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概述
2016-01-16金丽霞
金丽霞,许 玲
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概述
金丽霞,许玲
摘要:江苏省政府立足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国家战略,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断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江苏省对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是广义的,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继续教育;省政府以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注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制度供给,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大政策保障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江苏开放大学的建设,致力于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现实载体的创新;同时把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作为重点,加快了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认识定位;制度设计;模式探索;策略选择;江苏特色
自20世纪中叶终身教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的理念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致力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分别从基本理念、人才培养和发展、立法和实践层面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进行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及进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江苏省政府立足于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战略,基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其后又颁布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11〕183号),对江苏省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诸多政策层面的指导和实践方法的指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江苏省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彰显了区域的相对优势,尤其在一些重点方面实现了创新性的突破。对这些经验、优势和突破加以提炼和总结,无疑能够为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指导。本文主要就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定位、制度设计、策略选择和模式探索四个方面,对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和论述。
一、 江苏省对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对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不同,定位不同,必然导致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践中模式和举措选择上的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级区域都在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但实践中明显存在着进展模式尤其是有效性等诸方面的不平衡状况。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各省级区域在基础、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但对终身教育体系认识定位上的差异显然也是重要原因。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定位。
终身教育是一场教育改革思潮,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者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提出。朗格朗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随时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其所需要的不同形式与阶段的教育,因此,今后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以保证随时随地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能够以最好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而适合的教育机会。”[1]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的发展,对这一概念内涵,不同的学者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试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通过以上概括,我们发现,“终身教育”这一概念从“目的性”角度出发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是个人发展说,即主张终身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关注个体的生活,重视个人的成长,推动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第二是社会发展说,即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终身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全体公民,真正去解决与社会相关的诸多问题,推动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尽管学术界对终身教育的概念仍有不同的认识,但对于其内涵则已达成三点基本的共识:(1)教育需要贯穿个体生命的始终,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以促进个体人格、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化和高度文明化,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只有社会发展不断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成,逐步培养个人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和能力。
谈到终身教育体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但是,国民教育体系由哪些要素构成?终身教育体系应该覆盖哪些教育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尚没有明晰的界定。
在已有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进行了富有价值的讨论。吴福生认为,“终身教育体系要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体公民都能持续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保持社会活力的教育体制。”[7]朱涛则认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好两个教育体系,一个是以普通学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纵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另一个是以“婴幼儿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为纵轴的终身教育体系。[8]朱玉泉认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形态主要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校外教育及终身教育等;终身教育则立足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及在职教育等,它往往最终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体生涯的健康发展。[9]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看出,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办学理念、办学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办学体制等方面的比较展开的。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侧重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国民的基础能力素养方面,由国家、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依据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举办,是阶段性、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终身教育体系立足于对每个人生命不同阶段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灵活、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由此可以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是指除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各类有组织的教育,广义的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国民教育体系,此外更大范围地囊括了诸如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是贯穿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一种统合而协调的体系,强调人受教育的终身性、灵活性、全纳性。
2011年,在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学前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成长成才‘立交桥’”。[10]由上可知,从终身教育体系的定位来看,江苏省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放在了更加广阔的经济社会宏观背景下,不仅仅是一项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工程,更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体系,凸显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社会作用和地位。从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来看,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采用的是广义的定义,即在教育结构中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在年龄上强调从学前到老年的人的全过程,在学习形式上强调从正式的学校学习到非正式、非正规的全方位性学习。由此,使终身教育逐渐从一种“学到老、活到老”的美好愿景,转变为一种“人人皆学、学有所教”的现实状态。
