得分,测算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协调度,其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协调度划分结果
表6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情况
由表6可知,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2000—2006年协调度由-1.3997上升到-0.3723,处于不协调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均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导致两者发展水平较低,后期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明显快于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发展。2007年协调度为0.8341,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都有所提升,2007年处于过渡阶段,因而两者发展基本协调。2008年协调度为1.2253,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是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末期,两者经过几年的加速发展之后,自身发展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且日趋协调。2009—2012年协调度由1.397 6下降到1.369 8,但仍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都渐入稳步发展时期,两者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逐渐呈现出中度协调水平。
4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安徽省目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还不高,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两者协调发展状况尚需进一步改善。
一是把握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几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安徽省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加速了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有助于安徽省加速崛起。安徽省要继续加强产业经济带建设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区建设,加速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
二是立足本土优势,加强人才培育,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安徽省作为国家科教基地的优势,制定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努力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各行业人员的技术知识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安徽省主导产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增加人才储备。
三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创新科技,还要创新管理体制,为此要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是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安徽省应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坚持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6]。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EB/OL].(2012-11-1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60.htm.
[3]王三运.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2-06-06).http://v7.ahxf.gov.cn/xianfeng/szyw/jhyw/1264413992259385.htm.
[4]陈志,张振,孙志国.湖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 2009(11): 114—116.
[5]李从春,汪传雷,孙华.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7): 123—128.
[6]汪绪吉.安徽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33.
(责任编辑:陆俊杰)
The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MA Cheng-wen, SHI Jin-b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re is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reveals the trend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to furth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integration test; coordination degree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5.016
文章编号:1671-6906(2015)05-0070-05
作者简介:马成文(1963—),男,安徽亳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经济统计。
收稿日期: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