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2016-09-14刘丽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协调度长江经济带

刘丽娟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全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长江带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经济差异 发展协调 协调度

引言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连接着我国沿海和内陆,覆盖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土,总人口约为6亿。2013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的GDP总量接近于26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41.2%。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所创造的GDP总量将占到全国GDP总量的50%。

2015年7月28日华东师范东大学和长江经济带研究会共同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该指数聚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城市的组织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和联系强度的综合评价,具体表现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毫无疑问在协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而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南昌相互独立,还没有形成合力(李治国,2015)。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还十分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仍需要长期努力。文中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现象。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等方面着手。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覆盖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十一个省市,总面积约为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已超过全国的40%。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战略金融核心区域:江北嘴、陆家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与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长远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是我国政府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有利于当前又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在长江经济带建立起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的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我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协调发展;建设沿海、沿江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地带。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

(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在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长江经济带区域人均GDP作为反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见表1)。

为了能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程度,根据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绘制成图,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绝对指标测度。通过对图1、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人均GDP全距从2002年的5622元逐渐上到2014年的32817元,增长了27195元,标准差从2002年的1261元逐渐增长到2014年的7660元,增加了6399元,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中绝对差异比较大。2002-2004年间,长江经济带绝对差异增长比较明显。而在2002-2012年间长江经济带绝对差异十分明显,上升的速度比较稳定。2004-2005年间的绝对差异比较小,并且其上升的速度也比较慢。2012-2014年间的绝对差异明显增加,增长的速度比较快。由此可得知,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比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十分明显。

2.相对指标测度。通过对图3的分析可以看出,2002-2004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的不平衡差在0.65左右,2005-2006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不平衡差为0.62,2007-2008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不平衡差为0.66左右,2009-2012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不平衡差在0.7附近,2013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不平衡差分别是0.68和0.67。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2002-2014年整体人均GDP差距较大,并且长江经济带从2002-2012年人均GDP总体拉大的同时,从2013-2014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长江经济带不平衡值仍旧比较大,这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现象。

通过对图3的分析还可以得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标准差系数和不平衡差系数的波动基本上保持一致。标准差系数在2002-2004年在0.39左右,2005-2006年在0.36附近,2007年为0.39,2008-2012年处于0.42附近,2013、2014年分别是0.40、0.40,这表明在2002-2014年,其中在经历了2002-2006年的降低之后,2006-2012年整体处于上升阶段,2012-2014年整体有所降低,这表明随着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区域间的差距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区域发展协调成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仍旧处于不协调状态。从Theil的发展趋势方面看,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与不平衡差和标准差系数大致相似,总体趋势在经历了下降上升后,总体趋势区域下降。从图3中的数据可以得出2012年后Theil指数持续降低。这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差距在持续下降,但是从整体上看Theil指数整体上还比较大,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差距明显存在,区域经济的不协调程度整体上还是比较大。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处于不协调状态的原因错综复杂,就主导因素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的不同是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根源。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占据长江入海口的地理优势,能够与海外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资本、技术与市场等要素,加之该地区沿海与沿江轴线的交汇处,两轴线在产业、政策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处得到综合发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境内高山林立,沿江开发难度相对较大,且起步较晚,百废待兴,与东部地区有明显的经济差距。此外,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会辐射到中部地区,加之地形优势的存在,决定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要高于西部地区。

(二)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部地区为西方列强贸易与资本输出的主要集中地,这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东部地区是旧中国金融机构、重要工厂与其他经济设施的主要建设区域,对我国经济命脉起到了垄断作用,就连早期铁路建设的两次高潮也都集中于东部,这就决定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会承担起我国工业基础的主要内容。然而,中西部地区长期从事农产生产,工业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薄弱的工业基础与落后的制造业发展决定了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与电力生产及供应能力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有着明显优势,中西部地区难以与之匹敌,这成为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此外,东部地区经济的发达决定其有足够的财政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环境势必会越来越好,地区经济的发展亦会提速,因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反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无先天优势条件,又无经济发展与财政资金支撑,有限的基础设施改善能力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因而陷入了恶性循环。这种“马太效应”的存在致使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协调。

(四)市场条件

市场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市场容量广阔,轻工业投资比重高,快速的发展决定了大量日用消费品在全国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加之该地区接近亚太经济圈,拥有广阔的东南亚等市场,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虽然大中型企业比较多,但多以军工企业为主,资源型原材料工业数量少,程度与层次也比较低,很难满足市场的现代需求。此外,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区位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其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难度,致使两地市场条件相对较差,发展速度难以提升。

除此之外,产业布局与投资导向、政策条件以及人力资本条件等同样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原因。长期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经济结构与产业层次上存在明显不同,这种不同反过来又会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效益与经济决策;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些投资与优惠政策,对长江经济带来说就是加强东部地区投资,政策倾斜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应地也加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不协调程度;中西部地区虽然劳动力丰厚,但素质普遍不高,致使两地区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为主,竞争力不强,加之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区内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多向东部与沿海发达地区倾斜,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进步与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加不协调。值得注意的是,长江经济带三大地区初期的差异更多的来源于区位与政策导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布局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带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则变得更大。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建议

首先,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仅存在于经济带东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

其次,要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可以避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产业同构的现象,避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要发挥区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次,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推动,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必须依靠专业高素质人才。区域间竞争逐步演变成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紧密结合的城市群间的竞争(邹琳、曾刚、曹贤忠,2015)。在我国长江经济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力素质比较高,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人才的综合素质整体较低,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长江经济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最后,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的自由流动,缩小经济差距。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崛起与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创建跨省市的协调机制(鞠立新,2015)。由于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使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割据的状态之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各地政府已经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使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长江经济带还没有形成内部协调统一发展、外部统一竞争的发展环境。因此,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要加快推动内部实现一体化进程,实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门户开放、市场准入,确保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共同参与到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中,促进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资金资本的自由流动,使长江各区域能够在竞争中发展,通过发展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治国.华东师大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EB/OL][2015-07-29].http://edu.ce.cn/zg/2015/07/29/t20150729_2669791.shtml.

2.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S].2014-9-12

3.邹琳,曾刚,曹贤忠等.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5(6)

4.鞠立新.略论长江经济带的崛起与跨区域协调机制创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协调度长江经济带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