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研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6-01-09杨锐,祁占勇

职教通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发展趋势

中高职衔接研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杨锐,祁占勇

摘要:研究基于CNKI学术期刊文献的共词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高产期刊主要来自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期刊,围绕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政策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比较研究等问题已经形成较多的研究热点。同时,为了推动中高职衔接研究不断走向成熟,还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元研究、政策过程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热点领域;发展趋势;共词可视化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中高职衔接是“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模式。[1]为了客观展示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本研究通过对CNKI学术期刊的文献进行检索,运用共词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方法,分析中高职衔接研究热点的主要领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乃至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走向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词频统计法和共词分析法,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对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的进行统计分析。

所检索的文献皆来源于中国知网(简称CNKI)。通过检索得到文献748篇,去除会议记录、实时报道等非研究性文献86篇,共得到有效文献662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处理,将语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将“中、高职业教育”、“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等合并为“中高职教育”,等等。

(二)研究工具与步骤

关键词在对中高职衔接的文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和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过程共分为五个步骤。具体步骤如下:(1)在BICOMB书目共词分析系统中建立一个新项目,项目编号为01,格式类型选择“CNKI自定义·CNKI中自定义格式·”。(2)将文献信息的TXT文档分别输入到“文献文件文档(目录)”中,关键字段选为“关键词”,进行提取操作。通过对语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后,共统计到关键词490个,其中最高频次的关键词出现频次为522次,最低频次的关键词出现频次为1次。(3)进行文献年代、发表期刊及关键词的统计。(4)根据关键词的累积变化频次,截取词频≥6的38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相似矩阵。(5)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分别导入SPSS19.0中,釆用样本聚类,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进行统计,通过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662篇,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期刊载文量、高频关键词以及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一)研究概况及确认

1.文献发表年代分析。通过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的年分布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文献发表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文献量有较大突破,从2012年之后,文献所占的比例都维持在16%以上。其中2013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大,为234篇,所占比例高达35%以上。

2.期刊载文量分析。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文献的期刊来自约258个期刊,其中,高产期刊主要来自《职教论坛》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载文量共占总体期刊的13%左右;《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和《教育与职业》的载文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总体载文量的12%左右。这五种期刊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关键词3.高频的确认。某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频繁,表明该学科对其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通过对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662篇有效文献关键词进行合并、统计,共得到关键词490个。根据齐普夫界定公式,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以及各数量同频词的词频估算法,最终确定高频低频词阈值为6统一同义词,得到有效高频关键词38个(见表1)。

表1 前38位高频关键词排序

关键词从表1中可见,38个高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统计,从而初步反应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二)高频的聚类分析

关键词对高频进行聚类分析,可以通过计算关键词的联系,从而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成一类,来表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组成。对于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文献,可以运用SPSS19.0进行聚类。通过聚类分析把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成五个聚类,这也说明了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存在五个研究热点领域。这五个领域分别为:(1)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2)中高职衔接中的政策研究;(3)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4)中高职衔接视域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领域五,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定位与功能定向”(项目编号:13JA120083)

作者简介:杨锐,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祁占勇,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三、问题与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中高职衔接研究主要表现在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政策、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外经验、一体化等研究领域。

(一)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和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改革举措。为搭建中高职立交桥,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三二分段”,有学者认为该举措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而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3]吴键等认为,真正做到中高职衔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4]中高职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高端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以“三段式”为主,在人才培养中按照从文化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顺序逐步展开。这一逻辑下的课程体系编制使得许多繁难的专业理论课程被集中到中职教育阶段[5],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合理展开顺序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实践为导向,避免中高职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复杂匹配。因此,中高职衔接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生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就必须优化设计和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中高职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有层次,有对接,有拓展,形成完整、系统、持续提升的教学体系,真正达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效果。[6]

(二)中高职衔接中的政策研究

中高职衔接政策是开展中高职衔接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可以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参与中高职衔接各方的关系,以及规范和约束中高职衔接实践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行为,保障中高职衔接顺利开展。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发展历程堪称曲折,有学者指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后,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到1999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普通高校扩招,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严重的生源流失;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高职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发展思路;2004年,国家出台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7]近年来,更有学者通过收集与整理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文本及文件,发现关于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在教育政策中进行规范的。[8]

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政策内容分析发现,中高职衔接政策存在一定问题,政策的制定高于现实、监管不严等。有学者认为,国家政策从不同的时期和层面上强调了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指明了操作方向,但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还需要破解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中高职专业和课程契合度等关键问题。[9]除此之外,还要重新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鼓励各地区联系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高职衔接的最佳模式。[10]

