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技能”视域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为例

2016-01-09蒋丽华

职教通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视域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技能”视域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为例

蒋丽华

摘要:以“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框架,从专业设置与建设标准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对接、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知识技能”视域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04)

作者简介:蒋丽华,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制度在江苏已有近30年历史,经过了起步、发展、调整、改革几个重要发展阶段。2008年,江苏对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政策进行重大改革,分专业大类成立了15个专业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联考委”)。联考委由部分本专科招生院校、省级职教集团牵头院校和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中职成员学校等单位组成,负责全省统一的对口单招考试的技能考核标准和理论考试大纲制订、考试程序编制、考试流程规范以及平时的教学指导工作。技能考试成绩作为参加文化课和专业课考试的前提。江苏省教育厅已经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转段考核与升学统一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进一步扩大了“知识+技能”这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应用范围。在“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背景下,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抓住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契机,组织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三年来,试点规模不断扩大,试点院校层次逐步提升,每年约有30%的中职毕业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进一步深造。

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涟水县职教中心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的试点项目连续三年成功入选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进行,相继完成了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入学要求与转段升学要求的研究制定、中高职分段招生宣传与录取等工作。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已完成了2013、2014年的中职招生和三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纺织服装类专业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探索除对口单招之外的多种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开辟通道,构建了符合校情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标准的有效衔接

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载体,中高职协调发展,专业有效衔接起关键作用。中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是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目前,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删除22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共分19大类、78小类、532个专业。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被迫放弃升学选择。[1]

江苏工程试点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中,中职学校的专业名称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与,而高职院校对应的专业名称是“服装制版与工艺”,并不完全一致。专业对接主要采取“相近对接”模式,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为使中高职专业建设标准既相互对应,又具有独立性,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由中高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建设标准,使各自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度,使得高职专业的建设标准体现出中职专业建设标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强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适应性。[2]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从本质上看,都是对人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但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方面有层次上的差异性。中职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共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重在单一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提升、专业综合技能的拓展和职业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从目标上分析,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和复合性为特征,它要求毕业生掌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能力。可见,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其层次上的差别,又能体现其协调发展一致性。

江苏工程试点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组织联合试点的6所中、高职院校一起深入行业、产业进行广泛调研,在准确研判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合区域服装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为宗旨,明确区域服装产业发展对服装制版与工艺相关工作岗位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再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职能,对各自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设计,形成了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贯通的中高职衔接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见表1)。

表1 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对照

三、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

中高职街接的关键点与难点均在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层次不同,但中职、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面对的产业一致、培养方向基本一致,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重复,且教学安排要符合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就必然要求中高职应构建内容衔接的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而应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进行构建。根据不同阶段人才培养要求,遵循“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行业中初级技术岗位和高技能岗位的标准,系统分析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开发出阶梯递进式的职业能力阶段划分表,在此基础上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加强中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高职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其次,明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中职阶段必须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应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2]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必须是在明确各自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做到一体化设计、分阶段实施教学。

江苏工程试点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按照“准确定位、双基导向、系统设计、有效衔接”的原则,校校、校企合作,通过分析服装制版与工艺相关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完成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并进行排列,形成逐层递进的能力列表;根据能力列表进行课程标准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构建衔接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表2 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在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同时,兼顾中高职课程各自的相对完整性,尤其要充分考虑中职课程的相对完整性:中、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各自应该是完整的,能达到各自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能并入到中职的普通文化课程中,也不宜提前到中职教育阶段;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应具有完整性,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的需要,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参加转段升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对接

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实操层面的核心问题,也是衔接培养成败的关键。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全程参与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后,要进一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3]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有区别的,应该保证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双方按照企业岗位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合理安排,科学地决定哪些知识技能应在中职教育阶段完成,哪些知识技能应该在高职教育阶段中解决,以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江苏工程试点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在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环节,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将职业核心技能与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主要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则主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详见表3)。

表3 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某一核心课程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对照

从表3的对照中可以看出,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服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关键是具备从事岗位的具体操作能力,通常是简单的制版要求,偏重常规、简单的款式;高职阶段则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偏重变化的、复杂的时装款式。在高职阶段,关注的是生产全过程,主要培养的是职业能力,能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需要具有系统性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贯通式的目标任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后,要想高质量地实施教学和保证教学效果,必须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1)专业教学团队衔接。中高职双方教学团队互聘、互兼,加强联系,以专业建设为纽带,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形式,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教师一体化培训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2)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的共享。为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避免实训资源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双方形象和影响力,中、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该合理共用教学实习实训设备。

江苏工程试点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依托2006年由江苏工程牵头组建的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开发了开放式教育资源管理与学习平台,实现了中高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按照“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的目标,校企合作,开发了开放式教育资源管理与学习平台,建成了内容丰富的纺织服装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专业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实验

实训条件、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认证、专业信息文献、特色资源、行业资源等;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方案、学习指南、课件、教学任务单、案例、习题等。另外,将校内外实训资源的共享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纽带。通过制定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实训条件标准,整合中高职院校的校内外实训资源,建立健全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校内实训体系,与企业共建兼具教学与生产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中高职实训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教育系统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的指导,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更需要中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研究与探索,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2012-05-30.

[2]顾力平.以“能力递进”为主线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9):27.

[3]吴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24.

[责任编辑曹稳]

专题探讨·国际比较视野下的职教改革

本期学术主持人:喻忠恩

主持人按语: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国外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历史。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水平表明,学习与借鉴的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本期组织三篇文章,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视域人才培养模式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