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

2016-01-12张丽蓉,丘文戈,潘雪峰

山东医药 2015年43期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血红蛋白

川崎病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

张丽蓉,丘文戈,潘雪峰,刘日阳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48例KD患儿(KD组)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8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30例,分别于入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第5天(恢复期)检测患儿的血清抵抗素和血红蛋白、测量患儿冠状动脉血管内径;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急性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NCAL组和对照组(P均<0.05),血红蛋白明显低于NCAL组和对照组(P均<0.05),N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NCAL组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NCAL组(P均<0.05),血红蛋白明显低于NCAL组(P<0.05);恢复期与急性期相比,CAL组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无明显差异(P均>0.05),NCAL组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变化明显(P均<0.05)。KD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5),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显著负相关(r=-0.671,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87,P<0.05)。结论 KD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KD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对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川崎病;抵抗素;血红蛋白;冠状动脉

基金项目:广东省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0034481150322030)。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3.035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15-08-04)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较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于免疫损伤性血管炎,同时具有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性等特点,主要侵犯全身大中动脉,严重者累及冠状动脉,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等,最终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甚至猝死,KD也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2]。血清抵抗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及脂肪细胞分泌,对胰岛素有着较高的拮抗作用,又具有十分显著的血管活性特点,其在胰岛素抵抗或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且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3]。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不敏感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更高,而贫血是IVIG治疗不敏感的重要因素,血红蛋白又是衡量是否贫血的直接指标。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48例KD患儿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进行了测定,观察其在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以及与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联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5月~2014年6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确诊的KD患儿48例(KD组),纳入标准如下:①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KD诊断标准(1984)[4];②初次发病;③治疗前无阿司匹林等治疗史;④近1个月内无急性淋巴结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炎性病变。KD组患儿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5个月~8岁。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KD组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8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30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大剂量IVIG[2 g/(kg·d),1次/d]静滴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另选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对照(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2~4岁。KD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L组和NCAL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血清抵抗素和血红蛋白检测 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静脉血3 mL,KD组于入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第5天(恢复期)各采集静脉血3 mL。1 mL血液标本注入干净试管,4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70 ℃保存(避免反复融冻),按照1∶20的比例稀释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 法测定血清抵抗素。另外2 mL血液标本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

1.2.2冠状动脉内径检测对照组体检时、KD组于入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第5天(恢复期)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测量受检者心内结构、血流情况,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并测量其血管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壁厚度及有无扩张、狭窄、血栓或动脉瘤形成。

2结果

2.1KD组中的CAL组和NCAL组与对照组血清抵抗素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冠状动脉内径比较各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及冠状动脉内径比较见表1。

表1  KD组中的CAL组和NCAL组血清抵抗素水平、

注:与NCAL组急性期、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同组急性期相比,#P<0.05;与NCAL组恢复期相比,▲P<0.05。

2.2KD组患儿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的相关性KD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正相关(r=0.713,P<0.05),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负相关(r=-0.671,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687,P<0.05)。

3讨论

KD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炎症,多发生于婴幼儿或儿童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唇红、眼球结膜有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常累及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目前关于KD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较为认可的观点是各种致病因子通过呼吸道作用于易感染患儿,导致患儿体内免疫活化细胞被激活,机体免疫失衡,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从而引发患儿出现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反应,尤其是冠状动脉最为显著。另外,文献[5,6]报道,免疫调节紊乱以及感染导致的急性炎症是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键因素,但具体调控因素和机制还不清楚。

血清抵抗素是2001年被发现的一种分泌性蛋白,富含大量的半胱氨酸,是抵抗素样分子家族成员之一,多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在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时会有表达增加的情况。在相关研究中[7,8]已经提示,血清抵抗素与单核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一定关系,且发现其已经参与到了血管炎症中,表现出细胞性急性时相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CAL组和N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NCAL组患儿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这都说明血清抵抗素可能参与KD患儿血管内炎性反应。另外在付淑芳等[9]的研究中也对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给出了解释,血清抵抗素能够促使参与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LFA-1/Mac-1大量增加,破坏血管内皮功能的稳定性,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另外,LFA-1/Mac-1的大量增加又能够导致大量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在其分化为巨噬细胞的过程中又会大量释放抵抗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患者患者抵抗素水平显著增加,这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急性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KD患儿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性,这说明冠状动脉病变加重了KD患儿血管炎性症状反应,导致血清抵抗素的分泌大量增加。因此,血清抵抗素水平可以作为急性期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判断指标。另外,恢复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且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影响到KD患儿的预后,导致其血清抵抗素水平难以发生快速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CAL组和NCAL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目前对于KD患儿急性期血红蛋白出现下降的原因,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KD患儿骨髓功能受到抑制有关。恢复期NCAL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迅速提高至接近正常水平,这也进一步说明血红蛋白的水平变化与K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研究[10,11]发现,血红蛋白的降低,导致组织氧气功能不足,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破坏冠状动脉血管壁,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因此,血红蛋白水平能够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因子,血红蛋白小于100 g/L时,几乎可以确诊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急性期CAL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明显负相关性,这都说明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作为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辅助诊断指标。另外,恢复期,CAL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CAL组,且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康复进程较慢,血红蛋白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12]。

总之,KD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KD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对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朱立春,金伟川,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3):210-211.

[2] 罗泽民,樊映红,刘德松.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5-1387.

[3] 杨学惠,赵力欣,路艳红.冠心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分析[J].河北医学,2015,21(2):320-322.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5] 王晓岩,黄友敏,张伟丽.川崎病患儿内脂素和抵抗素的含量变化[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3):866-867.

[6] 曾嵘,石明芳,张罡.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生长因子及内皮抑素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3):1966-1968.

[7] 胡景伟,杨凌,郑承宁,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228-230.

[8] 张鸿浩,杜玉君.抵抗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3):560-562.

[9] 付淑芳,俞大亮,吕典一.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01):44-47.

[10] 邢文华,房国强,董晖.低血红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3,35(18):2745-2747.

[11] 刘玲,舒迎春,李晖.川崎病患儿血红蛋白及血钾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0):830-831.

[12] 潘杭丽.川崎病患儿铁调素与血红蛋白检测相关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63-165.

猜你喜欢

川崎病冠状动脉血红蛋白
基于血红蛋白—纳米磷酸钬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
调血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
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球囊保护技术与分支导丝技术的对照研究
婴幼儿血红蛋白与微量元素铁的相关性调查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血红蛋白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