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2016-12-19王燕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评价机制人才培养

王燕

摘 要:中高职衔接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当前学术界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上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公正、全面、科学的评价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系从问题上入手、从内容上着手、从路径上出手,来构建中高职贯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27-02

近些年,职业教育整体规模逐步增长,“技能型”人才广泛受到社会的认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经济逐步进入发展新常态,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要求。基于此,中高职融通教育日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向。在新的背景下,如何促使中高职的高效衔接,特别是如何全面系统评价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中高职贯通教育实践模式上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诸如“3+2”模式、“3+3”模式等。但是要实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现有衔接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量化研究。

(一)评价方式单一,过于强调成绩,轻视能力评价

目前涉及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部分评价标准中,大多对各类课程考试做了具体要求,尤其注重对专业课程成绩考核评价,而对专业技能评价相对而言偏弱,特别是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创新等方面的考核相对欠缺。尽管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但是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概念和内涵比较模糊的,而且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政府、社会、学校支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缺乏具体的、科学的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长期脱节,以及各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评价方式。当前,如何破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单一成为中高职衔接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譬如对中高职人才能力的量化考核。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如何破除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壁垒,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层级化;如何打破中高职“各自为政”,从专业考核、能力评价等方面实现标准化。

(二)企业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中高职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流向企业,所以应把企业对人才评价纳入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目前,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评价衔接不紧密,特别是对人才的应用评价明显足部。相比而言,中高职院校更注重人才的成绩考核,企业则更加注重人才的业绩考核。这是因为,企业评价人才标准主要依靠人才发挥的效能而言,其评价更为实用。加之,绝大多数的中高职人才更多是进入企业的生产一线。这就导致企业不太重视人才的全面性评价,主要看其业绩状况。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而对招入的中高职人才进行定位,并定向发展培养。由此,企业对中高职人才缺乏系统的评价,那么,中高职院校则无法获取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是反馈,从而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产生错位与误差,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

(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中高职院校如何形成科学的一体化的标准评价模式。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上而言,目前依然是采用学分制,即课程成绩考核的方式,导致人才评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度不够。特别是对全面提升人才能力的引导不够,所以需要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定期(以年度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中高职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更多的是在接受“灌输式”的培养,缺乏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更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全方位规划,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重点内容

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一项关乎提升职业人才教育水平的重点工程,其涉及面多,涵盖范围广,从目前来说,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应从以下几点重点实施。

(一)强化目标导向,设置能力评价指标

人才专业技能是中高职人才评价的决定性指标,要走出“成绩崇拜”的怪圈,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专业技能人才实践平台,借此识别人才,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实践应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坚持以“质”为本,对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学校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招用。这其中,主要考察中高职人才对企业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适应性,以及掌握熟练程度。对于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着重于专业成绩,而应该侧重人才技能应用性、专业实践性等专业综合能力。根据学校、企业的特点,着重考核中高职人才在技能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的评价,需要注重考察不同专业的中高职人才的素质、行为、实践等方面的差异,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激发、发挥其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为此,涉及到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应做相应的修改。一方面,要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引导中高职人才培养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选用直接体现人才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指标,将人才培养具体化生产力,以适用于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系统地研究中高职人才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际操作、适应能力等指标,并作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始终把激发中高职人才的专业潜能作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目标。

(二)注重分层分类,细化具体评价标准

注重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进行分层分类,这其中,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中高职人才的“两个阶段”的分层评价,即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分层细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要在思想上破除传统思维,摒弃评价指标体系的广覆盖,弱化影响力较弱的指标,要更加突出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重点指标的权重。要挖掘影响中职与高职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能够更好的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特别要把握好对中高职两个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以及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人才培养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化的分层与筛选,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其二,针对不同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立分类评价制度。调整理论成绩考核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特别是要弱化非专业类的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评价。要格外注重依靠社会实践、应用来评价中高职人才。这就需要中职院校更加注重与企业的高度合作与融合,企业在发挥人才效能的过程中,建立体系化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并不断向中高职院校反馈,中高职院校对各个人才在校期间与企业实践的评价进行综合,进而形成整体评价。由此,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应重点完善中高职技能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设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的重点和导向上,要从关注“理论成绩”转向“实践技能”与“发展潜能”。

(三)建立长效机制,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构建科学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执行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执行机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评价体系必须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并积极争取社会企业的广泛性认可。为此,需要建立专门评价执行小组,实行联动式执行机制,要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科学、指标合理、内容全面、以及结果公正。二是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监督机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监督,譬如,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方法要进行全面征求意见,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持续长效。这样将对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更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路径

为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应立足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从多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发展谋划,理清中高职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目标,以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为核心,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使中高职人才评价标准向市场需求、实践应用方面倾斜,建立并形成“分层合理、分类规范、指标科学、内容全面”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分层与分类的多重评价标准,促使中高职人才在不同行业、领域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同时,要立足于各专业的社会需求,按照社会区域、行业领域的内在需求与定位,着力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体系。对中高职人才培养开展深入且全面的自我分析与评估工作,充分掌握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构等,为研究制定具体中高职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材料,更为进一步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组建专门机构,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为适应中高职衔接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效能发挥,需要建立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推动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开展。可由中高职院校联合组建“一站式”中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服务专业机构。其一,建立“一站式”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信息网站。做好专业信息网站板块设计,以及注重信息的更新、完善与管理。其二,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信息库。根据需要建立和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信息库,并与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为全面系统评价中高职人才提供有效支撑。其三,深入研究中高职人才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的各类现实难题,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并与企业深度合作,组建研究团队,着力解决问题,切实实现中高职人才的能力再提升。

(三)强化政府引导,打造中高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着力构建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平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一,构筑中高职人才技能实践平台。针对中高职衔接发展实际,全面拓宽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尤其要注重加强中高职人才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对接与互动,创造渠道与平台,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其二,构筑中高职人才孵化平台。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积极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支持。按照中高职衔接的整体需求,由政府牵头组织,联合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打造中高职人才孵化基地。

(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703)。

参考文献:

[1]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4,07.

[2]王宝刚,赵岩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3]刘子贵.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类专业“三二分段”模式为例.职业技术,2016,06.

[4]韩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5]陈幼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中高职衔接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评价机制人才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