尽管对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江苏省基于省情特点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任务,采用了广义的终身教育体系概念,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继续教育,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定位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科学性。因为只有广义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覆盖各级各类人群,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的受教育权,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全纳性和终身性。正是由于江苏省政府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才具有了创新性的理念和目标引领,使江苏省的素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加快了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了教育结构的优化。也正是基于广义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江苏省政府加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注重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实现了江苏教育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二、 江苏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设计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发展尤其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既需要制度的规范也需要指导的保障。江苏省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省政府一方面出台了指导意见,以加强规划引领;另一方面制订了多项政策,以加大制度供给,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使用“终身教育”概念以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迅速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例如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11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层面的纲要性文件的颁布,以及江苏省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江苏省政府不仅把制度设计作为重点,而且注重了制度的完整性,我们可以把江苏省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性重要文件列举如下(表2)。
应特别关注的是,早在1999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就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灵活多样、按需施教的原则,为各类人员提供求知、求技的条件,使人生每一阶段都有机会继续学习”的要求。200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江苏省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两个率先”目标的指引下,江苏省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带动社会发展。在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1]的目标,为此,省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开展多种需求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老年教育。2010年8月,江苏省印发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平台、搭建终身教育网络、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和落实工作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12]江苏省政府“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也重点强调要“把继续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明确了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强化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体责任。[13]2011年,江苏省《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则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放在了“六大体系”建设之首。
2011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了独立、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文件——《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制度化新的重要标志。《实施意见》阐明了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由此强化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从“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大继续教育推进力度”、“着力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提出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10]从“高水平普及”、“创新发展”、大力提升、加大推进力度、着力推动这些用词可以看出,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江苏省政府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任务。此外,《实施意见》中把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管理、机制体制以及经费保障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全省要努力围绕管理的责任、体制机制建设、经费保障和法制保障等方面,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首次在省政府文件中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实施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务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要求,围绕教育部等七部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江苏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又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推进学习型江苏建设的意见》(苏教社教〔2015〕3号),强调了学习型江苏是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的重要内容,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江苏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全面发展社区教育”成为当前阶段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从以上对重要的制度性文本的梳理归纳中可以看出,在“十一五”、“十二五”的不同时期,江苏省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设计上呈现了“统筹规划,分阶段重点推进”的特点,即在不同阶段,明确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从制度上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阶段性重点突破和整体性全面推进的有序开展,在保持制度稳定性的同时,不断注重制度的完善;在加强制度规范的同时,不断注重制度的实效;在加强责任主体的同时,不断注重量化指标,由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创设了相对优化的制度环境。
三、 江苏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选择
终身教育体系覆盖整个社会区域,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需要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必然要求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明确阶段性任务,抓住重点,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由此形成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江苏省政府从省情出发,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取了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实施策略。所谓横向扩展,主要指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扩展,重点是关注社区教育,扩大教育的受众面,所谓纵向延伸,主要指有效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人群对终身教育的需求,重点是关注老年教育,尤其是老年学历教育,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进了终身教育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覆盖。
社区教育是横向的空间延续性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保证了终身教育的存在和发展。[14]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项目,公布了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28个实验区中江苏省占有3个席位,开始了社区教育的试验和探索工作。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在关于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教职〔2005〕18号)中,提出“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提高职业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成员”,明确了社区教育的任务和使命以及社区教育面向的对象,将提高职业能力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江苏省政府不断从政策上加强引导,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逐步启动社区教育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社会教育文化资源,引导社区教育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城乡居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围绕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以及经费保障等几个方面,省教育厅制定了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具体的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城市社区教育要着重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农村社区教育要着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同时对社区教育发展评价指标、办学形式、推进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落实,江苏省社区教育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2015年,全省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3个,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75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15]
在发展老年教育方面,200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苏政办〔2007〕28号),首次提出了要“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标志着老年群体的教育工作开始受到关注。江苏省政府在发展老年事业的总体框架中,逐步聚焦老年教育问题,明确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并高度重视老年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构建“以老龄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建设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同时明确了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条件好的地区力争达到15%以上”[11],在此基础上,对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探索开发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时事政治、养生保健等老年教育课程”,“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等,“江苏学习在线”资源网站上专门开辟了老年教育的专栏内容。2014年江苏开放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老年本科学历教育,首批开设汉语言文学、摄影两个本、专科专业,填补了老年学历教育的空白,实现了老年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重大突破。
