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
2015-12-26薛晓燕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
薛晓燕
(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总医院山西霍州0314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8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采取静脉血展开血常规检查,乙组采取末梢血展开血常规检查,之后比较两组检查的结果。结果: 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甲组受检者的WBC、RBC、PLT、Hb以及Hct等指标与乙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受检者的MCV、MCH、MCHC等指标与乙组受检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方式不同,其检查的结果也有所差异,相对于末梢血而言,静脉血的检查结果更为准确,检查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血;末梢血
【中图分类号】R446.11+1
在临床上,血常规检查是一项使用极为普遍的检查项目,通过对人体血液的常规检验,能够了解血液内的细胞形态及其数量,这对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极为有利[1]。因此,确保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解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90例受检者采取静脉血检查,对90例受检者采取末梢血检查,然后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8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受检者划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各有90例。甲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区间23~60岁,平均年龄为(41.5±12.3)岁。乙组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区间20~62岁,平均年龄为(40.8±10.6)岁。2组受检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受检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采血方式,即于早晨八点,在确定受检者为空腹状态之后,即对其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其中,甲组以静脉血为血液标本,具体采集方式为:采血部位选定为肘部静脉,之后对肘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将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抗凝管连接,再开始采血操作,静脉血采集量大概在2ml左右[2]。然后,将稀释液加入抗凝管中予以稀释处理,轻轻晃动以使其均匀混合,从而避免溶血的出现。乙组以末梢血作为血液标本,具体采集方式为:采血部位选定为左手无名指内侧或者是食指,常规消毒处理,以一次性采血针针刺取血,然后放入抗凝管内,摇匀。在采集好血液标本之后,以血液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查,全部血液标本皆在标本采集之后的2小时内结束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全部受检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具体检查项目及其参考值如下所示[3]:
①WBC(白细胞),成人正常参考值4.0~1.0×109/L;
②RBC(红细胞)的男女参考值分别为4.0~5.5×109/L、3.5~5.0×109/L;
③PLT(血小板计数)成人参考值为100~300×109/L;
④Hb(血红蛋白)的男女参考值分别为120~160g/L;
⑤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成人参考值为81~93fl;
⑥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参考值为27~34pg;
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g/L;
⑧Hct(红细胞压积)男女参考值分别为1.4~0.5、0.37~0.4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若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甲组受检者的WBC、RBC、PLT、Hb以及Hct等指标与乙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受检者的MCV、MCH、MCHC等指标与乙组受检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s)
表1 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s)
检测项目甲组乙组tPWBC(×109/L)5.7±1.26.6±3.79.133<0.05RBC(×109/L)3.77±0.583.24±0.958.758<0.05PLT(×109/L)228.1±58.7212.2±86.57.685<0.05Hb(g/L)130.6±51.3110.6±30.320.125<0.05MCV(fl)82.7±6.783.6±6.23.357>0.05MCH(pg)26.7±5.426.8±5.12.216>0.05MCHC(g/L)308.5±23.5307.7±25.33.416>0.05Hct0.43±0.060.38±0.018.775<0.05
3. 讨论
临床血常规检查包含诸多项目,例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等,经由对人体血液的常规检查,能够了解细胞的数量及其形态改变状况,通过检查的结果,可有助于人们及早发现身体疾病的有关的迹象,且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4]。临床上较常使用的两种血液采集方法分别是针刺取末梢血、静脉血,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取动脉血;在完成血液采集之后,即用血液分析仪加以检测。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了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相对于乙组受检者的WBC水平,甲组WBC水平较低,这一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静脉血管的管腔比末梢血管的粗,再加上末梢血管管腔的局部温度比较低,因而极易发生血液成分沉淀的情况,继而造成WBC的上升。甲组中受检者的RBC、PLT、Hb以及Hct等于乙组相比,明显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在对末梢血进行采集时,需挤压血管,而这一操作会导致PLT的聚集或损耗,并且,对血管进行过度的挤压,可促使PLT的凝聚,继而导致挤出物中包含过多的组织液,使得标本液被稀释,此外,这一过程还将导致RBC、Hct检测结果降低[5]。所以,相对于以末梢血作为血液标本,以静脉血为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其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表现为其一,现今血常规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为血液分析仪,其对血液标本的量比较大,血液标本量的多与少,将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而对静脉血进行采集,可取适当的标本量;并且还能对静脉血管进行多次穿刺,有较强的重复性[6]。其二,人体血液内包含诸多成分,采集末梢血的方式由于受到采血位置的影响,其所得的标本成分较为复杂,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检查结果;而静脉血受外界物质的干扰比较少,采集所得的血液标本有较高的纯度,能够更好的说明血液成分的构成。
综上所述,采血方式不同,其检查的结果也有所差异,相对于末梢血而言,静脉血的检查结果更为准确,检查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包海晓.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8):638-639.
[2]康志红.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6):107-107.
[3]刘莉.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和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15):46-47.
[4]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4):204-205.
[5]张美雪.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的比较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624-2625.
[6]张智慧.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256-257.