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传统民俗略谈

2016-01-15陶思炎

关键词:春节民俗

春节传统民俗略谈

陶 思 炎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自古中国春节的名称纷繁,表明这一民俗节日的源远流长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广。门神、春联、雄鸡、红钱、福字等门饰,作为纳吉迎祥的新岁节物各有由来,其本身往往就是民间所用的祥物,并具有特定的岁时象征意义。

关键词:春节; 民俗; 象征符号; 文化隐义

收稿日期:2015-01-30

基金项目:中央文史研究馆课题

作者简介:陶思炎(1947-),男,江苏南京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文化遗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31X(2015)01-0033-05

Abstract:Chinese New Year has so many names that it shows his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goalkeeper, couplets, red rooster, money as representatives of New Year respectively has its origin. They are often regarded as mascot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having special symbolic significanc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AO Si-ya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Key words: the Spring Festival; folk customs traditions; symbol; cultural recessive meanings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岁时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春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广的文化内涵。

一、新春“过年说”之由来

夏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新年,又称作“元朔”“元日”“元旦”等,在上古其所在月份不尽一致。帝王们为了彰显其“奉天承运,受命于天”,每逢改朝换代就要改动岁首所在的月份,如元旦,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腊月初一,周代为冬月初一,秦始皇扫灭六国后又改定为十月初一。直到汉代,汉武帝采用了落下闳的《太初历》,才恢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调整了历法结构,因科学精准,受到史书的高度夸赞。《汉书律历志》载:“巴落下闳……复核《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太初历》确定了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始,从此两千多年来传承相沿,其间虽王莽、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等一度曾改用周历,但都为时不长。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定制沿袭至今,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中国新年的名称有“元旦”“三朝”“三元”“三朔”“过年”“春节”等。所谓“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朔”,即初始之意,“三朔”即为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春节名称的纷繁,表明了这一民俗节日的源远流长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广。

在中国新年的若干名称中,最晚采用的是“春节”,它在1914年的阴历正月初一才开始启用。所谓“春节”,原指立春的节气。因正月初一与立春日相隔不多,而正月又是按阴历划分的春季的第一个月份,正月初一则是春季的第一日,因此,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在春节的各种旧时名称中,“过年”是最口语化的俗称。其实,“过年”一词并非小民之俗语,而有着特定的功能取义和深厚的文化内蕴,其语义与一则古代神话联系在一起。这则神话就是《山海经》中关于“度朔山”的传说:

沦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在这则神话中,有“沧海”“桃木”“神人”“万鬼”“苇索”“虎”等神秘事物,勾画出度朔山作为“神岛”或“鬼岛”的性质。度朔山位于东海之中,也是所谓长乐未央、风光无限的“仙岛”的雏形。神荼、郁垒所把守的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只有非“恶害之鬼”才能进入。

由度朔山的神话而形成了过年立桃符、画门神的新年风俗,并说这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创设的,以强调其为源远流长的祖制。神荼、郁垒是我国最早的一对门神(图1),其图像在河南密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已可见。此前他们是被画在或写其名在桃木上,在民间也有用山桃木的枝条置于门户,以作为门神的象征。 如果说先秦的门神是无形的或非人形的,那么汉代则出现了石雕或砖雕的人形图像,已有了彩绘门神的记载,并广泛用于风俗活动之中。东汉蔡邕《独断》曰:“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儡,并悬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南朝时,人们于岁旦画二神为“门神”。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钺,贴于门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可见,贴画门神的风俗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图1 神荼、郁垒

在南京,辟凶类的门神贴挂较少,但祈福类的门画却品种较多,尤以水西门谢合泰作坊印制最精。据《金陵岁时记·门神》载:

金陵人家,大门之有门神者,不多,概见惟后门贴钟馗,内室各门亦不一。其制:年老者用“推车进宝”“四季平安”,少年则“麒麟送子”“五子夺盔(魁)”“冠带传流”等图。单扉则贴一圆形和合,名曰“一团和气”。亦有摹财神、仙官形像者,意取吉祥而已。其制:以矾水浸纸,模印其上,施以五彩。水西门谢合泰作厂最工。

可见,在清末南京,贴祈福门画是迎年纳吉的一道风景。

“过年”作为春节的名称也与除阴驱鬼有潜在联系。因新年本有“三朔”的名称,“过年”也就是“过三朔”。由于“过”与“度”是同义字,便可相互置换,正如“度日子”和“过日子”一样,“过年”就是“度年”,而年又为“三朔”,所以“度年”就等于“度三朔”,若省略其中的量词,就成了“度朔”。这样,“过年”就透露出与度朔山的神秘联系,使其除阴辟凶的功能追求有了文化的逻辑。