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直接面向居民最主要的校外教育形式,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而现实的载体。老年处于人本发展的终端阶段,因此,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的重要价值和显著标志。江苏省政府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正是抓住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两个关键点。实践证明,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突破口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符合省情并体现中国特色的策略选择。
四、 江苏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模式探索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课题,它不仅需要战略指导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实践模式,可以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就是终身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模式,其关键或难点则是在于载体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承担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任,只有确定了现实的载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才能从理念走向现实,并将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江苏省在终身教育体系实践模式的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现实载体的建设,如支持社会教育机构办学,大力发展企业大学和老年大学,满足职工技能培训需要和老年群体学习需求;鼓励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扩大服务社会的功能;依托政府搭建管理平台,成立社会教育处、社会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江苏学习在线”学习平台等,由此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载体多元化的格局。此外,省政府不断加大统筹力度,着力于加强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伴随着社会发展学习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赋予了终身教育体系新的内涵和特征,进而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实现载体的新型化,即需要以大学形态为新型的载体或实体依托。[16]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结合省情特点,立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变化,致力于终身教育载体的创新,做出了建设江苏开放大学,以江苏开放大学这所新型大学为载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决策。
2010年,江苏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创建江苏开放大学,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省情出发,高度重视江苏开放大学的建设方案的制定,对江苏开放大学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赋予了江苏开放大学在构建和完善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江苏开放大学的成立,使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了大学实体的依托和新型载体的支持。
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建设江苏开放大学是江苏省政府为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强烈需要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江苏开放大学始终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为社会成员创设了终身学习的环境,提供了终身教育的服务和质量保障;积极承建“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使得社会成员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取得的成果得到有效的认同,打破了教育的体制“壁垒”,实现了终身学习的过程性衔接;尤其是面向老年群体开办学历教育,使终身教育体系覆盖的重要人群——老年群体尤其是第三年龄群体的知识文化渴求,以正规学校教育的形式得到了有效的满足,为他们重新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江苏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江苏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大工程与创新举措。在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江苏开放大学不仅发挥了大学的优势,进而推进了终身教育服务体系、规范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对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说,既是实践模式的创新性特征,也是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以上四个方面既是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阶段性成果的呈现,也是基本经验的总结,更是江苏特色的彰显,所有这些为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必须看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创新工程,也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必然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就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说,无论是在制度、体制、机制的层面,还是在模式、策略、环境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尤其要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欣,吴遵民,池晨颖.终身教育立法的制订与完善——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8-22.
[2]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1):50-66.
[3]捷尔比.生涯教育——压制和解放的辩证法[M].前平泰志,译.东京创元社,198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
[5]郝克明.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制度建设[J].管理学刊,2010(2):1-6.
[6]吴遵民.终身学习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J].教育评论,2014(1):48-52.
[7]吴福生.关于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1995(8):3-5.
[8]朱涛.学习型社会形成要素论[J].成人教育,2010(9):4-7.
[9]朱玉泉.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9):557-560.
[10]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EB/OL].[2015-10-25].http:∥www.js.gov.cn/jsgov/tj/bgt/.
[11]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2015-10-25].http://www.ec.js.edu.cn/art/2007/10/30/art_4264_24683.html.
[1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苏发〔2010〕11号)[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21):19-46.
[13]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74号)[EB/OL].[2015-10-25].http:∥www.js.gov.cn/jsgov/tj/bgt/.
[14]孙驰,孙茂新.江苏社区大学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7-29.
[15]张鲤鲤.终身教育发展与江苏的实践[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5):11-19.
[16]彭坤明.强化大学属性 注重内涵创新——彰显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大学优势[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5-11.
责任编辑虞晓骏
On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INLi-xia,XULing/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learn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 govern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carrie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al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made primary achievements, and present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understanding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eneralized, covering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utside school. The lifelong education i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riven, focuses on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levels and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s policy guarante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is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building realistic carrier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takes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aging education as a key, which speeds up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gn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 design; model explor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6-01-20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1.003
作者简介:金丽霞,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研究(jinlx@jsou.cn);许玲,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助教,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xulin@jsou.cn)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推进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2015ZDIXM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