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媒报道与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以2002-2011年《南方周末》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为例
2016-01-20韩家清韩为政
韩家清, 韩为政
(1.河南教育报刊社, 郑州 450004; 2.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郑州 450001)
浅析传媒报道与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
——以2002-2011年《南方周末》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为例
韩家清1, 韩为政2
(1.河南教育报刊社, 郑州 450004; 2.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郑州 450001)
摘要:农民工群体遭遇经济利益获取困境一直是大众传媒新闻报道关注的焦点。在与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试图构建一种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的“社会公器”形象,但其报道的内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工经济资本获取困境无法在媒介中得到完整的呈现。对《南方周末》2002-2011年有关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传媒在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报道中仍然存在特定议题报道连续性差和批评对象单一等问题。就媒体报道而言,应增强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的连续性和丰富性,并进一步分析侵害农民工群体经济利益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南方周末》;经济资本;市场精英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符号资本”理论中将资本分为4种形式,分别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其中经济资本由不同生产要素(土地、工厂、劳动、货币等)、经济财产、各种收入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组成[1]。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推进进程,对经济资本的追逐成为驱动农民工社群抽离原有社会结构、离乡背井到城市的最主要动力。经济资本的获取离不开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支撑。在布迪厄看来,“在现代分化的社会中,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资源的获取依赖于以文凭为形式的文化资本以及以网络为形式的社会资本”[2]。因为对原有亲缘关系和人际关系网络的疏离和自身文化资本的缺失,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获取经济资本显得异常艰难。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符号权力的拥有者,通过话语符号的生产和传播,产生推动社会整合、促进人的社会融入的力量[3]。因此,大众传媒报道对农民工群体获取经济资本的维护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2002-2011年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了此类报道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选择《南方周末》作为内容来源,一是因为该报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处于一个相对中立位置;二是该报位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农民工群体最早和主要就业地域之一,具有进行农民工报道的地缘便利。
1大众传媒对农民工经济利益诉求的媒介呈现
农民工进入城市追逐经济资本是农民工群体最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也是大众传媒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本文将《南方周末》2002-2011年关于农民工经济类议题的报道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工作环境、就业/失业问题、就业培训和欠薪等。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农民工群体经济类议题报道共有115篇,占全部农民工报道的32.6%。而经济类议题中数量最多的为就业/失业问题,占全部经济类议题报道总量的45.2%;欠薪等经济利益侵害议题占30.4%,排名第二;工作环境议题占21.7%;就业培训占2.6%。
获得劳动报酬是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务工的最主要的经济需求,大众传媒关于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也多以欠薪等经济利益侵害议题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走进城市,成为了农民工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高的职业期望值与物质精神享受要求,在对经济资本的追逐上,也开始在单纯追求劳务报酬基础上有所拓展。在获取报酬的同时,要求一定的工作环境、较为体面的工作性质以及一定程度的就业保障等。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多方面的利益诉求,也表明他们希望将所获得的经济资本转化为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符号资本,展现了农民工想要改变身处城市社会底层现状的渴望。大众传媒的报道也捕捉到了农民工群体经济利益诉求的变化,对农民工经济类议题的报道也开始由以欠薪事件报道为主向多议题角度呈现转变。从图1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在2008年前是以欠薪等经济利益侵害议题为主,后逐渐向就业/失业问题和工作环境议题扩展。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发生在2010年的“富士康工人连续跳楼”事件。当时,《南方周末》除了开辟了一定量的版面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工作环境问题的相关报道,这使得工作环境议题报道在2010年达到了10年中报道数量的顶峰。
表1 2002-2011年农民工群体经济类报道议题分布
图1 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数量变化趋势
大众传媒从多个角度报道农民工群体经济资本的获取活动,可以使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农民工对于经济资本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公众对农民工除获取劳动报酬外的其他经济类利益问题的关注。这种公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农民工群体解决在获取经济资本中存在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在对农民工群体多方位的经济利益诉求进行报道时,往往采取“事件性”的报道方式。这种“事件性”报道的典型模式是在一重大事件发生后,媒体立即跟进,进行大量报道。一旦事件过去,媒体对于该议题的报道就大幅减少。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有关就业/失业和工作环境议题的报道数量呈现出剧烈的震荡态势,且不同年份之间的报道篇幅差异巨大。这种震荡的态势表明,虽然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就业/失业等问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报道,但这种报道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持续性。这种“事件性”的报道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期聚集公众足够的关注,促成个案的解决,但由于连续性不足,公众对于该类问题的关注度只能持续较短时间,不能聚集起足够的舆论压力,不能从制度的层面维护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益。因此,大众传媒这种“就事论事”的报道模式,往往只做到了关注事件本身,没有做到将公共舆论的焦点充分引导到阻碍农民工群体多方位经济利益获取的制度与政策问题上来,也无法改变其在获取经济资本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2多因素合力下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的困境