度朔山作为打发鬼魂的去处,本是为了把人、鬼的空间分开,那个远在海上的美好地方,可让鬼魂去后乐不知返,以求得人、鬼两安。新年叫“过年”,是因为新年是在旧岁的死亡中产生的,在摆脱了一年中阴气最重的除夕之夜后,新的纪元又重新开始。因此,“过年”包含了古人对时令的阴阳交替观念,并以神话哲学和文化逻辑的方式对岁时的循环往复做出了解说,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长传未泯的节日情结。

二、新年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每到新年,家家户户装饰门户,是古今人家的过年风俗。人们喜欢选用春联、雄鸡、红钱、福字等作门饰。作为纳吉迎祥的新岁节物,它们本身就是民间俗用的祥物,并具有特定的岁时象征意义。

(一)春联

春联,又叫“万年红”“联句”“对子”等,其前身是桃符。所谓“桃符”,即桃木板和桃木棍,或写着“神荼”“郁垒”字样的桃木板,分左右挂在对外的大门上。桃符之制来自度朔山神话,是神树与神人合一的象征。传说,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被视作最初的新春对子。到宋代,红纸已逐渐取代了桃木板,为贴春联民俗的最后形成准备了条件。春联的形成和普遍贴用是在明初的都城应天府(今南京),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有直接的联系。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记》云:

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必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阉豕苗者,未倩人耳。帝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书讫,投笔而去。

明太祖不仅要求南京人家在元旦家家贴春联一副,且亲自出宫观赏,甚至亲手代写联句,成为贴春联这一中国春节民俗的最重要的推手。因当时写春联的纸张选用朱砂染红,故春联在南京素有“万年红”的吉祥名称,用以象征千家万户的兴旺发达和大明江山的万年永存。春联主要贴在对外的大门、后门等门上,亦有贴卧室、书房、厨房等内屋门的,甚至还有将联句镌刻在板门上,多年如一,无需更换。新年所用的联句以迎春、颂春、褒美、祈愿、抒怀、吟志等内容为主,具有门户装饰、时令渲染、心理调节和启迪教化等功用。

贴春联有空间变换的讲究,在大门、房门、书房门及厨房门、柴房门等处,所贴的春联内容往往各有不同。例如:大门贴“大门外风清月朗,高堂上百子千孙”;小夫妻的房门上配合“麒麟送子”图贴“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或“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枝”之类的对子;未成年孩童房门上贴着“五子夺魁”“马上做官”等门画和励志类的联句,如“呼儿早起勤劳动,教子迟眠苦读书”等;书房门上贴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为奇”等联句;厨房门上贴“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柴房门上则贴“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岂是等闲来”等。由明初在南京兴起的贴“万年红”的春节民俗,早已流布全国至今仍是春节城乡民宅门户装饰的有效手段,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春联的文句大多是讲求对仗的诗的语言,蕴含着历史典故和人文情怀。

(二)雄鸡图

雄鸡作为新年的门户装饰,有着较幽深的文化隐义,这一新年民俗在南朝时期就已流传。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此外,后汉董勋曰:“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这一风俗至今略见遗存。在我国西北的一些乡村,仍有春节在门上贴挂鸡符的风俗,但鸡图上多加有“功名”“富贵”一类的吉语,由驱阴的滞重主题而演化为迎祥纳吉的喜庆追求[1]。为何会形成元日贴鸡符的风俗?鸡的文化象征与神秘信仰又缘何而出?

鸡能驱鬼辟阴之说在民间多有讲传,如夜行提鸡信可退避鬼魅,鸡鸣则游魂逃遁,塑鸡之像能镇辟水怪等。鸡退妖灾的信仰甚至还同尧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晋人王嘉《拾遗记》卷一云:

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精,双睛在目,状如鸡,鸡似凤,时解羽毛,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踌金,为此鸟之状。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本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盖重精之遗像也。

所谓“重精”,是虚构的神鸟,其原型为鸡。这则传说的创造实际上为元日刻鸡、铸鸡、画鸡的风俗增加了神秘的解说,以突出其除凶的功能。因此,贴画鸡符是对“重精”的模拟,意在逐猛兽,驱群恶,求得一年的太平。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称,鸡主“御死辟恶”,“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

古人以五行说释方位,用木配东,火配南,金配西,水配北,土配中,故鸡为“南方之象”,属火,为阳精,本身就是太阳的同类。由于“日出鸡鸣”,鸡鸣则日升,所以贴画雄鸡有迎接新岁初日的寓意。