(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成为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追求的目标,其核心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中高职衔接是在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既需要全面进行招生政策等外延建设,也需要专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内涵建设;既需要高屋建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扎实具体的基层探索。蒋春海认为,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中高职衔接,就是一种有效的基层探索方式。[11]朱有明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优化,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12]还有学者指出,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式虽已基本形成,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13]

(四)中高职衔接视域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刘志国等认为,中高职衔接就属于这种职业教育实践:它要求中高职教育共同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选择具体的衔接模式,建设中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联合培养。[14]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注重操作技能的养成;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各种技术型人才,强调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15]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理论知识上达到完整和连贯衔接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取长补短,以彰显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制定教学计划。[16]

中高职衔接既能满足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也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基础的需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而言,终身教育应使个人具备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因此,有学者认为,为满足社会和个人对中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还应逐步加强对中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17],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五)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开始中高职衔接的尝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始终处于隔绝状态,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只有不到5%的学生会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高职教育则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8]如何使中高职教育从隔绝状态进入衔接状态,不只是我国人才培养面对的问题,也是世界主要国家面临过或正面临着的情境。

美国在中高职衔接的道路上,比我国走的早、经验多。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概念中,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包含了衔接沟通的内涵,有学者指出,它的中高职衔接并非单纯的教育阶段衔接,更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是人才培养与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这种衔接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同时具备技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弹性人才”。[19]英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建立了国家资格证书体系,该体系包含了A级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以及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同时确立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的制度[20],英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与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既有相似点,也呈现差异性。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构建了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AQF),该框架涉及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与高等教育这三类教育的12级资格。[2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通过开发与实施培训包体系来完成。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日本把推进中高等(技术)教育的衔接与贯通,作为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22]

四、分析与展望

依据基于CNKI学术期刊文献的工词可视化分析,对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分为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政策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比较研究、一体化研究等。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高职衔接走向深入,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元研究、政策过程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方面的拓展研究。

1.增强中高职衔接的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已经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随着中高职衔接研究的迅速发展,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有关中高职衔接本身的元研究。对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基础、中高职为什么衔接、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等领域的研究相对甚少。元研究是关于研究的研究,是研究主体对自己的超越,由中高职衔接研究到中高职衔接元研究,其实是把有关对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纳入研究的视野,是更加高层次的、具有反思和归纳意义的研究,是对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深化。

2.加强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过程研究。从已有的政策研究成果看,当前有很多学者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进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应对策,但总体来讲还缺乏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过程研究。首先,政策的制定脱离具体实际情况,理论高于实际或理论不符合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顺利执行,从而不能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其次,政策执行与评估研究薄弱,政策执行与评估直接关系着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再次,过度强调政策文本分析的研究,学术界大多研究都还停留在罗列政策本身和形而上的层面,并未抓其根本,没有或很少挖掘其深层意义。

3.强化中高职衔接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叠加,而是要打破原本独立的两个教育层次,将二者融会贯通、有机衔接。这就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重新调整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创新中高职衔接机制,为科学有效衔接明确构架。然而,中高职衔接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领域相对薄弱,更多的是在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等内容时渗透体现,该领域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加以研究。因此,应强化中高职衔接的制度保障作用,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加强中高职衔接的体制机制创新领域研究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

09/141505.html.

[2]王庭照,等.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2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3(12):102-109.

[3]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4]吴健,俞铁铭.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4(21):211-213.

[5]邵琳艳.构建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4(10):17-19,22.

[6]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8.

[7]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9-31.

[8]刘哲.关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19):25-29.

[9]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05):47-49.

[10]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2):25-27.

[11]蒋海春.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中高职衔接——以阜新职教集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01):12-14.

[12]朱有明.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中高职衔接实证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3,9.

[13]王甫成.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266-268.

[14]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9-102.

[15]赵珊,张建荣.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中职培养目标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05):16-18.

[16]李正刚.财经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企业导报,2012(24):221-222.

[17]梁丹.我国中高职专业设置的有效衔接——从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实施的角度分析[J].职教通讯,2014(19):30-34.

[18]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67-72.

[19]郑坚.简析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77-80,96.

[20]蒋春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比较[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13(15):60-64.

[21]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66-69.

[22]陆素菊.日本推进中高等(技术)教育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4):42-47.

[责任编辑曹稳]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发展趋势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