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高度细分和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农民工群体抽离原有一体化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庇护,试图在竞争激烈、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社会结构下谋求和获取新的经济资本,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作为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与社会舆情的建构工具,大众传媒理应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做出努力[4]。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很容易在市场活动中成为各方力量侵害的对象。由表2可知,在《南方周末》2002-2011年115篇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中,农民工形象为负面的有69篇,占到了全部报道的六成,而形象为正面的仅为12.2%。与一般的农民工报道不同的是,这里的负面形象指的是一种利益受到侵害的苦难承担者形象,如农民工艰苦讨薪、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持续工作等。如此高比例的负面形象展示,显示了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在经济资本获取过程中遭遇困境的一种高度关注。这种媒体关注有助于聚集起社会公众对于农民工群体遭遇不幸的同情之感,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舆论,为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活动增添筹码。
表2 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中农民工形象分布
除了展示苦难形象之外,大众传媒也非常关注造成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困境的原因。农民工在获取经济资本过程中,与其直接接触的是以企业雇主为代表的市场精英群体,因此,该群体也往往被大众传媒界定为阻碍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最大障碍。从表3可以看到,在《南方周末》的农民工经济类议题的报道中,有近三成的报道将批评对象指向了市场精英。
表3 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中新闻批评的对象统计
虽然市场精英群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确会成为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阻碍因素,但在现代社会中,造成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精英的阻碍作用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众传媒的报道中,大量关于农民工经济利益侵害的报道都附带有对市场精英群体的批判,将公众对于农民工获取经济利益困境的主要关注点放置在市场精英群体上,而对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特别是政策性与制度性的因素则很少涉及。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报道,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由市场精英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侵害,但未能触及造成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困境的其他重要问题。
3结语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要更加有效地进行农民工经济资本维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改变“事件性”的报道模式。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在对农民工多方位经济利益诉求进行报道时,应坚持一段时间的连续性报道。媒体的报道可以有效地聚集起社会公众舆论,而持续的连续性报道则可以强化已经存在的公众舆论。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大众媒体还应进行一种“问题性”的报道模式,分析事件背后的根本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报道上,从而对已经形成的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化引导。其次,现代传媒在进行农民工经济类议题报道时,应对造成其经济资本获取困难的原因展开更多层面的分析。由于造成农民工群体经济利益获取困境的原因复杂多样,媒体报道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市场精英群体的批判上,而应该更多地挖掘一些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政策性和社会性问题,从而为改变农民工在市场关系中的弱势地位,破除经济利益获取障碍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璐.布迪厄关于资本的理论论述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山寨现象为分析案例[J]. 黑河学刊,2012(5):4-6.
[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87.
[3]袁靖华.大众传媒的符号救济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基于符号资本的视角[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60-69.
[4]郑素霞.传媒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的角色与责任——基于中层组织理论的视角[J]. 新闻爱好者,2012(12):2-3.
(责任编辑:陆俊杰)
Simply Analyzing the Media Reports and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Capital for Migrant Worker
HAN Jia-qing1, HAN Wei-zheng2
(1.Henan Education Press, Zhengzhou 450004;
2.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The dilemma which is faced by the group of migrant worker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rest achievement is the focus of media’s report. Although in the news about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capital for migrant worker, the medias want to construct an image of social justice which can protect the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but several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ing in their reports so that the dilemma in migrant worker’s activity of economic capital acquisition can not be fully presented in the medias. This article makes a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economic issues reports about migrant worker in Southern Weekly from 2002 to 2011 , and finds that the media’s reports about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capital for migrant worker have plenty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continuous of specific topics reports and the unitary of critical targets. Under this condition ,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medias should improve the diversity and continuity of migrant worker’s economic issues reports, and make a further analysis for the deep-seated reasons which against the economic interest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 group; southern weekly; economic capital; elites in market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5.013
文章编号:1671-6906(2015)05-0054-04
作者简介:韩家清(1962-),男,河南沈丘人,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写作。
收稿日期: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