由于鸡、日相感,古人幻想空中当有天鸡。李白诗歌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就是把“日”“鸡”相提并论。天鸡位在何处?它有何神能呢?《玄中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原来,天鸡是第一个感知日出的报晓者,而春节叫“元旦”,即首次日出,当然也只有鸡先知,由它通报人间了。古人在大门上贴画雄鸡,实际上是有关雄鸡信仰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在儒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鸡被附会为具有“五德”的祥禽而备受厚爱[2]。春秋时代的田饶曾对鲁哀公说:“君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由于鸡有上述“五德”,因此贴鸡于门又寄托着新岁纳吉的祈福心愿。

古人贴画雄鸡是在岁除岁旦,乃因元日为鸡日。东方朔《占书》云:“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这种兽、日相配,是由空间认识演化出的。东为日出之方,列东、南、西、北各方位之首,并与时序中的初一相应。东方属木,东方有扶桑、桃树等神树,而日出扶桑,天鸡栖于桃树,因此东方以鸡相配,并成为太阳初出之日——元日的象征。从这层逻辑关系讲,鸡图隐含着远古的宇宙构想,并具有划分岁时的文化意义。在民间风俗中,它被赋于了伏鬼除凶、迎年纳吉、装饰门户和点画时节的文化功用。

(三)红钱

红钱,作为刻纸而成的新年节物,专贴挂在门楣上或窗框上。门上的红钱多五张为一组,与春联同贴,能使门户焕然一新,令人顿生蓬荜生辉之感。红钱,又叫做“门钱”“喜钱”“挂钱”“挂落”“挂笺”等,在南京则又称作“黄钱”,尽管仍用红纸刻制。清人甘熙《白下琐言》言及南京民俗时说:

以纸镌钱,贴诸户牖,谓之黄钱,然色皆尚红。黄者,惟有丧者用之。

红钱一般用红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其镂空的背饰为密匝的方孔钱纹,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人们在除夕或元日将它贴挂于门楣、窗框或厅堂的檩条之上,以作为新岁的节物。

红钱的尺度有大小之别,一般悬于门楣或窗框上,其长多在1尺左右,宽在6~7寸之间。而挂于厅堂檩条上的则尺幅较大,一般长过2尺,宽在1.5尺左右。通常人家贴挂红钱以迎春接喜为追求,所以选用红纸刻成,只有丧家用黄纸或绿纸,其中,丧父者用绿色(以青表乾天),丧母者用黄色(以黄表坤地),三年后再恢复用红。

红钱上的吉祥题语颇为丰富,有“喜盈门”“报春花”“满园春色”“福如东海”“黄金万两”“万事如意”“招财进宝”(图2)“龙凤呈祥”“吉星高照”“鱼跳龙门”“前程似锦”等。就红钱的吉祥图案或主要构图而言,有“囍”纹、元宝纹、万年青纹、龙凤图、八仙图、鱼跳龙门图、福禄寿三星图、喜鹊登梅图、十二生肖图等。可见,红钱的近代功用主要是迎春纳福,并用题额文字和主题图形烘托新年的喜庆气氛。元旦贴红钱的风俗早在宋代已经形成。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皇朝岁时杂记》云:

图2 红钱

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

现代门钱多用红纸剪刻而成,仅丧家仍沿用鸦青纸,从形制看,仍基本保持“幡”的特征。幡是古代巫师和僧道通神招神的法物,因此,门楣梢上挂幡有邀神守护门户、呵退鬼祟的旨意。红钱在后世的民俗应用中仍潜含着与幡相类的功能,只是它常为喜庆吉祥的夸张气氛所掩饰。

“红钱”之所以称之为“钱”,不仅其背饰图案基本为方孔古钱,其由来本与“花钱”“门钱”有所联系。所谓“花钱”“门钱”,系由五色彩纸剪成的一串串铜钱纹,在元日贴挂于门上。清人蒋士铨《花钱》诗云:“郇公云五色,飞傍孔方家。舞共青幡出,飘同彩燕斜。门楣增气象,蓬荜借光华。难买东风性,终防等落花。”从诗中可知,花钱曾与青幡共贴,既为“增气象”,也为防阴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出自青幡的红钱与五色彩纸的门钱混同合一,因而其名称才如此纷杂。《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中在载述清代南京新年风俗时说:“家家门悬镂文红胜,为之‘闭门钱’。”它所说的“闭门钱”,也就是所谓的“黄钱”。

黄钱、红钱、门钱之所以叫做“钱”,因其背饰多为方孔铜钱纹,而取用古钱的图像,则另有其象征意义。古钱多为方孔圆边,其外圆为“天”,即乾天,为“阳”的象征;其内方为“地”,即坤地,是“阴”的象征。于是,钱纹就表天地抱合、阴阳同在,具有八卦太极的含义,故能辟凶纳吉。实际上,红钱的应用是以辟穷为目标而获取新岁之吉,同时也是以简易的装饰方式来渲染节日的喜庆。

(四)“福”字

过年贴“福”字是清代形成的新年风俗,它贴在门上或门边墙上,也贴于窗户、中堂和各类家具之上,仅用一个文字就能点画出人们的新年祈盼和接福迎春的主题。“福”与“春”常左右并贴,表明它们与“报春条”“宜春条”的内在联系。“福”字既贴挂门外,又贴于内室,甚至还见之于用具和农具之上,成为一个随处可用的新年装饰。由于清代皇宫中盛行新年写福字、贴福字、赐福字的传统,自然也就带动了整个民间。

不过,“福”字应该是正贴,还是倒贴?当今不少人已不甚了了,正贴者有之,倒贴者亦大有人在。笔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仅在南京内桥附近的地名叫作“马号”的棚户区中见过一两户倒贴“福”字的人家,当时同行者们都觉得很新奇、有趣,因为在南京的其他街区几乎见不到倒贴“福”字的人家。

近二三十年来,春节倒贴“福”字的做法已到处流传,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电视台在有关节目中常用倒贴的“福”字作装饰,一些印售和印赠的“福”字又故意把字印成倒的,迫使用户倒贴,致使“福倒,福到”的说法和倒贴的做法一时间成为潮流,甚至几乎改变了贴福字的原先传统,出现了大面积的倒贴福字的现象。

迎春的“春”字没见有倒贴的,“黄金万两”的斗方也没见倒贴的,新婚人家的“囍”没见过倒贴的,表长寿的“寿”字更未闻倒贴的,可见,这些吉祥字词是不宜倒贴的。不过,“福”字自清代兴盛以后,倒贴的做法在民俗中确实是有过,但它作为一种巫术手段,只用于某些非正常的情境和某些特殊的地方。旧时,“福”字倒贴一般出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穷愁潦倒、灾祸连连的人家为了脱贫和转运,采用倒贴“福”字这种巫术手段以强扭命运,而富裕、小康之家,平静、和顺之家贴“福”字则一概堂堂正正[3]。其二,为了讨口彩,即用游戏的方式来表达祈愿。除夕贴“福”字时,大人们有意将“福”字倒贴,然后会问自家的小孩:“我家的福字怎么样?”孩子说:“我家福倒(到)了”,就算讨得了口彩。于是全家喜形于色,大人们便从衣袋里掏出糖果塞给孩子,可孩子一走,马上就把“福”字再正过来,只是短暂地做了一个游戏,旨在从孩子口中讨得口彩和吉利。其三,写有“福”字的红纸有大有小,斗方大字贴于门上、窗上、墙上等处,一律正贴,而小若巴掌的小“福”字用来贴于器用上,确有几处是倒贴的,它们是:马桶、尿壶、痰盂、垃圾桶、污水盆等。污秽倒出时,则“福”字就正过来了,以讨得“秽出去,福进来”的吉利[4]。

上述几种情况被当代人所混淆,只知道跟着潮流去倒贴“福”字,以浅近的“福倒,福到”的谐音理解,去取代春节文化符号的民俗内涵。“福”字是用红纸写成的,与春联一样,具有新春门户的装饰作用,并能概括出人们新年追求的主题。其实,人们对“福”的追求并非始于清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五福”之说,《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脩好德,五曰考终命。”人们把长寿、富裕、健康、做好事和终老而死看作是幸福的事,他们在一岁之始就强烈地表达这一热切追求,并以新年装饰的方式把自己内在的心理外化为吉祥的符号。

三、结语

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的民俗节日,包容着探索自然、聚合族类、追求幸福的宇宙观和人伦观,它以充满艺术与哲学情思的象征符号使我们的节日总是那样五彩斑斓,生气盎然。春节以林林总总的不同名称和内蕴深厚的装饰符号,表明它的源远流长和吉祥喜庆。不论是门神、春联,还是年画、红钱和福字之类,都在装点新春景象的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乐观自信和奋进向上的执着情怀。我们释读传统节日的符号,正是为了洞悉其文化的奥秘,更是为了承继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陶思炎.新年俗事探幽[J].书城,1994(1):32-33

[2] 王鹏飞.鸡人创世神话的萌生契机及其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25-126

[3] 陶思炎.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J].文明,2012(1):150-151

[4] 中国教育在线.漫谈春节文化风俗移易[EB/OL].(2012-01-22)[2014-12-30].http://chuzhong.eol.cn/focus_9144/20120122/t20120122_734243.shtml

(责任编辑:李海霞)

猜你喜欢

春节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